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安。
我想,是因為我回應在「幫先生成為爸爸」這個主題之下,
所以很多人認為我是在幫這個想法撐腰吧。
如果願意回去再看一次我的文章的話,
我相信大家可以發現,
我在文章裡「完全沒有」提到「要求女性負責教育男性」,
而是在說「女性過度教育女性」。
我會想要分享這篇文,
是因為在最開始的文章下,很多的人在感嘆
覺得女性要付出這麼多非常的可悲,
到底為什麼我們還要負擔教養男性的責任?
於是我貼出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所觀察到的「原因」。
我個人相信,如果要改變某些根深蒂固的模式,就必須先理解這些模式形成的背景。這篇
文章是在說明我所觀察到的背景。
而我觀察到的就是,那些性別刻板印象,其實是透過女性長輩們教育女孩的方式,還有各
種良善的出發點,一代一代一直傳承下來。
這並不是一種罪惡,只是一個陳舊的模式。
在沒多久以前,社會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還是非常嚴明,
而且已經延續非常久遠
所以女性長輩傳承下來對於育兒和持家的體悟,
自然而然就是繼續傳承給女孩,而且是從小就開始
對於兒子,大家習慣用自己面對丈夫的經驗,不抱太大的期待
而我想要用「天線」這個概念讓大家明白
持家、育兒還有情緒勞動的能力,是男女都有的,
但是在文化習慣的影響下,
女性往往過度開發這個能力,
男性往往從未意識到有使用這個能力的必要。
我很喜歡推文有人提到的「減敏」。
把我們的天線涵蓋的範圍主動縮小,
那麼,同住在屋簷下的另一半,才能夠開啟他的天線能力。
並不是說要「教育」他,而是往後退,讓責任自然落在他身上
讓他從經驗中自然學習。
我誠摯推薦「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這本書,作者對於男女性在家庭分工上失衡的整體現
象,分析得很透徹,建議也很實在,非常值得一讀。
我明白有些家庭已經走在時代的前面了,
這些家庭長大的孩子,確實能夠在家庭分工方面跟配偶轉換得更輕鬆
但是還有更多的家庭,還是沿用這樣的舊模式在跟兒女互動
一個社會的分層,在性別議題上的前進速度,並不是一致的
每一個個人,在性別意識上的覺醒速度也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無論一個人決定結婚的時候處在什麼樣的階段,他都有權利爭取幸福。
我相信,許多抱怨先生「教不動」的女性
他們的先生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優點,並不是一個廢人
他們只是跟先生在分工方面的溝通不對焦,感到非常挫折和失望
如果有人卡在這樣的困境裡
需要一個方向思考,或者需要一個方向去嘗試
我在這裡提供我的觀察給大家參考。
如果你覺得有欠周全,歡迎補充。
如果你覺得有幫助,歡迎嘗試,或者提供給需要的人。
如果你覺得不同意,歡迎提供更好的意見交流。
我相信透過更多的討論跟觀察,可以讓我們擺脫更多隱藏在習慣裡的刻板印象,也能讓更
多在溝通方面卡關的夫妻,找到適合他們的互動對焦的方式。
兩個人好不容易牽起來的手,我希望能夠給與更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