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佛性如果不是指真常心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4-11-05 13:38:00
佛性如果不是真常心的可能性,我想可能沒人想過。當過去的聖賢發現佛性會與無常無我
的基礎相矛盾時,不是去否定秉持無常無我的小乘,就是試圖將佛性(如來藏)作更多
比較符合無常無我的解釋,然後又要出現許多各種各樣的如來藏名詞....
有一本書【大般涅槃經續譯之佛性論研究】胡騰友 著 ,作者著重於大般涅槃經後三十
卷對於佛性的闡釋,得出了大般涅槃經續譯並沒有將佛性視為真常心的結論,甚至認為
要先見佛性,依照「種滅芽生」的譬喻,必須先證得寂滅才有見佛性的可能。
這個結論絕對是目前南北傳佛教都無法接受的。南傳佛教認為阿羅漢就是佛了,不會
接受「種滅芽生」這麼說法。北傳佛教本來就是不接受寂滅教義的,如果北傳佛教
對於成佛的主要條件就是見佛性,更不可能接受見佛性的必要途徑竟然是小乘的
寂滅。
這是一本冷門學術書籍,所得出的結論更是冷門,作者也沒沒無聞。但是這本書能列
入傅斯年圖書館的館藏,應該是其有可看之處....
另外對於不二不一的看法,作者也得出了不二不等於一的結論,因為「一」通常就是
持有真常心看法的人會有的描述。
沒有一個南傳佛教弟子和法師,會認為阿羅漢離成佛前還有一個階段。沒有一個北傳
弟子和法師,會認為要成佛必先修小乘.....但是如果佛性並不是真常心,並沒有悖離
「無常、無我、苦、空」,這一切就有可能了。
作者: ccclum   2014-11-05 16:57:00
這位朋友你確定你知道你在談什麼嗎?死了才證佛性,這可能需要大死一番,但有機會接觸"坐"的朋友會知道"大死一番"是可能會發生,除了過去幾位大德有過,真要達到這個境界,我個人認位還是有變通方式,那就是接近捨生取義的決心、願力(實際未死)來證出一個境相這時的境相稱作"應身如來"。而大乘三大體系,以虛妄識、真常心、名皆空來表現。而虛妄識以五蘊六意為虛有,難以證相到如來藏,因執習氣未斷。真心派不以執為鏡相,一切以心發出,但心無常卻有常連中道究竟都是空,那空怎麼究竟? 最終還是死胡同。最後以名乃空,性空的修行,此乃修練法身追求無相。最終連什麼都斷得乾乾淨淨這種超越生命的修行,也來能說可能接近" "所以以實修來談唯識(心),這識與心與名都是過程,沒有一個空,也沒有一個真,當然也沒有一個究竟。旦發出這個空,發出這個真、也發出這個究竟,就是"主體",這個主體是具有主宰力,但非我。這個主體是渾沌的,因此是無常也能是常。非我但主宰,是乃無主宰,是無常也是有常乃言捨自然。所以透過研讀跟實修搞懂了大乘三大體系的"相",也許說了" "是怎麼一個回事,似乎也還是虛妄囉!!凡人見如此,如此就是如此囉所以我才會問"這位朋友真的確定你在談什麼嗎?性空乃超越生命的修練,所以您我都不能說明什麼。一但有說那就什麼都不是,所以因"名"而存。最後把這個名斷得乾乾淨淨才可能證得什麼,所以只有虛妄跟真常是唯識(心),餘下的還是回歸"實修"。所以我才會提出三大體系,並非指唯識呀,因此沒有實修就無法相應,這應才是我表達的重要之處。至於世欽菩薩唯識學的殊勝之處,在於這能與現在身心治療的用途合而為一。更正: 世親菩薩其實你的回應我真的看了好久才看懂....本體最後也是空,說這話其實也是因名而存。渾沌說法是在說處世原則是非空非有的一種中道論...也就是無論有常、無常,作任何事情必須如實觀照。如實觀照,該怎麼作(變化)就怎麼作(變化)比如說蟬的一生...蟬在第六年產卵後才能羽化.....這當中只有我們人會去記錄蟬怎麼變化,而是對蟬來說這一切都太自然了,一點兒都察覺不到,請問這世的生命對蟬來說是常還是無常?如果是常,蟬羽化後死去。如果是無常,蟬在未羽化就死去但請問現在蟬的一生是常還是無常? 是誰在主宰?蟬的主體在主宰嗎? 還是另有一個大主體在主宰呢?如果是另有一個大主體在主宰,請問這個主體在哪裡?如果沒有大主體在主宰,請問蟬本身應該是自己的主體囉那蟬怎麼會因為未羽化(歷經無常)而死?所以無法預知常與無常,那就是渾沌。這個渾沌的是誰? 不知道,但我們明確地知道一條路只要超越生命的常與無常,就可以發現。所以這一切都跟唯識沒有關係,因撇開八識....我們所知的通通都有個主宰與自然。自然也證不到佛法了。才會立一個涅槃,讓大家有目標可以用功。否則你知道蟬死後去哪嗎? 它自己也不知道呀。這才是大乘三大體系的講經說法.....弄不清楚這先後,當然會在常與無常上,我或無我上下很大的功夫囉。 以上,純分享!!!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4-11-05 18:47:00
不對 空性本身就是主體 空性可以產生「有」的作用如果空性是「什麼都沒有」 那就不符合空即是色了這就是小乘常常偏向斷滅的原因 佛陀可以心生萬法可以放無量寶光 這些都是空性的作用 空性本身就是恆常同時包容「有」與「無」的存在 這就是佛說的常住真心
作者: Katarn ( )   2014-11-05 18:52:00
可以推文那麼多行不能發一篇文?習慣改一改,版面才會較有人氣
作者: ccclum   2014-11-05 20:44:00
