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繪本推薦《等啊等,在排什麼隊呀?》

作者: iamis (包子臉)   2020-11-07 16:16:25
https://i.imgur.com/VNM3hox.jpg
排隊這件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比如到觀光景點排人氣美食、
或是熱門商品預購、店家買一送一促銷等,
都容易刮起排隊旋風。
這本《等啊等,在排什麼隊呀?》
就是以「排隊」這個常見的日常現象為發想,
透過繪本常見的三疊式重複敘事模式,
帶孩子走進一場又一場的排隊隊伍之中。
https://i.imgur.com/IKHlQjt.jpg
翻開書頁的第一面,
「等啊等,在排什麼隊呀?」是書名,
也彷彿是畫面中正往右走的人物的內心聲音。
接著就跟著他走在隊伍的最後一個,
這一頁裡最前面的是被卡掉一半的印度豹。
一來表示看不到隊伍的最前端在排什麼,
二來是作者另一本《印度豹大拍賣》的彩蛋。
如果有同時看過這兩個作品的人,
應該會跟我一樣有找到彩蛋的驚喜感(笑
https://i.imgur.com/D3p885B.jpg
https://i.imgur.com/ISIOlWU.jpg
前面說過,
整個故事以孩子喜歡的重複敘事來推進,
其中,讓我覺得超爆笑的是
作者不動聲色的讓每個角色胖得毫無違和感。
一來呼應三次排隊都在排食物的事,
二來透過變胖暗示每個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地,
吃很多、吃很撐,甚至超過自己身體負擔。
https://i.imgur.com/8SUcyb8.jpg
https://i.imgur.com/ocPvXtJ.jpg
透過每個人誇張的進食行徑,
甚至明明已經吃不下了,也要兜著走的情況,
讓人看到排隊行為背後沈澱成本的荒謬。
從消費心理學來說,
消費者會因為自己已經花了時間排隊,
為了不讓自己覺得剛剛排隊的時間是浪費,
所以終於輪到時,就不自覺地買好買滿。
因為被沈澱成本蒙蔽了眼前的判斷,
所以往往買了不是那麼想要,
或是了買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回家。
這種為了避免之前所付出的時間/心力白費,
而導致必須付出更多,或招來不必要的傷害,
就是一種沈澱成本帶來的影響。
要避免沈澱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斷尾求生,
把前面付出的無法回收的成本歸零,
然後重新思考,現在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樣的思考策略也經常被用在商業決策當中,
避免錯誤決策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https://i.imgur.com/g1xEx9F.jpg
像這些排隊的人們,
一次次的讓食物超載自己的身體,
最後呢?
換來的是超出身體的臨界負荷,徹底崩潰,
看大家臉色發青,直冒冷汗的痛苦表情,
忍不住想問:
「所以,是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
/
https://i.imgur.com/MpVq7Em.jpg
好不容易終於排隊上完廁所,
(沒錯,連上廁所都要排好長好長的隊)
每個人又回到最一開始的苗條體態,
而且跟前面有點空洞呆滯的表情不同,
現在每個人都神采飛揚,彷彿獲得重生。
你以為故事結束了嗎?
你以為大家從中學到一次教訓了嗎?
別忘了,黑格爾曾說:
「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
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
https://i.imgur.com/PonJF5d.jpg
於是,新的一輪排隊又開始了,
這一次在排什麼呢?大家還會重蹈覆轍嗎?
作者留下一個開放性結局,
讓我們有更多的想像和思考。
/
透過日常的排隊現象作為思索的起點,
除了前面的沈澱成本討論外,
也可以從心理學的從眾效應來思考,
為什麼看到排隊人潮會忍不住也跟著排排看?
或者看到很多人推薦的商品,也想跟著入手?
因為在原始社會裡,
跟大家不一樣的人容易被孤立,
在失去社會支持的人很難生存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刑罰
常常選擇讓你缺條胳臂少條腿,
除了造成你生理上的苦痛甚至死亡外,
就算幸運存活下來,心理上也是備感壓力的,
因為這等於公告周知你是不見容於社會的。
雖然現代社會已經沒有那麼殘酷的懲罰,
但渴望社會歸屬的心理已經深埋我們基因,
因此,在群體裡,我們都在尋求一種歸屬感,
跟大家一樣,容易讓人覺得心安。
這也是為什麼社群常常出現一波波的跟風,
前陣子的 #像極了愛情、
這兩天的 #一句有聲音的句子 都是,
最快跟上且內容最有創意的人,
就能成功為自己帶來高流量的轉發曝光,
而這些曝光背後的高收益才是最大的追求。
/
作為「小小思考家」系列的第一本,
這本書成功帶領我們從生活裡進行思考,
從日常中出發,刺激我們思考「為什麼?」
像中山大學顏聖紘副教授在臉書上分享,
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是探究的問題。
比如他問學生日常飲食中
除了動物跟植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生物,
結果很多學生經他提醒,
才想起香菇跟乳酸菌都算真菌類生物。
當發現自己回答不出香菇是真菌類的生物時,
或許該重新評估自己一次對物種分類的認知。
透過問題意識,發現問題的表徵再往下探究,
當發現自己的無知時,也才是知的起點。
/
本書的作者,高畠那生,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自己的創作素材都來自生活,
像是當時有興趣的主題、看的電影等。
他也說,
雖然自己的作品常常被認為具有哲理的內容,
但他在創作時「並沒有符合這些讚譽的期待」,
只希望自己的作品成為讀者願意一讀再讀
並「啟動讀者某部分的思考」,
這就是他身為創作者的價值所在。
/
這本書在畫面的呈現與敘事的脈絡上,
都符合孩子喜歡重複的、無厘頭的特性。
我自己的孩子快三歲,
雖然還不到可以進行進階的生活思考,
但光是吃太多東西肚子痛這件事,
就能與她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
她喜歡這本「排隊的」故事,
她喜歡會跟每一個人物一一打招呼,
喜歡細數畫面裡有幾盤章魚燒、幾個甜甜圈。
https://i.imgur.com/yWRvNF9.jpg
最愛停在每個人臉色發青肚子痛的那一頁,
結合之前聽過的
〈小黑熊肚子痛〉跟〈乖乖不怕打針〉
假裝是醫生幫畫面裡的大棕熊檢查肚子打針。
(而且只幫棕熊檢查,其他人都沒有XD
看著她透過不同的故事進行連結,
發展出屬於自己跟繪本間的獨特互動也挺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