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oldenfire (金)》之銘言:
: ※ 引述《vainglory (vainglory)》之銘言:
: : 來 阿姐跟你說個故事
: : 我今年23 五專畢業之後就沒有在讀上去了(我畢業時南部月薪25K)
: 身為一個22歲未見過世面的宅宅
: 看到這篇文還是忍不住回個
: 我從來不覺得作業員有什麼問題,只是問題在於看待自己工作的心態
我....不報年齡了。當我18歲可也。
我擴大你的看法,不是看待工作的心態,而是看待人生的心態。
: 想要穩定生活是人之常情,只是要穩定前要考量現實狀況
: 自己職業的穩定到底有多穩定
: 現在這個科技與制度快速變化的時代,即便以往認為鐵飯碗的老師也要時時進修
: "如果"認為自己工作很穩定而不思考未來各種可能的變化
: 這不叫想過著安穩的生活,這叫不為未知的將來做打算
: 當然我是說"如果",從原文我看不出來原Po或原原Po的男友是哪種人
: 也許原Po或原原Po男友很有夢想,也會思考萬一失業要怎麼辦
: 這裡沒有在評論原Po或原原Po男友的意思,請別做過多的聯想
這樣的想法在網路世界是很正常的,因為得到的資訊都比較片斷。
但也呈現了儒教文化的想法,是削減的還是遞增的。
因為文章沒寫她男友的其它性格,所以就直接把安份守己當成負向
的,保守的,排外的,習慣性的把他當成含羞草了。這是很直接但其
實也有點奇怪的。
在職場,多的是「把自己工作作好就好」「不尋求更高職位」的人
,有人認為這叫不進取,有人認為這是責任分工後很普遍的結果,不
特別去爭就不太會變動,甚至有爭也難如願。當然,還有更大的背景
因素,爭到了又得到什麼?(看公司內容)
去年有一個新聞,中華電信最近將進入為期三年的退休潮,內部缺
口將「破例」盡量晉升年輕人員,也就是說,在平常的狀況,無動是
常態。題外話。
: 當然你會說兩個人賺自己的花自己的,沒有在一起都夠花,為什麼要擔心在一起會不夠??
: 其實通常人會吵架,除了錢不夠花以外,還有個會吵架的理由
: 就是不公平
: 兩個人不生活在一起,只是偶爾吃個飯當然不會有這種煩惱
: 但往後一點想
: 如果兩個人要結婚了,有了共同的東西時
: 買房子另一半沒錢所以不出錢
: 生小孩另一半沒錢所以不出奶粉錢
: 小孩長大了要繳學費另一半沒錢也不出錢
: 你對這段感情真的會甘之如飴的把所有的帳單埋下嗎??
: 你們的感情是處在envy-free的狀態嗎??
: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另一半對這個家庭一樣有等價的付出
: 只是不是以錢的方式展現,那你們的感情當然可以走下去
: 但現實生活中,最容易量化,也最直接明顯展現價值的東西就是錢
: 要在衡量付出時忽視錢的價值,是完全不可能,也無意義的
: 另一半的職業是什麼我認為不是最重要的
: 重要的是面對另一半如此看待職業的態度,你認同嗎??
: 而如果這種看待職業的態度造成相處的摩擦,你能處理嗎??
: 如果可以,那恭喜你們可以走下去
: 如果不行,就做好未來成為怨偶的心理準備
: 或者回到單身的狀態囉
: 附上BBC的連結一則,可以測測看自己職業未來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有多高
: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4066941
這段,前半部在談錢夠不夠用的問題,但後半在說工作消失的問題。
因為牽涉到的問題是工作被機械取代的自動化,造成人力結構改變。
變成這段的連續性恐慌。怕失去工作,怕沒錢,再變成怕找不到工作。
就繼續用我擴大你的第一段想法。你說的是看待工作的心態,我看的
是看待人生的心態。
如果你是看待工作的角度,那可以參考日本各種達人精神。機械化
再高,他們堅持工作態度,不是求晉升(台灣文化容易把升職取代上進
的內涵,工作作好比不上頭銜好看,所以台灣很崇拜虛榮),而是把工
作作好。
這是她男友的工作態度。
『他還是一樣老老實實地去上班賺錢啊? 難道當作業員就跟好吃懶做
畫上等號?』
有不一樣嗎?
機器有機器擅長的地方,但與人類切身相關的部份要考量到人類的本
質是善變,機器只是走程序,人類才能時時體貼人類,這是人性。
認真工作的人沒什麼問題。只有產業本身適應時代的問題,這不是個
人可以完全控制的,但也是可以影響的,依究是職人精神,認真就好。
大哉問的問題,要用大哉問的心態去面對。
人生除了工作,還想要什麼?
所以人要有興趣。工作經常是依照人類的需求而生,而興趣是引發人
類的想法產生需求。一個是執行,一個是創造。人要有興趣,跟社會活
絡的一面接合,讓自己的思維不會只停留在「等待」,等別人給你訂單
,等政府來幫你轉型,等到最後只是自己要死不死。台灣人沒什麼興趣
,所以重視理財,卻沒有很多的投資管道(因為興趣不多,知道的少,
市面選項也少),最後都去搞房地產,反正課本說有地斯有財,然後各
種後來的社會問題。比較淺的層面,就是台灣人多半沒有興趣,最多的
都在打電動,但不是真心喜歡電玩,而是藉由電玩探索世界,所以多數
人的重點不在創造遊戲本身,而是發展出直播產業,因為直播有立即的
互動,寫遊戲太孤單。不打電動的人,或甚至沒有其它興趣的人,只有
工作跟消費,就去亂買東西,然後一群人想開服裝店。連買東西都不想
的人,就是吃,所以雞排攤跟紅茶攤跟便利商店才會一條路好幾家,不
是因為喜歡,只是因為熟悉有安全感,但絕大多數都是加盟,都在強調
古早味,化工製。
台灣文化沒有想法,只有為恐懼而恐懼,不知道怕什麼的害怕,就什
麼都想要,而能換到最多東西的工具就是錢,只是這種心態不知道為何
需要錢,所以常常把自己應該保留的東西也拿去換錢,造成辛酸的笑話
。很像南美洲的故事,把土地賣給跨國財團蓋工廠生產裝保特瓶,土地
都被污染水也不能喝了,再拿錢去買財團的礦泉水,但水有毒當然也不
能種植,連其它食物也得跟著買,然後覺得自己更窮了。
她男友工作很單純,單純生活的人通常在別的地方有他活躍的空間,
這也是一開始「宅」被誤解的地方,他們通常有很多的知識,知識讓他
們在傳統社交的表面上很冷靜(現在的宅已經沒有這個意思了)。過去
宅的文化,導出現在的新市場,動漫影視比以前更加抬頭,而有更多的
能源在檯面下蠢蠢欲動,那些都會在未來繼續發酵。興趣形成需求,有
需求就會有市場,人類永遠有新的機會,機會由人類創造。
安份守己沒什麼問題,這是個人價值觀,他也過得好就好,他沒造成
另一半的問題更好。月薪三四萬,照樣生孩子的人有沒有,有,三萬多
照樣快樂養家。雙薪六萬自己也覺得ok,人家快樂就好。不然覺得月領
10萬還不夠的人也有(看看某些%)。
質疑別人生活資源不足而不安的,其實是自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