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影音彩色版 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15582
近幾年以來,棒球迷逐漸了解到一件事:判斷誰的守備比較好絕對不能只看守備率!這是
很棒的想法,紅極一時的 MONEYBALL 也闡述過這點,簡言之,就是一種多做多錯、少做
少錯的概念,如果守備時不要那麼拼,只求搞定 ROUTINE PLAY 的話,那守備率鐵定很好
看 (除非守備爛到連 ROUTINE PLAY 都搞不定)。
於是,眾數據高手們開始研究,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來評估和判斷誰的防守比較出色,其中
門派、種類百百種,不像打擊、投球數據兩者已經相當成熟,防守數據始終沒有一個令人
信賴的完美成果,畢竟棒球防守真的很複雜,也違反人類對球類運動的直覺 (棒球是少數
防守方持球的運動),各門派發表出來的統計數據幾乎可以說是破綻百出,台灣這邊
Anakin 的 ”不要盡信防守數據” 和 Nickyang 的 ”怎麼看數字系列” 都是多年前就
已經介紹這些類似觀點的好文,如果你有興趣繼續往下閱讀這篇文章,建議先把那兩篇好
文看過一次,會比較有概念一點。
OK,先假設你已經看完了上面兩篇好文,這邊就來簡單總結一下他們看到的一些進階防守
數據的缺點,一是防守佈陣、二是人為判斷、三是同數據的年與年相關係數太低以及同性
質不同門派的數據差異太大、四是野手臂力,最後則是責任區塊的劃分有問題。接下來,
我要質疑的觀點在於,防守數據怎麼可以用單一球員的能力作為出發點?
也許你會覺得我的質疑很奇怪,用球員市場的出發點來看,就像打擊和投球一樣,我們當
然要努力地劃分出每個球員的防守能力,以便針對每個球員進行身價評估,在可容許的花
費裡盡可能地找出最好的球員,以球隊的觀點來看,球隊當然希望能在投打守三方面都找
出最好的球員擺在場上,但是問題來了,防守真的能像投打一樣,把最好的擺在場上就能
發揮出 1+1=2 類似加法原理的效果嗎?
回歸到我剛剛提的質疑,防守數據怎麼可以用單一球員的能力作為出發點?我的質疑點在
於,棒球防守至始至終都是一種團隊運動,場上的球員有多少防守能力,除了取決於本身
的天份和後天訓練出來的成果,還會受到賽前策略和相鄰野手間搭配的約束,這部分,非
常少被拿出來討論。
賽前策略的概念很簡單,隨便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假設今天派出來的先發投手是三振率
低的飛球型投手,球隊會比較傾向於派出三個防守範圍比較大的外野手來先發,相較於平
常可能是一大兩小防守範圍的陣容,三個防守範圍比較大的外野手在這場比賽的效率數據
可能會因此吃虧,畢竟彼此的飛球判斷都很不錯,相較於平常比賽會少顧到一些區塊,假
設這位三振率低的飛球型投手一年出賽了 20 場比賽,這三位外野手的防守效率可能會因
為這 20 場比賽區塊重疊而吃虧,當然,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百分比的手法去彌補這個
缺憾,但我認為防守上的變數多到幾乎沒辦法修正這種問題。更甚者,比賽前內野手和外
野手之間會開一個小型會議,討論比賽進行時的一些暗號和跑位搭配,比賽中野手們就會
受到會議結果的約束,有些時候並不會發揮出 100% 真正的個人守備實力。
相鄰野手間搭配的約束就更複雜了。壘上無人時的狀況很單純,除非是突襲短打會有一些
比較不一樣的跑位和補位,其它幾乎都是一些ROUTINE PLAY,到了壘上有人時狀況就很複
雜了,一些暗號、跑位、補位和站位都會變得非常複雜。
特別提壘上有人的狀況。暗號最常見的就是牽制和藏球,誰來打暗號、誰來執行、誰進壘
和誰補位,必須因狀況不同做調整;跑位和補位則是最容易被球迷和數據頭忽略的一環,
但是它非常重要,我看過來台指導的大聯盟球隊給的教科書,光是 “簡單” 的跑、補位
