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棒球版大大晚安,小弟不才,看到這篇讓我回想起五年前擔任某上市櫃健身品牌講師職
位的時候,獲邀參加德州遊騎兵訓練團隊來台灣開辦的訓練科學論壇研習…
https://i.imgur.com/riEa6DR.jpg
當時論壇內也有討論到他們團隊是如何調整與訓練達爾,以及球員在賽期以及非賽期的訓練
方式,還有各種傷後治療與復健訓練的計畫
在這邊就針對身材的部分來分享…
基本上在美國,大部分敬業的非賽期選手還是會著重在重量訓練的部分,每週維持頻率不低
的健身次數,訓練的容量較大,而針對肌纖維張力的刺激強度則是中上(大約最大反覆次數
8-12rm或6-10rm不等),這時候等於是累積肌肉力量與糖原(能量)的時候(十年前在南部
工作也看過陳偉殷做重量訓練,隨便硬舉也是一百多在做組數的訓練),就很像健美選手在
增重期的感覺,但次數容量不會像科學巨巨這麼誇張,不過因為職業球員基本飲食也都會有
相關部門或團隊掌握,所以訓練後馬上補充也更容易產生肌肥大的效果…
而到了賽期因為可能會四處奔波加上可賽程緊湊,光是球場移動時間加上比賽以及球隊課表
以及各種治療師的按摩與運動傷害預防等,就佔用了非常多的時間,因此在賽期的球員會做
的都是低容量大重量的多關節訓練(例如最大反覆次數3RM硬舉),目的是不減少過度能量
的耗損以及不過度造成肌肉的損傷(不要去影響賽程表現),而給予全身神經壓力與訊號,
讓自己可以徵召更多的肌肉做功,所以在賽期幾個月中間就很難看到他們再繼續吹氣球一樣
膨脹身材了
至於每個位置各自的分化訓練,則又相關許多運動力學、解剖學以及肌肉動力學跟生理學能
量系統的部分了,有機會再分享囉,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