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我自己是做公共托育的人
我接觸到的幼兒教保關鍵字,
都是素養、EQ情商、SQ社商、恆毅力、學習力
結果看到這麼多家長還在執迷於注音、數字、ABC
真的有點傻眼
不過家長有自己的教育選擇權,我也不能說甚麼。
總之,希望孩子提前學注音、數字、ABC的家長,
我真心建議:就幫孩子報自己喜歡的私幼吧
不要跟公幼、非營利的家長搶那少得可憐的名額了。
井水不犯河水,擇己所愛。
也省得我成天看公幼跟非營利的教保老師
辛辛苦苦地幫孩子設計學習環境
回頭來還要辛辛苦苦地跟家長解釋:
為什麼不早點教注音?
至於真心想了解2020年現代台灣公共托育到底在「教甚麼」的家長
可以參考下面這篇公幼媽媽的文章
應該有助於您明白,為什麼有些東西比注音、字母、數字更重要
(而且規劃這些課程更累人好嗎!!)
==================
未來幼兒園學什麼?老師花3個月教「做泡芙」,女兒學會「被批評時不生氣」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388?from=search
我的小女兒在一間公幼讀大班,學校沒有教ㄅㄆㄇ、算算術,更沒有簿本作業。聯絡本一
週才發一次,書包常常只裝了三個碗跟湯匙跟水壺。
那她在學校都學什麼呢?我覺得是「一言難盡、但一生受用」的東西。
上學期,他們一直在做奶油泡芙。每週五的聯絡簿,老師都會打滿一張活動內容:
一開始是討論「喜歡跟不喜歡的食物」,接著分辨食物裡的什麼東西讓他們喜歡、不喜歡
?什麼樣的食材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後來他們開始實際品嘗,討論食物過敏是什麼?調味是什麼?不同調味會如何互相影響?
最後,嘗試找出大家想要製作、而且每一個人都能吃的料理。
為了找到答案,老師帶著大家將班上同學對食物的喜好(有人不愛肉桂)及禁忌(有人不
能吃核桃)討論一遍,並用表格統整出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決定是:奶油泡芙。
原本以為老師準備材料,帶著孩子按照步驟做一次,這個課程就完結告一段落了。沒想到
這才是開始!
他們開始研究食譜該「怎麼看」,他們還只是幼兒園的年紀,「看食譜」的能力絕不是理
所當然,食譜圖的目錄要對照頁數,才能找到詳細的作法,說明中還提及溫度、份量、步
驟、工具。
老師帶著他們討論如何拆解步驟,像是要分泡芙皮、卡士達醬兩個部份製作;此時,孩子
得學習食譜編排的邏輯、數字的概念、文字的辨認。
接著,開始購買食材計畫——老師要帶30個大大小小的孩子去買食材!(好勇!)
就像電玩打怪一樣,為了購買食材,他們又得開始學新技能:買食材就得列清單,得學會
整理訊息。例如,卡式達醬跟泡芙的外皮都需要雞蛋,那就得將兩邊所需的雞蛋數量加總
。因為看不懂文字,也還沒學會運筆寫字,只能用圖像跟數字記錄。
費了一番功夫,終於整理出購買清單!接著,老師要帶孩子們去商店。這中間要做的事前
準備與溝通有多少,光想就知道非常繁複:
如何跟店員溝通、如何看食物的保存期限、怎麼包裝保護食材甚至,東西一次沒買齊
怎麼辦?由於第一次沒買到香草豆莢,他們跑了兩趟才將材料買齊,中間還發生把蛋打破
等各種麻煩與笑料。
製作過程中,他們再本著一貫的精神,研究食譜、實際操作、討論所遇到的問題、調整方
法重新製作。前前後後,小女兒說一共做了三次,最後才在親子歲末聯歡會中,用自己捏
的陶土盤,呈給家人品嘗。
孩子們從10月開始討論喜歡跟不喜歡的食物;到備好料開始製作,已經12月了。孩子們從
10月開始討論喜歡跟不喜歡的食物;到備好料開始製作,已經12月了。
寫了這麼多,身為母親,我不過就是吃到了一個好吃的泡芙;但孩子在學校學到了什麼?
我覺得真的一言難盡!
其實老師大可以花幾秒鐘說:「我們來做奶油泡芙!」根本不必花幾週討論。
老師也大可以準備材料包、半成品,讓孩子把卡士達醬擠進泡芙皮,一樣有作品可以呈現
。
或者,讓孩子背誦泡芙「puff」、奶油「cream」、請享用「bon appetite!」等外文字
句,家長更會拍手說好棒。
然而,這些只需要一個上午的事,他們卻從10月開始討論喜歡跟不喜歡的食物;到備好料
開始製作,已經12月了。
讓我們把這件事類比成「跟團旅遊」跟「自由行」。跟團旅遊要做什麼?跟著走準沒錯!
時間到了有專車接送,導遊說哪是著名景點,就趕快拍照打卡;吃好睡好拍美照,遇見問
題不擔心,因為有領隊解決。
自由行呢?從事前蒐集資料到安排交通住宿,要學會識別整理資訊、要懂得安排行程;有
旅伴同行,更需要溝通討論彼此的需求。旅行途中遇到的任何疑難雜症,是驚喜也是挑戰
,你要試著面對、解決;旅伴間若遇爭執,也要學會情緒表達,平衡彼此的相處之道。
兩種旅遊方式,最後都有美好的照片佐證;但過程中的體驗、學習與感受,一定差了十萬
八千里。
前幾週,小女兒進廚房幫我一起煮晚餐,那天她幫忙切青椒、四季豆,還拿起鍋鏟幫我炒
菜,晚餐時跟姊姊熱心地擺盤、佈置餐桌。
開動後,爸爸頻頻稱讚她們煮得很好;我舀起一匙「四季豆炒肉末」,覺得肉末炒得太乾
太焦了,於是「斗膽」進了諍言:「我覺得這個肉炒太久了,變得有點乾。」
為何說是斗膽呢?因為她一直是個說不得的孩子,只要批評她,通常就會不爽,開始發脾
氣、盧小小。我正準備迎接她的脾氣時,卻聽到她若有所思的說:「我也這麼覺得耶,馬
麻,下次我們下次不要炒那麼久。」
世界十大不可思議之我的小女兒居然聽得進批評!
她接著說:「你知道我為什麼沒有生氣嗎?」「對啊!為什麼?」媽媽真的很想知道。
「因為我們做奶油泡芙時,老師都會跟我們一起檢討哪邊做不好,下次要怎麼改進。」
有許多人說,幼兒園應該要趕快將注音、數字,甚至國字都學一學,到小學才不會趕不上
。家長的集體焦慮我也有過,但是在這間公幼一學期下來,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長。
我發現,老師帶給她的,是我花了好長時間苦口婆心、她都聽不進去的事情:解決問題的
能力,和面對挫折的韌性。
台灣未來的幼兒園制度,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注音、數學、才藝、美語?還是給孩子更多擅
長採統整活動、擅長在地選材、熟悉「正常化教學」、有耐心的幼教老師?我的答案是後
者。
幼兒園的英文叫做「preschool」,也就是「學前」的教育。進入小學之後,孩子的學校
生活被切割成一節一節、知識被統整成一課一課;只有在學前階段,有充分的時間可以讓
他們自由自在地,學習這些「一言難盡、但一生受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