case 就多達五十種,跑、補位不確實通常被稱做隱性失誤,不容易在防守數據上看到,
但經常是掉分的開始,別以為大聯盟球員對於跑、補位都很在行,教練、球員和經紀人之
間其實都有份口耳相傳的黑名單,哪些人跑位很兩光或補位不確實都多少會影響到他的信
譽和身價,也影響團隊防守效率;站位又跟賽前策略互相掛勾,這幾年關於防守佈陣的文
章多到不行,這裡就不再贅述。
上面那些因子要成功的串起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叫做溝通,我認真的覺得溝通能力應該
要放在評估防守能力的要素之中。
溝通非常重要。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下場打過正式的棒球比賽?雖然我打的是強度不怎麼高
的乙組比賽,但蠻 “幸運” 的待過兩隻氣氛截然不同的球隊,A 球隊每個先發球員實力
都不錯,但是派系分明,B 球隊天分明顯比 A 球隊低很多,不過氣氛融洽,在 ROUTINE
PLAY 中,B 球隊受限於天份,發生失誤的機會就比 A 球隊高些,但是差距不大,畢竟會
去報名正式比賽的球隊通常實力已經到達某個等級,不過壘上有人時差距就出來了,A 球
隊的比賽缺乏溝通,容易一局爆,B 球隊則在防守時十分嘈雜,經常利用一些 “手法”
去抓 “關鍵出局數”,很明顯地在這方面 B 球隊大勝。
我所謂的溝通,指的是相鄰野手之間的溝通,好的團隊防守會像 B 球隊一樣,每個打席
就溝通一次,讓相鄰野手知道我下一步的跑位、下一步怎麼進壘、下一步誰 cover 比較
多防守區塊等等,職業球隊也會有溝通的問題,MLB 就不說了,去問問之前國內的和信鯨
和中信鯨。
上面都說到關鍵出局數了就不得不提每個出局數的價值。如果你熟悉進階打擊數據,你就
會了解,在進攻上,第一局時得到得一分和第九局平手時得到得一分價值是不一樣的,我
認為同理也應該套用在防守數據上,第一局的出局數和第九局平手時創造的出局數是不等
價的,某些球員確實是大賽軟腳型,關鍵時刻的失誤應該要被扣更多的分數,相反的創造
關鍵出局數的球員就應該拿到更多的加分,不過坦白說這非常難,就如同上面提到的,壘
上有人時的每個 play 都是經由賽前計畫以及比賽中互相溝通所完成,加上棒球防守幾乎
是球一打出去場上的九個人都在跑動,你要把這些加分或扣分算在哪幾位的頭上基本上是
有相當難度的。
最後來談沒有盡全力防守。不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事實上場上的九個防守員並不是
無時無刻都是盡全力在防守的,上面提到的防守區塊重疊便是一例,這邊另外提出一個例
子,內野手之間的接傳關係也是相當微妙,有些時候球隊打線在便秘的時候教練會犧牲一
壘防守尋求火力升級 (畢竟在棒球場上一壘這個位置被認為是整個光譜裡比較容易勝任的
),這時候二、三壘手和游擊手傳球時球就不要扣得那麼深,以防代班的一壘手接不到不
小心傳歪的反彈球。既然這些play球員並沒有發揮出 100% 的實力來完成,為什麼完成後
呈現的數據可以拿來當作防守表現的評估工具?
判斷誰的防守比較好沒那麼簡單。很多防守數據之所以無法突破,就是因為他們永遠著重
在單一球員身上,事實上棒球防守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團隊活動,相鄰野手之間的關係密
不可分,像上面提到的,我認為溝通能力相當重要,雖然它很難量化,但是你一定看過場
上一兩顆老鼠屎自認能力超強守自己的,導致團隊防守崩盤的例子,我認為這種球員就應
該要被數據處罰。一個好的數據絕對要把所有的因子考慮進去,不能因為它無法量化就暫
時假裝沒看到。就現階段而言,我們看得到的防守數據,要拿來評斷哪些人防守比較好,
我認為離理想狀況還是差得太遠太遠了。
我有個朋友曾經半開玩笑地表示:光是看防守數據開發的中心思想就可以判別數據創始人
有沒有真的打過棒球比賽。(我認為某方面來說相當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