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實際引導寶寶吃飯所得之心得與觀念
所得之成果與大家分享 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網誌版文多心得:http://inonat.pixnet.net/blog/post/66047262
各階段訓練引導寶寶孩子吃飯,父母能做的事與觀念
養了孩子才知道
原來人不是天生就會睡覺、吃飯、喝水
這些看似簡單的自理能力
其實要花費照顧者很大的心力
除了孩子的天生氣質外
照顧者的觀念及心態
更是影響孩子吃飯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
我們對於孩子的身材影響有限,
但我們對孩子「吃飯的相關記憶」影響力卻相當大,
而這些記憶將會大大影響孩子
長大成人的飲食習慣及身材
父母的觀念&能做的事
回想自己對於「吃」的記憶
浮現的多半不太好
例如:
明明吃得很飽了,卻被強迫要再繼續吃;
很想吃冰淇淋,但卻因為弟妹生病不能吃;
花自己的零用錢買了炸雞零食,卻被強迫分享給弟妹吃;
餐桌一直出現紅蘿蔔青椒,還被強迫要吃光;
難過哭泣時媽媽會給糖果甜食,拿到獎狀吃某速食店慶祝等
這些回憶都會造成對某種食物的偏愛
或是某種食物就是不吃
或是用食物「犒賞」自己
這些想法才是真正左右自己身材與健康的關鍵
從小時候我就常為我的身材所苦
身為一個女性,雖然不到肥胖
但不屬於主流的纖細矮小身材
總是讓我受盡不少屈辱
以長輩的觀點,小時候的我
一定是長輩感到驕傲
屬於「養得很好」的那種
肉肉高高的,但青春期後就受盡苦頭
那些長輩及同儕甚至父母親都覺得我太大隻
花了很多年的時間鑽研了很多瘦身書
從運動到飲食習慣
甚至從心靈層面下手
得到的心得歸納成簡單幾句話:
一、愛你自己原本的樣子
二、多吃天然原型食物,少吃加工品
三、清理釋放你自己對於「食物」及「吃」的記憶
以上都做到了,您就會接近上天配給您的「完美」身材
如果想要變瘦,則有幾個準則:
一、少量多餐:
一天吃5-6餐,每3小時吃一餐
最主要是讓身體沒有肌餓的感覺。
二、吃天然食物:
有許多研究指出,如果長期吃天然食物
身體自然會產生「瘦體素」
相反的,加工食品裡面的各種香料及化合物
會嚴重影響內分泌
造成身體無法正常判斷「身體所需營養素」跟「吃飽」的訊息
以致於攝取超過實際身體所需
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
看到了上列第一點少量多餐
如果有些媽媽不知道這個理論的
可能會很驚訝
這不就是小嬰兒的飲食間隔嗎?
所以我曾經遇過同事為了讓孩子多養點肉
長期讓孩子每3個小時喝奶進食到4歲
甚至連夜奶也是這樣的間隔
我跟他說其實依照最新的研究
反而會讓孩子變瘦
事實證明同事的孩子真的養不胖
如果您看到這個理論也很震驚
您可以參考最有名的鄭多燕的飲食書籍
甚至台灣某知名美魔女自創「小baby飲食法」
都是利用這個觀念來瘦身
同事進一步問說
3小時吃一次很容易
為什麼有人會胖而小孩會瘦?
最主要取決是有沒有做到吃天然食物原型
因為同事都讓孩子吃天然食物
我跟他說如果都吃速食等零食就會變胖了
他說這樣不是在殘害小孩嗎?
