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釗物聯網概念市場與應用通常相互對應,然而物聯網殺手級應用在哪裡,許多市場分
析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有的把發展焦點放在消費性終端應用,但參考其市場預估的
成長數字,尚遠不及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這著實對看好物聯網潛力的人來說是澆了一盆冷
水。另外也有人提出,物聯網是少量多樣的長尾市場;但長尾市場的本質是市場不大,需
要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幾乎沒有殺手級應用,這樣的市場特性,讓人無法抱持太大期望
。
楊念釗物聯網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預估感測器需求大量成長,以感測器運用在各種商品
,蒐集客戶資料,因而形成數據服務的商機,實際上以感測器蒐集的數據,進行數值分析
或控制的方法,這些都早已存在。然而從商品進行客戶資料蒐集延伸大數據,將產生揭露
隱私的疑慮,故除了公共設施應用之外,大多難以找到符合商業應用的服務模式,它能具
備多大的市場價值與商機,產業上仍然無法給出具體的典範。由上述分析當中可知,物聯
網與網路大部分應用似乎參雜攪和,難以做出明確區隔,這也是根本的問題所在,自然找
不到真正的物聯網市場。
探究物聯網應用的真正意義
物聯網的應用場景早已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當你沿著大廳走路時,前面的光會漸漸變強,
身後的光會漸漸消失,音樂也會隨著你一起移動,1995年Bill Gates在《The Road Ahead
》( 編按:台灣書名譯為《擁抱未來》 )書中,便預言智慧家庭終獲實現。而對於物聯
網這個詞,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是Auto-ID公司Kevin Ashton所創,1999年他在物品編碼
RFID技術,最早提出物聯網的概念,而後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的報告中,
將其覆蓋範圍進行拓展,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
對於物聯網的解釋,近年大多普遍在「聯網」的字義上做文章,因而忽略「物」在應用場
景的實質差異,以致於物聯網與網路難以做出區隔。實質上兩者應用場景的差異如下圖所
示,過去的聯網著重於用戶與雲端資訊連結關係,當網路發展進入移動服務時代,服務型
態開始著重在用戶與實體資訊關係,故需以人的所在方位為中心提供服務,因此聯網裝置
需與實體場景產生關聯。我們以其服務型態的區別來說, 網路對應的是線上服務,物聯
網則以網路架構對應線下服務 ,所以「物」所指向的就是「線下服務」,意指聯網對應
到實體世界的延伸,這是體現周遭實體物件、裝置、設施等各類項目,對於每個人所能提
供的服務價值。
楊念釗OMO發展趨勢與市場
以上的論述讓我們了解,物聯網的「物」不是聯網「物件」,而是聯網的「線下服務」或
「線下資訊」。物聯網與網路的差異在於,網路僅將資訊引導至線上,物聯網則是將資訊
達成線下、線上融合,物聯網商機形成的過程如下圖所示,實際上是 線下、線上虛實融
合 ( OMO,Offline-Merge-Online )的發展趨勢。如果將此發展擴大到更高的視野,
OMO延伸的服務市場,可以區分為物聯網大數據、新零售行銷模式、以及實體搜尋引擎服
務,這些服務著眼的商機範圍,都是鎖定在線下服務市場。
楊念釗物聯網、楊念釗新零售、以及實體搜尋引擎來自不同發展面向,共同匯集於線下、
線上融合的趨勢之中,然而這三者的服務特性有何關聯與差異?我們以資訊共享級別做進
一步說明,如下表所示,依據資訊可收集與可傳播特性,將資訊共享級別之高低依序分為
A、B、C、D四級。一般而言,資訊共享級別越高則受眾越多,相應服務資訊的商業價值越
高。
對於新零售行銷模式而言,需要發展在完全共享的資訊體系,才能促進市場的最大繁榮,
所以資訊共享等級需立基於A;對於實體搜尋引擎服務來說,其目標是達成資訊收集的最
大完整性,所以資訊共享等級可以涵蓋A–C,但需要注意的是,非完全共享的資訊需有資
安機制,才能保障用戶隱私權益;對於物聯網大數據服務,資訊共享等級可以涵蓋A–D,
若是資訊共享級別較低,其數據大多不在延伸大數據價值,而是著重在應用的控制與管理
效益。
OMO發展趨勢的三大服務,皆需在共享經濟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服務的最大價值與最大商
機,相對於過去的線下商務是被動等待顧客,商機大多是依據人流狀態決定,OMO趨勢則
將線下食、衣、住、行資訊引導到線上進行,實現線下、線上的資訊與流量融合效應,雲
端B2C、C2C、O2O等行銷模式,因此提升為OMO新零售模式,造就實體店商品擁有雲端搜尋
效能,雲端店商品具有實體店面交商機,進而運用實體搜尋以及大數據服務,締造線下更
高效能的客戶服務與媒合機制,創造未來供需之間更直接便利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