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一點不解的就是拿數值衡量是否小氣,進而推斷這個人是否可以互動有點粗糙
畢竟相處更多時候或許是看行為而非單純在物質提供多少
舉例來說:陳樹菊再怎麼存錢捐錢,可能數字還是比不上避稅的財團,但為何她會獲得敬重,因為付出的行為以及用心
同樣的問題,有錢人或富二代可以同時對更多女性,因為資源更多
如此難道就覺得這樣比較不小器?所以他們都是比較理想的對象?
不過,當我們看到新聞,國二女因為家庭因素拿愛要求物質提供,覺得這樣不合理
「爸媽沒有錢」國二女暑假去不了迪士尼
https://goo.gl/C2ESMU
但等到18歲之後,似乎就覺得對先生、男友、曖昧對象、普通人的給予,就可以被接受,畢竟這些都是男性自我選擇的,但大家其實也都會看在眼裡
很好奇單純拿物質真的可以衡量到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