我跟他說我當然不是要殘害你的小孩
而是少量多餐又天然食材
那麼小孩當然就會依照他自然的機制
恢復原本上天給他「穠纖合度」的體型
只是長輩總是喜歡肥滿的身材
天天念媽媽因而不高興而已
有些時候仔細細想
對於一件事情的反應
是把對他人的情緒帶到上面
還是這件事情本身
如果常把自己的情緒帶到小孩的教養上
不僅氣氛不佳
同時也容易讓孩子有不好的記憶
也進而讓長大後的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為模式、思考模式
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
一、盡量不留下孩子對吃的任何記憶
讓孩子回歸對吃的記憶零極限
二、愛孩子原本的身材
接納他原本的樣子
三、我喜歡來自零極限的概念:
1.釋放我們對於食物的記憶
食物本身沒有對錯,錯的是我們的記憶
2.食物本身並不危險
是我們對它們的想法,讓它們危險
讓吃飯回到本質:「快快樂樂的吃飯聊天」
孩子不吃飯,不是你的責任
我們對於吃飯的想法常常很複雜
以致於反映在對孩子餐桌上的教養
父母常常對孩子身材不滿意
覺得孩子太胖、太瘦,是3%俱樂部
擔心孩子偏挑食、不吃飯、營養不均衡
不喝水不吃青菜便秘
往往絞盡腦汁想要控制孩子的身材
事實上別說控制孩子了
有時候連我也無法控制自己的身材
想要產後瘦身、想要該大的大一點
該瘦的小一點,都不能心想事成
既然自己都無法隨心所欲控制身材了
孩子的身材就回歸讓孩子自己控制吧!
孩子太胖太瘦、吃不吃飯不是父母的責任
父母能做的就只有:
一、決定何時吃:
固定吃飯時間不僅對身體好
對於餐桌教養也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吃飯時間不吃
就只能等到下個用餐時間
因此開飯時間不能相差太多
以免餐桌教養無法確實執行
二、決定吃什麼:
以天然食材為主
盡量跟成人一樣餐桌上提供多樣化的菜單做選擇
不需特別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
孩子不吃不必勉強也不必評論
如孩子不吃,那麼就告訴他
桌子上還有別的菜
如果沒有任何一道想吃的
告訴他等大人用餐完畢後
心平氣和的收起來
只能等到下次用餐時間才能吃飯
並須留意孩子小於1歲因為安全考量不能吃蜂蜜
要避免高過敏原海鮮、芋頭等;
3歲以內會有窒息危險,
不能給堅果、一口果凍等會造成意外的食物;
1歲內需要從打泥到弄碎、清淡調味
三、決定餐桌禮儀:
根據月齡不同有不一樣的禮儀要求
為了孩子將來帶去餐廳及做客時當個人見人愛的小紳士小公主
循序漸進的規矩要求是很重要的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
對於飲食的記憶是一片空白
此時他的小小身體
會根據上天賦予他的完美機制
控制食量及攝取所需營養
然而,是什麼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
「最重要的是營造快樂的餐桌氣氛」
花了很多時間做了副食品、一頓飯
孩子卻不吃、亂扔食物;
控制小孩餐桌行為不失控、飯後收拾;
長輩的過度寵溺亂給零食
造成孩子正餐吃不下,過度偏食;
上述例子如反映在孩子身上只要不夠「肥滿」
餐桌禮儀很差
主要照顧者都會被冠上「不會教孩子」的各種責難
這樣的壓力下,餐桌上常常充斥著許多負面言語
把餐桌氣氛弄得劍拔怒張
餐桌淪落為親權權力鬥爭的場所
每次有人這樣責怪你,不妨想想:
這真的不是我的錯!
