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看到一篇討論打者型態的文章
基於好奇心做了一下打者分析,數據來自cpbl-plus.appspot.com
選取年度為2010(大家都知道的爛球) 還有近三年2014~2016
各隊核心打者數據(一定pa以上 ops+100以上)
GO/FO分組界線為當年聯盟平均
2010年
GO/FO AVG OBP SLG ISOP
>1.15 0.2945 0.3588 0.3979 0.1033
<1.15 0.2921 0.3516 0.4152 0.1230
2014年
GO/FO AVG OBP SLG ISOP
>1.08 0.3075 0.3680 0.4189 0.1114
<1.08 0.2976 0.3614 0.4308 0.1332
2015年
GO/FO AVG OBP SLG ISOP
>1.02 0.3290 0.3997 0.5010 0.1720
<1.02 0.3332 0.4028 0.5314 0.1982
2016年
GO/FO AVG OBP SLG ISOP
>1.15 0.3593 0.4480 0.5725 0.2132
<1.15 0.3460 0.4113 0.6164 0.2705 (!!!)
雖然樣本沒到非常大,但我想可以解釋一些現象
2015年的ISOP差距雖然比以前上升,但還維持在0.25以內
然而今年的飛球型打者,佔了非常大的優勢
仔細觀察個別數據,像是
統一的 take, 基哥
兄弟的 周董, 志豪
這幾位除了本身就是超級飛球型打者外,
今年可以說是明顯從高角度的長槍變大砲
是不是跟各位版眾今年看球時的感覺差不多呢
也可預期這些打者今年會打出可觀成績
至於為何「飛球型打者」在今年度會特別好
遠遠超過滾地打者
我想這不是好壞球或是投手退步容易解釋的了。
個人參酌數據的觀點,球的彈性確實影響很大(儘管在標準內)
至少可以證明飛球選手都打得更遠囉 (相對其他打者)
畢竟我們知道滾地一壘安打或是平飛一壘安打即便再彈也還是一壘安打
但高飛球就不同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