※ 引述《anaheim (Ducks)》之銘言:
: 前幾天坐捷運,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朋友
: 大概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的年紀。
: 整個車程媽媽都用英文及國語交雜跟小孩交談,小孩也都應對自如,中英文都很順暢。
: 這就讓我開始想說,
: 不知道該不該從小跟寶寶講外語?
: 因為本身外語還不錯,之前住國外,
: 也滿希望孩子多學些語言也不錯。
: 如果從小在家裡,媽媽講英文,爸爸講中文
: 這樣好嗎?會不會混亂?
: 還是不需要這麼早擔心這個
: 以後上學再讓她自由學習?
: 想聽聽各位前輩意見
: 謝謝大家喔
還在台灣的時候看過很多語言遲緩評估的孩子在家都聽"很有限的英文"
現在除了碩士也同時修雙語語言治療學程
所以我想我應該適合來澄清一些觀念
雖然目前針對台灣的雙語環境研究還不夠多
但我會以北美的雙語研究結果來說明可以參考的部分
現在家長們最在乎的不外乎:
1. 孩子的英文能力
2. 培養雙語甚至多語能力
首先2.在台灣幾乎是一種常見的天生技
台灣的多語言文化讓不管家中是單一或多個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台灣人
都很容易在生活中接觸到不只一種語言
不要懷疑
台灣華語、閩南語、客語和各個原住民語
在語言學的定義下都是不同語言而不是方言
因為從未接觸過閩南語的華語使用者是聽不懂閩南語的
華語、客語、各個原住民語亦然
彼此都不互通
真正的方言差異應該像是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
或台灣華語和中國普通話的關係
用字發音可能不同 但多數都能理解(mutually intelligible)
而為什麼會被稱為方言大家心裡都略知一二
也可惜了台灣的語言文化一直沒有被保存的很妥善
雖然有強大的語言優勢
現代要能稱得上完全的雙語者不算多
但不可否認地多數人都至少有一定的雙語能力
所以家長如果讀到關於雙語能力對兒童發展的優勢
台灣的家長大可放心
只要家中願意和孩子說台灣華語、閩南語、客語、及各個台灣原住民語
學校願意教、政府願意推動
不需要為了擁有雙語能力的優勢又另學歐美語言
很多台灣孩子光是學好父母的語言就已經是雙語寶寶了
即使如此
我知道家長還是會很注重外語能力
所以我想分為三種情況討論:
a. 有外語是父母親母語的家庭
b. 外語不是任一方家長的母語 但居於外國
c. 外語不是任一方家長的母語 且居於台灣
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
光是學一個語言
都需要大量的語言刺激
每天醒著的時候就被語言轟炸
才會按部就班的跟上語言發展的里程碑
否則版上也不會有很多語言發展慢的討論
所以即使是最理想的a. 狀況
有下列幾個研究結果:
‧ 雙語兒童的語言發展個別來看會略微落後,但兩個語言加起來的詞彙量應該和單一語
言一樣多,整體語言發展應該是一樣的順序和進度
(就好像在台灣如果把閩南語和華語的詞彙量分開計可能會不到常態標準,但不應該加起
來還不到常態標準)
‧ 正常發展的雙語者,發展到成年後,各別語言的詞彙量都會比單語者少(總量可能比
單語者多一些或差不多,但絕對不是double),不過這些詞彙差別通常是文化特定的詞彙
,就算個別詞彙量少一點,也不會影響到學業上使用的語言
‧ 有語言障礙的雙語兒童,他的困難會出現在兩個語言,不會只有一個語言有障礙。雙
語不會造成語言障礙或遲緩。
‧ 有雙語能力的兒童通常有比較好的問題解決和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也有
比較好的音韻覺識(分析或組合語音的能力)和語言分析能力,當然也對目前全球化的發展
有整體的優勢
但要記得前面這些是假設孩子有適當的雙語環境下
語言正常發展的雙語者才有的優勢
什麼是適當的雙語環境?
就是把原本聽單一語言的時間
分給兩個語言
所以有限的時間下
品質好的語言刺激就極為重要
a狀況的家庭因為是自己的母語,通常靠家長一人負責一種語言加上學校教育就比較可以
輕鬆達到適當的語言刺激
b狀況的家庭可能在孩子入學前就會辛苦一些,可能會靠教材或自己盡可能說當地外語,
但專家的建議還是鼓勵家長和孩子說自己能流利交談的語言,除了互動中可以融入一些環
境中的語言,家庭外的環境刺激如雙語學校或說外語的保母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源
c狀況就是外國環境不會有而台灣最常見的情況,雖然在這樣的條件如何最大化孩子的外
語能力還沒有夠多了解,但有些"比較有幫助"和"沒什麼幫助"的方法是知道的:
‧ 只看影片聽錄音但沒有互動是不會學會語言的,對母語或新語言的學習都一樣沒效
(但不代表影片錄音帶是萬惡的 之前的文章有討論過關鍵在互動模式和視力保健)
‧ 如果家長的外文流暢度和母語相比遠不足,試著想被你犧牲掉的母語的時間,換品質
不高的外語刺激,這樣的時間成本划算嗎?如果都拿去講母語會多多少語詞?五分鐘有互
動的母語對話和五分鐘英文命名水果之間差了多少字句?
‧ 可能曾經有家長被治療師建議先不要一直和孩子講英文了,但並不是因爲雙語會混淆
,或是雙語會造成遲緩(還滿常在本版看到有家長這樣說),而是時間花在自己不流利的
語言的c/p值太低,語言刺激少到可能影響了正常的語言發展,雙語只是間接並不是直接
的原因,語言刺激量才是造成落後的主因
‧ 孩子的語音知覺有關鍵的時期,一歲過後能分辨母語外語音的能力會慢慢下降,只保
留下母語語音的區辨能力。因此單純從理論推斷如果在孩子喪失母語外語音區辨能力以前
,保持接觸外語的話,區辨能力應該較佳連帶與當地口音差異可能會較小
‧ 如果能找到確實了解雙語教學學理的雙語學校,而不是只有外籍臉孔,當然是最能模
仿自然外語環境的方式,但生活中的語言量一定還是無法相比的
‧ 也有人會請家教來和孩子說話互動,但經濟成本大概要非常大才有辦法比擬母語能力
,且越邁入學齡學校教育的影響就越大,如果英文只是一門學科而沒有用在環境中,成效
非常有限,人腦是會忘記不用的東西的
‧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到青少年階段就慢慢結束了,所以每次看到提倡母語的新聞留言下
有人說不如教英文,我總是很惋惜感慨,因為加強母語的效益可能大於死背式的外語教育
。如果透過本土語言有雙語的語言和認知優勢,也許還讓學外語學科輕鬆一些,能發展出
比較好的學習策略
‧ 如果認清把環境中沒有的語言當作母語的滯礙難行,關於新語言(第二、第三語言)
的學習,研究顯示新語言和第一語言相似度、孩子的氣質、和學習的興趣都會影響的學習
成效,語言的相似度是沒辦法控制的,但語言的興趣和「敢於冒險」的氣質可能可以培養
,不管是母語還是新語言,不要讓語言變成壓力,不要像教寵物技能一樣用考的,讓語言
發揮它最初存在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