因為我們無法幫孩子吃飯
所以也無法控制孩子的身材
我們只能決定何時吃、吃什麼
以及「吃飯就是坐在椅子上進食聊天」的餐桌規矩禮儀
其他就讓孩子自己決定
包含吃多少、他在你提供的食物上選擇吃了什麼
孩子是根據「餐桌的氣氛」學習餐桌上父母給他的想法
如果氣氛常常很差,那麼孩子可能會不想吃飯
「讓吃飯回歸家人開開心心的聊天進食」
試著拋棄那些對吃飯既有的觀念
餐桌的氣氛變好了,家人開心了
您會發現孩子吃飯再也不用這麼辛苦
一切就會自然和樂
父母應決定餐桌禮儀
依據月齡不同,規矩也應不同
因孩子的能力發展不同
拿後面月齡規矩要求前面會造成孩子與照顧者的挫折感
或是明明孩子能力到了
卻不要求規矩及自理能力
放任孩子成為小公主小霸王
兩者都會造成不愉快的「餐桌氣氛」
進而讓孩子不喜歡吃飯而更惡性循環
雖說每個孩子的發展都不相同
尤其是1歲以後在動作發展上更是進度差異甚大
普遍來說,女生比男生快
有時甚至比男孩快到超過半年以上
其實不僅是吃飯
在要求各種規矩禮儀的過程中
「先同理瞭解孩子生心理的發展程度再要求」
不要求孩子生理做不到的事
也不因此幫孩子找理由不要求
以下就對孩子各月齡合理的餐桌禮儀要求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一、4M~6M:
要開始餵食必須沒有吐舌反應
因奶還是主食,量不重要
此時重點應放在吞嚥動作練習
有些孩子太餓會不配合
就讓孩子喝完奶再吃;
有些孩子喝飽了就不吃
視孩子氣質喝奶前或後餵食
二、6M~8M:
此時教養重點是開始學習坐餐椅
但因尚無法坐穩
能靠輔助坐10分鐘對他來說就很辛苦了
因此餵食動作應迅速
不可讓孩子在餐椅坐太久
避免孩子把餐椅當成監獄
有不好的聯想
讓他不喜歡吃飯
例如:不要讓孩子在餐椅等你做食物、做家事
吃完飯後應立刻抱孩子從餐椅出來
三、8M~10M:
可以開始要求坐穩後的餐桌禮儀,例如:
不可玩食物:
可試試看轉移注意力
例如說:高麗菜在哪裡?
大人餵食派(非BLW)
可說:「不要玩食物,手放餐桌上」
BLW派可說:「不要玩食物,放到嘴巴吃」
人類對於吸收否定句的能力很低
說「不要○○」,小孩只會聽成「要做○○」
因此建議除了說「不要玩食物」以外
還要緊接教小孩哪個才是正確動作
小孩做對了要馬上稱讚
千萬不要小孩被食物弄得很好笑而笑出來
否則孩子會以為他做對了
孩子小時只是根據大人的情緒反應而認知自己是否做對
因此在教養孩子不正確行為時
大人都應該學習保持情緒平穩
不怒吼不嬉鬧
明確定義什麼是「做對了」
且做對的當下應馬上稱讚
只說「不要○○」
不教他正確的行為應是怎麼樣
孩子永遠沒個準則
當然會讓父母覺得很挫折
覺得到底要教幾次才會呢?
