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描述的狀況跟我家老大(猴寶,今年六歲)太像了,
來跟妳分享一下這段時間我們做了哪些、以及他的發展過程~
※ 引述《nataleah (Natasha)》之銘言:
: 手機排版請見諒
: 兒子目前快滿兩歲,但會說的詞彙不到20個
: 會叫爸爸但不會叫媽媽,平常教他說話他幾乎都不開口,除非是他有興趣的,
: 像是叫哥哥、姐姐、弟弟,但他也不仿說
: 一歲半時曾趁打預防針時問過小兒科醫師,醫師認為他認知沒有問題,
: 可以觀察到兩歲,如果真的還是不行就直接掛醫院評估
: 帶去塗氟時,牙科醫師也看過兒子的口腔狀況覺得沒有問題。
我兒子也是到兩歲整的時候都還不說話(只會"爸爸"、"媽媽",就這兩個!)
到了兩歲生日當天依然不開金口,
我們就直接掛號醫院的聯合評估,
由於評估都要排很久,所以也直接報名私人機構的自費評估或發展課程。
但在開始評估或是上這些課的時候,
建議你也先好好的觀察或是記錄小孩的各項行為特徵。
雖然你目前留意到的是"不開口"的問題,
但也許還有其他的小徵兆才是影響語言的關鍵。
一般來說評估或上課前他們都會詢問非常多的細節:
出生狀況/是否早產/體重/生理發展(幾歲會站會走)/是否有飲食或觸覺敏感/
認知與理解 (與他對話時他雖然不回應,但表現出來是聽得懂的嗎?)
玩遊戲的方式 (固定玩法? 不喜歡變動?) /眼神的接觸/肢體行為動作...etc
像是我兒子在接近兩歲時我們就發現他似乎有點自閉特質,
比如說很喜歡看/玩會轉動的東西,
所有的玩具拿到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一個支點看看能不能像陀螺一樣轉起來,
不太喜歡眼神接觸,但也不怕生 (後來才知道他是親疏不分)
認知沒問題,口腔敏感 (極度抗拒刷牙、吃的東西很挑質感)
肢體能力好的部分很好、弱的太弱。
評估與上課之後才發現他的問題其實不在語言,
確實有自閉特質,是高功能(亞斯伯格)的那種...
他會有這樣的綜合表現關鍵在於:
聽覺與觸覺非常敏感,真正輸入到他腦內的東西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
導致他不見得會把注意力都放在對話與語言上。
(尤其如果其它各種細微聲音都比你講話還有趣的時候 Orz)
接收到的資訊多、但是處理能力太弱,就會容易情緒暴躁。
他還無法體會到"講話"也是個可以讓別人懂他以及幫助他的工具。
那時醫院的各項治療課程都很不好排,
我們先讓他上一間私人的一對一兒童發展課程(私人=無法申請補助的意思XD)。
上課時老師會先半強迫的按摩他的口腔、刷刷牙,
(光是這樣就立刻讓他學會說"不要!!"(媽媽白眼))
然後再進行任何運動/動作之前,都要讓他跟老師對上眼睛,看到老師的嘴型,
聽老師說「蹲蹲~跳!」之類的指令。
上不到兩個月,就慢慢會跟著複誦。
兩歲四個月,明顯的願意仿說。
當某天我們不帶著期待在跟他說:「這是花。」然後他開口:「ㄈㄨㄚ」的時候,
我都還記得那時全場大人瞬間安靜下來彼此互看的震驚。
從那個ㄈㄨㄚ開始,他就語言爆發了...
