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位專門看兒科急診的兒科醫師
大多父母害怕發燒,其實都是來自於對發燒的不認識
先了解為什麼會發燒,再回頭來想想看以後遇到發燒是不是會有不同看法
發燒,定義很直接,就是中心體溫大於等於38'C
不要說什麼摸起來夯夯,或是都37多接近38,這樣定義上就是不到發燒
當然量測上可能會有誤差,只能靠多次量測來取一個平均
那為何會發燒?原因很多:感染、發炎、藥物......等等
兒科的發燒大宗就是感染造成,這邊就先不提其他的
而兒科的感染又以病毒佔絕大多數,病毒就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免疫作用後
才能恢復身體正常狀態的東西,講白話就是沒藥能直接殺死多數病毒
僅有少數病毒有抗病毒藥物,像是流感病毒、皰疹病毒跟最近的新冠病毒
病毒(感染源)進入體內,引發人體釋放cytokine(細胞激素)
某些細胞激素就會去影響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下視丘
這個影響會讓腦部覺得38以上的體溫才是正常溫度
進而引起中心體溫提升到38以上,讓我們量測到所謂的發燒
所以發燒就是很自然的病生理現象
那發燒這件事到底需不需要治療?一句話:看小孩狀態
臨床上玫瑰疹、腺病毒也常常是39-40.5'C的高燒,但可能小孩活力食慾並沒受影響
我遇過不少父母主訴小孩燒到40'C,但問到活力食慾都正常
燒到40度如果還是活蹦亂跳、大吃大喝,那去治療這個"體溫"就沒有太大意義
反之,如果因為高燒到40度造成小孩活力不好、嗜睡、食慾不振、各種地方疼痛
那這時退燒就很有意義,因為必須觀察上述這些症狀是否只是因為發燒造成的不適
燒退下來後,如果就能恢復平常五六成以上的食慾跟精神狀態,也沒有各種疼痛
那去治療這個體溫就很有意義,一般病毒感染病程平均在3-7天
通常前三天較容易反覆燒燒退退,後面可能就剩一些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
再來就是寒顫,這應該是我遇過最多父母說沒看過小孩抖成這樣,所以就帶來急診的主訴
上面提到的體溫調節中樞就跟寒顫有關,假設小孩已經接受到感染引發細胞激素作用
而體溫本來是正常的36'C,下視丘收到指令說:現在40'C才是正常體溫喔
這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大腦覺得:哇,我現在身體才36'C,但40'C才正常,太冷了吧!
然後身體就把周邊血管都收縮起來,避免熱從周邊散失,同時還要靠發抖來產熱
所以就表現出什麼呢?頭部跟軀幹開始發熱但手腳異常冰冷
甚至手腳斑駁發紫伴隨劇烈發抖,目的只有一個:達到目前大腦以為的正常體溫40'C
這種時候通常是小孩最不舒服的過程,非常容易嘔吐跟昏睡
要度過這個過程,第一件事就是保暖,手腳全部包緊緊,幫助產熱為了達到大腦要的體溫
感覺是不是有點反直覺呢?明明準備發燒了應該要退燒,頭摸起來也很燙
居然不是先退燒反而要幫小孩燒起來,其實換個角度思考就會比較直覺
人會發抖就是覺得冷而不是熱,所以是需要保暖,等到手腳都暖了熱了不發抖了
差不多就達到大腦要求的體溫了,這時就可以準備降溫:給予退燒藥,洗洗溫水澡等等
最後講到痙攣,其實我比較喜歡講痙攣,只是指揮中心目前是用抽搐來公告
我個人是覺得用抽搐很容易跟寒顫混淆,因為發抖的時候也很容易被人形容成抽搐
最近就遇過確診病童因為父母覺得是抽搐就帶來急診
後來我評估完確定是寒顫就跟家屬衛教一下請病人回家繼續休息跟觀察
痙攣基本上就是大腦不正常放電,造成意識喪失,肢體不自主抖動
常常伴隨眼睛上吊,口吐白沫,唇色發紫
這邊我想千交代萬交代一件事,不要塞任何東西去嘴巴想給小孩咬住
這是非常危險的事,痙攣正在發作時已經失去吞嚥功能
千萬不要還塞一個東西可能去阻塞呼吸道,只要採取側躺讓口水自然流出即可
如果要跟寒顫做區別,最簡單就是意識狀態,如果小孩正在睡無法評估意識
就去摸摸四肢是否冰冷,最後是稍微用點力去扳動一下抖動的肢體
如果覺得偏僵硬,卡卡的不好扳動那比較可能是痙攣發作,不過我覺得這個有點難
要真的遇到痙攣的病童比較能體會那種手感
最後回覆一下我上一篇提到的腦炎的推文,我說的不可預測跟預防
不是指有沒有打疫苗然後可以預防腦炎這種數據上的東西
而是每一個小孩,每次感染到任何致病的病毒,不管這個病毒本身有沒疫苗能打
造成病毒性腦炎的機會都不是0,以我自己遇到的玫瑰疹病童後來併發腦炎的小孩為例
那位媽媽後來帶他的大寶來急診就醫,剛好又遇到我(小寶已經因為腦炎當小天使了)
她很感慨的問我:玫瑰疹不是發燒出疹完就沒事了嗎,為什麼OOO會這麼嚴重
我也只能照上面"機會不是0"這句回答她
最後祝福大家順利度過這次疫情,能不中就不中,不幸中的都能安全健康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