拿碗、湯匙
想自行讓孩子吃飯的父母
這是一個訊號
可以輔導孩子嘗試看看自己用手吃飯
但其實孩子在1歲半前小肌肉發展尚未完全
此時無法要求拿得很好
演變成拿來玩是很正常的
教養的方式同上述玩食物的處理方式
絕對不可以示範任何有關玩食物的動作
例如把湯匙裝食物當飛機進入口中
開始建立用餐前後的儀式
例如:
吃飯前洗手放進餐椅
吃飯後抱離餐椅前擦嘴巴
不要批評任何食物
尤其是你個人的好惡
例如:胡蘿蔔很難吃等等
不要動不動就嫌髒或幫孩子擦臉
避免孩子對於「吃飯=髒」不好的聯想
此時仍無法在餐椅坐太久
吃完飯後讓孩子立刻離開餐椅
才能建立孩子對餐椅的正面好印象
四、10M~14M:
孩子有可能不要的原因是想要休息、喝水
可以稍等5~10分鐘看孩子還要不要吃
不吃再抱下餐椅
可以教孩子有關吃飯的手語
可以讓孩子表達意思
減少餐桌的不愉快
不要提供玩具、電視
避免以後必須得花更多心思轉移注意力讓孩子多吃一口飯
丟東西
孩子在吃飯時有時會丟食物、湯匙等
可依上述說明處理
「不要丟食物,要拿來吃」
「不要丟湯匙,要拿來舀」
搭配拉小孩的手直接示範正確動作
在餐椅站起來
「不要站起來,要坐好」
搭配直接把小孩的腳伸回座椅
孩子吃飽後,如需等其他人吃完,可以給玩具訓練讓孩子等待
但也不必勉強
一般來說
要等孩子約1歲半以後
才能學習「等待」一頓飯約1個半小時的時間
在這之前能持續30分鐘已很不錯
五、14M~2Y:
開始學習使用湯匙、叉子
自己以碗、水杯就口:
一開始不熟練到處亂灑是正常的
讓他自由發揮
可以示範讓孩子模仿
動作做對時多鼓勵
不因動作不對頻頻擦拭或指導
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不願意學習
六、2Y以上:
孩子開始會表達自己想吃什麼
過於任性的要求
例如:孩子開飯時看到整桌都沒有他愛吃的
索性不吃,或說自己就是要吃義大利麵等
不應順從他,而是請他就桌上的食物選擇想吃的
如果不吃就是等待大人吃完,下一頓再吃
外出餐廳的用餐禮儀要求
上面的用餐禮儀實際做起來並不容易
一開始可能會得到孩子的反抗
在外出用餐時若大聲哭鬧
可是會造成其他客人的不悅
如為了餐廳的安寧
不管孩子,任憑孩子在餐椅上站起來
到處跑來跑去、大聲嬉鬧
3C聲音大太聲影響別人用餐
相信你我都不願意成為別人口中那個「不管孩子」
「不顧別人的權益」的恐龍父母
而帶孩子也不可能整天關在家
真的等「教好」才出門,隨著孩子成長
教導孩子適應生活、社會化也是父母的責任
如何落實用餐規矩,同時能不打擾其他客人
在兩難的狀況下有時必須採取一些權宜措施
以下就是我自己個人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一、聽不懂、坐不住、吃飯容易弄得到處都是
都是正常現象
要有哭鬧、尖叫、太大聲隨時都得帶出餐廳的心理準備
在家裡可以冷處理
但在餐廳別的客人可沒有義務接受孩子的哭鬧聲
二、如果開始鬧了,不願意坐餐椅
可以帶玩具、3C讓孩子邊吃邊看
邊吃邊玩轉移注意力試看看
只要孩子安靜就好
出門在家2套標準沒有關係
但要注意會發出聲音的玩具
3C不應音量太大影響其他客人
而玩具、3C等工具
是訓練孩子外出用餐過渡時期的方式
如孩子月齡越大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越坐得住,即應逐漸減少使用的頻率跟時間
切勿變成習慣使用導致成癮
三、帶出餐廳時的處理方式
如果孩子是因某些原因哭鬧
您應把正情緒中的孩子拉到一個不影響路人、安全的地方
可能是百貨公司樓梯間、餐廳外角落、餐廳後方
告訴他:「我等你哭完」
陪伴等孩子哭完,情緒過後
如能溝通的孩子請他試著自己說說看
等孩子說完後,平穩的問他:「你覺得剛剛該怎麼做?」
如果他不知道怎麼辦
你可以跟他一起討論或告訴他該怎麼做
在這過程中請不要加入自己的情緒跟評論
