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天去桌遊店買了牌套,在架子上看到一款令人眼睛一亮的遊戲,
黑色系的盒裝,封面畫了張臺灣地圖,看起來好似一本歷史教材書,
看了一下設計師是由侯惠澤教授設計,帶著支持自己學校教授的心情買下這款遊戲。
http://i.imgur.com/A3Cs7eS.jpg
我很敬佩願意設計本土題材的遊戲設計師,
一來讓大家更認識我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
二來設計師們願意出版這類相對不吸引人的題材來挑戰,
為臺灣的桌遊設計更添了許多豐富的元素。
我本身就挺喜歡歷史主題的遊戲,如《歷史巨輪》、《Lancaster》等…
但屬於臺灣的歷史遊戲我還是頭一次遇見,
就讓我們帶著興奮的心情來開箱吧!
二、遊戲簡介
說明書中提供了四種遊戲方式供玩家遊玩,
有類似《誰是牛頭王》的接龍機制,只是數字變成年表,
也有像《Timeline》時間線的相對時間判斷機制,
和《Hanabi》類似的合作遊戲。
四種方式玩起來都有不同的感覺,雖然規則會讓人看一眼覺得:
「喔,這跟那個某遊戲好像!」的感覺,但加入歷史事件進入後,
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遊玩時間:10~15分鐘
遊玩人數:2~6人
三、配件
http://i.imgur.com/7gHsFKk.jpg
臺灣地圖遊戲盤 - 六張
(比較可惜的是它是稍微厚一點的紙,而不是版圖)
臺灣事件卡 - 八十張
(裡面最吸引我的部分,上面除了有年代、事件名稱外,
也有對於該事件的簡介,開箱時花了一段時間來讀這些卡片,
且時間跨越荷治時期到最新的太陽花學運,真的很有趣。
http://i.imgur.com/jTRW3xZ.jpg
正面是事件名稱、插圖和提示,背面則有事件簡介和年份。)
時期卡 - 十張
(用來提示玩家用的卡片,從舊石器時代到中華民國解嚴之後。)
足跡卡 - 九張
(每張足跡卡代表不同的主題,如口號、地名,玩家必須說出該物屬於哪個年代)
下注卡 - 九張
(遊戲2會用到的卡片,讓玩家下注。)
計分標記
(兩頁Token,用大寫數字表示。)
骰子 - 一顆
玩家代表物 - 六種顏色,各三個
挑戰標記
(遊戲4團體合作遊戲時使用,有點類似Hanabi的失敗指示物。)
四、遊戲方式
(詳細規則請參閱規則書)
1. 遊戲一:南下列車
類似《Take 6》的接龍遊戲,算是熱身用的小遊戲,
因為吃到的列車是分數,而不是負分,所以較不會有牛頭王那種刺激感,
若能夠加入出錯牌的處罰機制,也許會變得更刺激一些。
2. 遊戲二:快打臺灣通
遊戲分為AB兩階段,A階段是個搶答遊戲,而B階段判斷哪些事情屬於同一年代,
我對於《Timeline》的判斷相對時間類型的遊戲比較弱,
所以原本以為這模式會比較簡單的,實際玩過之後不簡單呀!
這是裡面我最喜歡的模式,雖然玩起來有點像在歷史小考,
就像以前歷史考試都會有的題目:
「小明乘坐時光機回到鄭氏時期,請問他會遭遇以下哪些事件?」
3. 遊戲三:走過臺灣團體賽
這是一個合作遊戲,每位玩家手上都會有一張事件卡,
要同心協力完成一條線的歷史洪流,也可以花費挑戰標記去移動或換牌,
這裡的挑戰標記有點像花火的失敗標記,只要挑戰標記用完遊戲就會結束算分,
而實際玩起來有點像合作版的《Timeline》,大家一起爭論的感覺很有趣,
「欸…郭懷一是日治時期的吼?」
「屁啦是荷治時期好不好!而且上面明明就有畫國旗阿!」
4. 遊戲四:走過臺灣個人賽
遊戲三的個人版本,最快把自己的遊戲圖板拚完的人就贏了,
這次沒有人會幫你,身邊的人都變成競爭對手,
也變得更刺激了XD,跟《Timeline》不同的是,Timeline是同一條時間線,
而《走過臺灣》是完成自己的一條線,所以互動的成分較低,
是一個比較可惜的點。
五、心得
玩《Timeline》最常出現的一句話是:「蛤?原來OO比XX還晚發明喔!」,
在遊玩《走過臺灣》時,也常常出現「蛤?原來孔廟這麼早喔!」
(這句話出自台南人)
因為身邊的咖完全不是相關科系的人,所以常常發現奇怪又好笑的情況,
不過玩遊戲還能認識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不是嗎?
希望在未來還能夠玩到更多跟臺灣歷史有關的主題遊戲,
也希望能夠往策略遊戲發展,在玩完《港都情濃》之際,
也可以有臺灣主題的商港遊戲,(例如《打狗情濃》之類的)。
P.s 在此遊戲的粉絲專頁未來似乎會公布更多玩法,
有興趣可以去參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