不過當然,他依舊還是個高功能自閉的孩子,
有其他的狀況或課程還是得繼續上,那就不是語言的範疇了。
: 我一直是抱持著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表的想法在育兒,
: 像是以前帶兒子去公園時他不太敢玩任何遊具,
: 去了好幾次都什麼也沒玩散步就回家了,可是某一天再去他突然就敢玩了,
: 讓我更深信孩子有自己的排程。
我也一直是這樣相信的。
只是在小孩漸漸長大、面臨團體生活或是社交的時候,
又不得不需要讓他的行為或發展能夠推進到符合團體要求的那個框框內。
很多時候,那個框框有多窄,身為特殊生的家長應該都很有感受 Orz
這種「相信小孩時程」與「推進群體框框」的心理拉扯至今還是讓我很有壓力,
要記得隨時觀察自己的念頭或情緒反應,讓自己"校準"到一個穩定的狀況。
給自己與小孩的各種行為準則定一個錨,
外界風雨飄搖的時候難免會緊張浮動,但最後我們都能回到那個安全的地方,
不會因為別人的各種意見或想法就隨波逐流。
這樣在育兒或是與他人的應對上才能比較清明,對自己跟對小孩都有信心。
之前為了早療,加入過很多相關社團,
讓我看得有點心酸的是,
有些家長不願意接受小孩的特殊狀況;
或者是,即使接受小孩的特殊狀況,帶去上課的目的也是為了要"追上"別人的程度。
為了「追趕」而前進的路途,每一步都很辛苦。
我覺得比較適當的心情或許會是:
我們要有前進的「方向」,但是不要設立「目標」。
目標有點像是:我要讓他在上小學前學會所有的注音符號。
方向則是:我們今天認一個,不時念一念、看一看,熟悉了再加下一個。
總之,也許速度跟別人不同,但他會前進,而你會陪著他。
不管忽然奔跑或是偶爾摔倒,你會陪著他。
手牽手走自己的路,欣賞屬於自己的風景,不需要追別人。
: 結果今天一大早六點,我兒子已經起床,
: 我公婆跟我先生開始輪番拿東西要我兒子說出那是什麼,
: 結果我兒子不想講、講不出來就開始崩潰爆走,
: 我真的很傻眼又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幹嘛
: 之前我先生去問朋友,朋友建議他可以讓小孩多看電視跟巧虎,
: 所以我現在早晚都會放巧虎給兒子看,
: 就被先生唸我老是讓他看電視(但明明是他朋友建議的啊)
: 在他問出這個建議前我從沒讓兒子看過電視…
: 去戶外跑跳、唸繪本、陪玩,聽故事機都有做了,我兒子還是不開口,媽媽也很心累
有一件事,是我在兩年前減脂的過程中發現的還蠻強烈的體會。
對我不只在飲食或運動上,甚至其他的方面都影響非常大,同步跟你分享。
(如果有興趣歡迎搜我在 FITNESS 板的文章 :D)
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沉浸在"做這件事情"的本身,
而不要去期待任何特定的結果。
(跟我上面說的「有方向,但不要定目標」一樣的意思)
輪番拿出東西要小孩說、或是看電視放巧虎、或是念書陪玩故事機...
讓這些事情單純就只是與小孩的互動、放鬆、陪伴與輸入,
享受這件事情本身,享受這個過程,
而不要全都帶著目的。
帶著目的去做事的行為,就只會有兩個結果:達成、與失敗。
達成之後你就會滿足了嗎?
不可能的,我們會很自然的再去設定下一個目標,然後繼續為了新目標行動,
然後反覆的經歷達成、或失敗。
我們不太可能常常達成目標(這幾年的新年新希望一共完成了幾個?),
達成時的滿足或喜悅往往非常的短暫(前年完成的事至今還感動嗎?),
而失敗的經驗自然是挫折又不美好。
這種行為方式怎麼看都不划算...
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努力、不前進了。
不是要你不評估或是不早療不上課不刺激的意思。(佛系育兒!?)
而是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試著讓自己就單純的去享受這個過程,享受這些事情。
覺得看巧虎對刺激有幫助,就陪著一起看,
唱唱笑笑、不時的與小孩眼神接觸,就算不說話,也有無聲的交流。
覺得念故事對輸入有幫助,那就用心放感情的念,
把故事中的美好情節透過你的聲音與心意傳達給小孩。
排了課程就去上,跟孩子一起學習各種互動或引導方法。
而不是做了這些之後還帶著特殊的期待,
希望他能透過某個特定方式的回饋好讓你知道「他學到了什麼」。
跟他一起做這些事情的本身就是禮物,
後續的成果其實不是我們可以預期的,就不要去預期了。
: 我的公婆人很好,但就是常常會宣傳一些小孩就要獨立的奇妙想法,
: 我都當沒聽到。但不會講話這點真的讓我覺得是不是我沒教好QQ
: 有沒有媽媽可以分享一下類似的經驗呢
: 或是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不然真的快被他們逼迫小孩的行為打敗了
可以看看德州媽媽的粉絲頁 (咦XDDD
從她的文字中能感覺出她對於相信自己、也相信小孩的那種穩定力量。
原本還有一個「一下迷路一下爆走」的粉絲頁(已經關閉了),
迷路媽養大了兩位應該也都可以算是特殊兒的小孩。
沒有粉絲頁可以看,看看她寫的《放了牛,他們自己會吃草》也很有啟發喔!
他人的建議都可以參考,但別因為閒言閒語就反過頭來懷疑自己。
你小孩選的媽媽是你啊!
一定有什麼在這世界上只有你能做到的事情,才讓你擔此重任的吧!
至於是什麼事情,留待每位父母親自挖掘囉~~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