如果你自己也很生氣或難堪
您應該在孩子哭鬧時
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查覺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僅無法解決事情
也沒有教育孩子的作用
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傷害孩子的心靈
讓孩子長久下來習得「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
「平穩不帶有情緒的思考」
幾乎所有的教養書都建議您
面對各種教養情境都應如此做
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成人幾乎沒有幾個人做得到
不過一旦您開始查覺了
您就是在破除自己既有的處理模式、思考模式
跳出您自己父母教你的小時候記憶
重新學習愛自己的內在小孩
如尚未能講話或溝通能力不足的孩子
您可以先描述他的狀況
例如:
「我知道你不想吃了,但爸爸還在吃
我們等爸爸吃完,你玩玩具」
先描述他的情緒
同理他,再告訴他該怎麼做,再回餐廳
剛開始必須有不厭其煩常常進進出出的心理準備
四、挑選餐廳的準則
1.選擇採光明亮、不要選裝潢為黑色或陰暗的環境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害怕一開始就坐不住哭鬧
往往也很難哄必須常常帶出餐廳
大人只好沒得吃飯或輪流吃
2.自備餐椅或事先詢問餐廳是否有兒童椅
有些餐廳的兒童椅並沒有固定綁帶
孩子很容易坐不住站起來
3.氣氛可以接受小孩的哭鬧聲
不要刻意挑選氣氛安靜的下午茶餐廳
法式餐廳、約會餐廳、牛排餐廳等
4.安全為首要原則
不傾向有熱湯、走道狹窄的地方
例如:火鍋店、狹窄的熱炒店等
為了孩子暫時忍耐自己的口慾
有一些權衡措施都是必要的
如真的因為家族場合需要
預知小孩可能坐不住吵鬧必須常帶出去安撫
我會甚至在出發前吃飽再赴宴
雖然此舉常被一些同齡的媽媽嘲笑本來小孩就會吵
吵一下有什麼關係
但身為一個養到「嗓門大」的小孩媽媽
我必須負起不吵到餐廳其他客人的責任
以身作則讓孩子了解體貼其他人、輔導孩子進入社會化
也是媽媽應該要謹慎思考教養原則的一部分
何謂「零食」?
很多人認為,不健康的東西就是零食
但何謂不健康的食物?
舉凡各種加工食品,從餅乾、火鍋料
到其實米粉、冬粉也算加工食品
添加了很多人工添加物
這些添加物會影響到人類的賀爾蒙
阻礙瘦體素等各種激素的分泌
如果以此標準來判斷
外食也充滿了各種添加物
就連自己煮
食材本身可能都因為種植養殖技術或為了賣相佳
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如果這樣追究下去
只是無止境造成自己恐慌
我很喜歡修‧藍博士在零極限的說法:
「危險的不是食物」
「而是你對食物的想法」
修‧藍博士在吃任何東西之前都會這樣清理:
「我吃任何東西之前,都會在腦子裡對食物說:
『我愛你!我愛你!如果我把任何東西帶入這個情況
導致我吃你的時候感到不舒服
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
那是某種我願意為其負責的東西所引起的』
然後我就開始享用餐點,因為它現在已經清理乾淨了」
這是修‧藍博士在零極限因某些緣故吃熱狗漢堡前所說的
很多父母因為對健康相關文章的涉獵
導致相信理論,弄得自己非常緊繃
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
連帶也管孩子不能吃
搞得家庭餐桌關係非常緊張
孩子長期在限制之下
反而對「零食」、「垃圾食物」有一種特別的情感
有的孩子會更喜歡偷偷吃零食
當然這段理論也不是告訴您
都沒有限制讓孩子拼命吃零食
