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前,先聽聽一首歌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IDFiGKVd4
因為對生科還有愛,本身也仍在生技產業裡努力著,
小弟不才,來分享一些自身經歷與心得感想,
期望讓有志之士對台灣的生技產業,有更好的付出與正面的體會。
小弟工作四年,四大碩畢,生科背景,
退伍後二個月即進到業界工作,直接進重點:
第一份工作R&D,42K/月(獎金未計),
第二份工作QA/QC,46K/月(獎金未計),
離職前老闆請我轉任營業,開55K/月,三個月試用後,若表現OK再調60K/月,
第三份工作RA,暫不透漏,但也滿意/月(固定13個月),
這份工作在選擇前有另一offer,QA/QC,開50K/月(固定14個月)。
以上數字都是談出來的,面試也幾乎是邀約去,皆透過數字網站。
工作皆周休,甚少加班,同事也都很好相處。
感想:
比我厲害、領得比我多的大有人在,且要賺錢真的做業務是不二選擇,
因此我絕對沒資格多說什麼。
但我自己對現況很知足,可是絕不滿足。
我不排斥特定做什麼職務,從上面就可知道,
原因是各職務都有其有趣與專業之處,
端憑我們如何用心參與、細細體會。
不過,我想每個人對工作之期許、態度與耐受度都不同,
我自己認為,身為公司一份子,從來就不是把自己份內事情做好就好,
從單位執行、公司運作,進而到產業發展,都是小從個人、大到組織協同進行的。
因為沒有哪個職務最重要或不重要,所以用自己職務的角度與其他職務做整合,
以這樣的概念去執行工作,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培養出更多元的能力,
工作可以安排得更有效率,因為你知道什麼才是重點。
態度絕對是重點,再有成績,理當就會有回饋。
只是問題在於,我們自己認知的態度、成績等,是不是大家共同也認知的呢?
我很贊同版友推生技產業是菁英的產業這樣的說法,
我不是菁英,但我努力朝著成為菁英的方向走。
在職進修、工作之餘自我提升,這些當然都要進行,
但是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更重要,這樣我們才能有不斷往前,追逐目標的動力。
當然自己也曾有低頭的瞬間,感到徬徨與迷惘,想要轉職的想法油然而生,
但是當自己埋首在這些專業職務上時,靜下心來好好的把事情做對、做好,
心中仍可感到十分踏實。
那是一種純粹的,對自己負責,不求特別回報什麼,安穩的感受。
也正因為如此,就會不斷地去思考、規劃自己的期望與未來發展,
然後迷霧會漸漸散去,大道浮現眼底,
再來,就是自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
會打這篇,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認為,甫進職場的學弟妹們,
其實都是很有熱情與理想的,但別忘了,曾經的我們也是如此。
在歷經許多灰色地帶後,我們還能不能保有初衷,或是培養做出選擇的能力。
我很希望不要讓這些優秀的後輩變得跟我們一樣;
總有前人先種樹的階段,但當有一群好夥伴們,
一齊被熱情感染,受實際行動影響,在這領域相互支持著,
我們怎麼能篤定,五年、十年後,不會有什麼不同的美麗風景呢?
共勉之。
※ 引述《lail (古道照顏色)》之銘言:
: 先向p大說聲抱歉,
: 我推文的用字不精確,我想您沒有那樣的意思,
: 如果造成大家的誤會真的很抱歉。
: 可是我還是不贊成沒有想清楚的人就繼續讀生科研究所、
: 不贊成沒有看清楚狀況的人就繼續投身這個領域,
: 很多板友出來點出這個領域的困境,
: 我覺得是把最真實最血淋淋的面相講出來,
: 如果其他人看過、評估過覺得最糟也不過如此,
: 還是願意投身此領域,
: 就算之後不如意至少還知道是自己的選擇。
: 我相信這個領域一定有好的公司,
: 也一定有能力好的人可以成功或出頭,
: 但如果不瞭解的人只看這一面就投入此領域,
: 事後才發現事情不是這麼單純,
: 心中難道不會不開心嗎?
: 這種狀況不就像是實驗室老闆畫大餅、
: 或是從兩兆三星、到現在生技起飛一樣,
: 都只講優點不講風險?
: 我喜歡看大家分享經歷,
: 例如如何準備面試、如何選擇公司,
: 前面也有強者板友的分享,
: 這樣的交流我覺得很好。
: 我也不喜歡光抱怨不行動的人,
: 覺得做得不開心早點轉行是真的,
: 我自己也算轉行了,
: 運氣很好的是,
: 我現在的老闆讓我知道被尊重是什麼樣的感覺,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