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不飲酒戒

作者: cyberleft (cyberleft)   2014-08-21 10:16:39
※ 引述《imac5780 (imac)》之銘言:
: 最近很多人說
: 大麻的危害低於飲酒
: 所以大麻應該合法化
: 我比較注意到的是
: 飲酒的傷害居然比大麻高
: 不得不說佛教的不飲酒戒有其道理
: 在古代
: 沒有酒後駕車的問題
: 但佛陀居然就透徹其危害了
: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八卦版相關討論
: 雖然大都講的好像在提暢大麻
: 但仔細看他們提出的證據
: 就可以發現喝酒傷害更大
: 以前很多人說喝酒對健康多好多好
: 可能真的要重新檢討
: PS 我是信基督教的
: 但很佩服佛陀對酒精危害的洞悉
:→ imac5780: 附帶一提 佛陀制戒禁止的事物
:→ imac5780: 很多都是跟避免成隱有關
:→ imac5780: 例如 邪淫 貪欲 癡愛 其實都是一種成隱
:→ imac5780: 即使不考慮報應 連當下都是痛苦的
:→ imac5780: 但如同酒精一樣 這些事居然被大眾文化鼓勵
:→ imac5780: 突然覺得我們的文化很不合邏輯
我跟i大的立場一致,認為不該提倡大麻合法化,說明如下:
大麻危害是不是低於飲酒?底下這篇報導提供參考:
http://ppt.cc/yqeD
舉個例子
殺傷人比殺死人還輕微
可以因此主張:「提倡殺傷人嗎?」
不妥,因為這兩件都是不好的行為
佛教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欺語、不飲酒
前四者是「性戒」,不飲酒是「遮戒」
「性戒」要阻止的行為是不論信不信佛教,只要做了,就會有罪(惡報)
簡單說,「性戒」要戒斷的行為是符合自然法則,只要做了,就會有罪
「遮戒」是說單純做這個行為並不會有罪,但這個行為可能引發觸犯「性戒」
例如,飲酒容易會讓人精神不濟、降低理智,而引發殺、盜、淫、欺語的行為
所以佛陀制定不飲酒戒
事實上,真正有把握適量飲酒的人是無罪的(不受惡報)
重點就在「能不能真正有把握」?
先回到科學證據,目前較多的研究顯示
適量飲用紅酒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降低有統計上的顯著效果
但是也可能和發生其他疾病有關聯
也就是可能有好也有壞
請參考這篇:http://ppt.cc/Ey5H
「飲酒」就跟「呼麻」一樣,把握不好,都可能讓人成癮
一旦成癮,要戒斷,都得付出相當的代價
而在戒斷前,可能已經傷害自己和別人了(造惡業)
對於i大說的:「附帶一提 佛陀制戒禁止的事物
很多都是跟避免成隱有關
例如 邪淫 貪欲 癡愛 其實都是一種成隱」
這方面,個人有些保留,以佛陀制定五戒為例
我想佛陀不是因為人會殺人成癮、偷盜成癮、邪淫成癮....而制五戒
(雖然確實有這類人存在)
如果我們將「癮」界定為不好的,那麼所有可能造成或已經「成癮」的都該制戒
但是如果我們認同「癮」可能包括好的行為,例如精進求道、積極行善、跑步健走...
那麼需要制戒阻擋這種「癮」嗎
應該不需要
最後要表達對i大的欣賞,因為要欣賞和讚佩別的宗教是不容易的
作者: imac5780 (imac)   2014-08-21 10:34:00
完全讚同我有一位朋友 每隔一兩週就會去吃很辣的食物這時候食物可能就不只是食物而是解隱用的工具 慾貪一樣會上隱因為我自己發表過某些行為成隱的論文所以自然佛陀的觀點就被我引用進去了例如正淫就是為了生育後代而邪淫(不宜的時間 地點 器官 對向)往往會導致性成隱大略來說 出於慾貪才會有成隱的問題所以幫助別人或喜歡運動 是健全的所以 只要把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XXX就會死 或沒有誰就會活不下去這種痛苦就不會升起這是佛教獨家 沒有在其它宗教看過的智慧
作者: williamyu (常磊)   2014-08-21 11:10:00
出於煩惱的欲才是需要遮止的
作者: log56 (君主建山川)   2014-08-21 14:53:00
一點補充: 只是傳遞酒杯, 自己不喝, 未來就得五百世無手報況乎飲酒, 所以酒只要喝了就會有惡報, 不是說清醒就沒事的
作者: cyberleft (cyberleft)   2014-08-21 15:52:00
恕我閱讀經典有限,不知log大這段文字引自哪本經典?佛教說的業報,決定在於心。單純動機遞酒杯,就會有500世無手的報應,不合教理。例如,對方想喝水卻沒杯子,遞酒杯當做喝水的杯子,難道這樣也會得到500世無手報應嗎?即便酒杯用來裝酒,舉個例子,有些地區氣候寒冷,有時需要飲酒暖身,或在食物中加酒轉變食物的性質,難道這樣也得500世無手的惡報嗎?這種遞酒杯得500世無手報的說法,根本不合「不飲酒」是遮戒的範圍。佛教的果報不是機械化的僵硬呆板。中阿含15經:「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21 17:45:00
可立個宗看看“有法補特伽羅,應得500世無手,傳遞酒杯故”。觀察看看此中的能立因和所立法有沒有周遍關係?一點補充:五戒可別別分受或全分具受,如印光法師說:「如來說法,悉順人情,不強人以所難。如受優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隨人意。」受戒時可受一條乃至五條全受。不過關於別別分受,不同傳承間也有些不同,漢傳較寬鬆如上法師所說,藏傳則是受五戒時不酒戒一定要受持,再加上前面四條如漢傳說的擇一或二或三或四,故傳授五戒至少要持兩條以上,比漢傳可只獨持一條為嚴
作者: hotsuma (*〞︶〝*)   2014-09-05 01:08:00
梵網經菩薩戒本 飲酒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