而是認真說起來
飲食原則應該是「相對健康」
而非絕對思考
我很少限制自己的孩子吃什麼
寬大的政策常常讓周遭的長輩覺得超意外
但我家的小孩就是不愛吃零食
讓他吃他也不吃
太甜的太鹹的食物也不吃
嘴巴刁到人工跟天然的分得非常清楚
人工食物就是不吃
很多朋友都覺得很好奇我如何辦到的
其實就是下列幾個原則:
一、80%天然食物自己煮,20%多方嘗試
自從吃副食品以來
我一直秉持著黃醫師的副食品原則
「少量多樣化」
跟很多副食品的教法不同
我是今天菜單上有什麼他能吃的就給什麼
反正既然以後也是要吃各種美食
現在可以嘗試各種食材
如果遇到過敏就先隔3個月不給
飲食上以自己煮、天然食材為優先
所謂的天然食材就是食材有媽媽的都算
例如玉米有媽媽、玉米片沒有媽媽
也不必拼命到每餐的食材內容都要很健康、純天然
無重金屬、有機等等
能做得到多少就多少
偶爾吃到不健康的食材也沒有關係
二、相信孩子的天然篩選機制
孩子天生下來就是零極限
他並不了解食材食物什麼是健康不健康
他也沒有很多先入為主的「健康飲食」觀念
憑藉的只有他身體的自然機制去篩選
只要您遵守80%吃天然自己煮的概念
人的身體會自然運作篩選他想要的
除非孩子用餐時
大人用情緒影響他
例如他吃健康的就開心
不健康的食物就大肆批評
因此大人只要在用餐時不去批評任何食材
或對食物有任何意見即可
三、醫生建議不能吃的一定要注意
3歲以前不可食用堅果,是為安全考量容易噎到
同理形狀相同的東西,例如硬的豆乾切小塊
果凍我一定不會給
1歲以下不得食用蜂蜜
是因為有肉毒桿菌中毒的問題
這些都是可能會致死的
四、零食有限量的在飯後給予
您認定的零食應該要限量在飯後才給
例如:蛋糕可以給,但應該給一小塊在飯後食用
五、以身作則
常常看到許多媽媽自己隨便吃
含糖飲料每天來一杯
炸雞披薩零食不忌口
卻讓孩子吃「健康食物」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
孩子認定的其實是餐桌氣氛
他想吃媽媽吃的
如想要孩子跟你搶食「健康食物」
就必須自己也先愛吃健康食物
孩子吃飯表現您不滿意,您需思考的點是不滿意什麼?
1.不滿意吃得太少、太多,長不高、長不胖、長太胖→擔心孩子的身材
跟據理論你其實怎麼做對孩子身材的影響很少
上面的許多準則也是在告訴您從您自身家庭的飲食習慣改起
就會連同您自己的身材都趨於完美
2.吃得太多、太少,長輩會念→情緒處理
應該去更深入思考長輩會念帶給您心理的影響是什麼
由情緒查覺處理下手
不應將對長輩的問題影響孩子的飲食
3.長輩愛給零食很討厭→情緒處理
有時候長輩真的很愛給零食
不健康又很多糖會讓孩子蛀牙
孩子正餐都不吃
但如果偶一為之何彷呢?
就算常常如此
如果您的孩子很瘦小
跟據理論他反而很容易變胖呢!
正好符合長輩胖嘟嘟的期望
往下深入想想您的內心
查覺是什麼感覺情緒讓你討厭?
又或者是與長輩的其他事情累積許久
這只是其中一個點呢?
4.吃飯規矩不佳,出門怕丟臉→多在家練習,少出門外食
上面有許多做法提供大家參考
如果真的很怕丟臉
可以多在家裡練習
外食偶一為之即可
為了健康少外食也是很好的喔!
飲食這件事情特別適合「從自己做起」
如果你希望孩子
跟你想要的「健康飲食」習慣是相差不遠的
那麼就只要您從自己的飲食習慣都貫徹不能例外、不能偏差
自然孩子就潛移默化做得到
最後還是以我很喜歡的澳洲超模米蘭達的飲食原則做為結尾:
「80%吃天然食材、20%吃自己想吃的」
大人小孩都適用,身材就會朝向你想要的樣子
懂得體重控制的人都知道:「80%靠吃、20%靠運動」
吃是最難的,要做到徹底辦到不容易
但仍有20%的緩衝空間,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緊
願你我都能朝向隨心所欲的身材控制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