我跟b大的思維相似..而我跟u大的思維有落差,原因是我定義了有無之間的中道思想,也提出主體跟空相乃同一物但u大並不清楚自己的立論呀,變來變去的另外我寫文會回超多篇,我已經戒掉洗版的壞習慣了所以為求清楚我們還是各引述常與無常的經文來定義好了但是這樣就不能討論囉,,, 首先若以體驗來談,,必定是你有我也有類似體驗才能談ㄅㄚ˙若談經典那就是是廣度深度歸納來談論,,而你提出對這段經文的見解,我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彼此的看法更完善,那即是後學之福,,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如果沒先有個有,怎麼回無呢如沒有主體那就是真常心論 最終是死胡同建議可研究大乘三大系統學問,,就知道是有順序的對了,唯識學真的很殊勝,,我現在也還在研究中了解唯識的概念,日後幫助他人成就的力量會更強原因是末那與阿賴耶(含安羅摩)的境界是一旦有相應感受到的即會與先前認知不同,,有點類似道家練氣化神的概念,大概談談囉,我的立論見解是這樣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4-11-05 23:15:00
你的邏輯無助於推理空性 空性不能推理 所以就沒有你說存在或不存在 內或外的問題 這種都是西方宗教的二元對立 要嘛非有即無 非內即外 以致於 佛陀說常住真心 就會落入你認知的 「有」或「無」 你把空定義為 共有或非共有 就是企圖把空變成「有」 給空一個主體 然後再把這個主體套用在你的「共有」與「非共有」的邏輯為什麼要給空一個主體 好去套用這些定義呢?所謂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就是空性不需要解釋 不落入存在與不存在的對立 不落入有無的對立 不落入內外的對立不落入所有文字、思想上二分法的對立也不落入主體與客體的對立 不落入寂滅與顯發的對立不落入任何的對立 也不落入對立與不對立間的對立這就是真正的大乘所以 雖說空性為主體 實無主體可得 只是假名主體為了要在人間有一個名字 所以強名叫做空性 真心亦然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5 23:47:00
隨喜B大所言。古德云 :「離四句、絕百非」。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4-11-05 23:50:00
問題在於 你為什麼一直要定義我說的空性是「實在」呢為什麼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是「心經」裡的內容 這就是觀自在菩薩在告訴大家 心的真義 觀自在菩薩怎麼形容心心就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都是觀自在菩薩說出「心」的定義但是有一些腦袋 只要聽到「常住真心」 就一定要認定成是一個存在的實體 不符合空性的定義 這就是落入文字相就像我講空性 就會有人說空性是個「東西」 問題是空性其實也不是什麼東西 只是因為有一個名字 就變成東西了所以 如果你還是要把「常住真心」定義成一個實有的實體 這樣的討論再過3千年也討論不完 除非你可以了解我說的是那種無內無外 實相無相 究境空寂 卻又本自俱足有無量神通 無量光明 通透三千大世界卻又無有一物的心這一點 就是小乘最大的阻礙 就是小乘從來不敢去談的當然 這樣講對你很痛苦 因為有一些訓練是強調簡單的入滅 只要抓住無常 追求寂滅 這是一種單純簡單的路徑以致於 佛陀在講法華經時 講到一些無量神通變化 諸佛的無量光明合而為一時 他們憤而離席 因為太恐怖了 太危險了 跟他們認知的無常與寂滅太衝突矛盾了所以 我尊重你們認為的寂滅與無常 可是 不要用這樣的認知 去套用佛陀說的「心」 因為境界實在差得太遠到最後只會落入邏輯的錯亂 然後得證還是無常與入滅最安全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00:05:00
須彌納芥子 = 常人理解,芥子納須彌 = 超乎邏輯。時間與空間都是人類的錯覺。 -愛因斯坦。佛法甚深浩瀚,有些真的不是靠邏輯推理能達到的。全能的神,可以造人,可以決定人的命運。空性是您的心、是我的心、是佛的心。自己決定自己命運。這就是佛教與全能神的差別之處。如果佛陀可以控制我們的命運,那您我早就解脫成佛了。全能神只有唯一,但是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無量諸佛,也都是從凡夫一路破迷開悟而成就的。如來智慧、德相。並非釋迦牟尼佛獨有,您有、B大有、大家
作者: shiva999 (guru)   2014-11-06 00:22:00
原來本人是「全能的神」 說的也對 呵呵 ^_<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00:23:00
都俱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差別在於是否開顯而已。眾生是迷惑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hiva999 (guru)   2014-11-06 00:30:00
宇宙中沒有哪個物種可以永遠不滅絕的 ~無量壽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00:33:00
您心中不生的那個不滅。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4-11-06 00:46:00
所謂信仰並不單指宗教 而是指個人認定的真理 比如說信仰科學可以解釋一切事物 或是邏輯推理可以證明一切諸如此類的 所以才說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家都習慣用自己的邏輯去套用在別人的名詞上 比如我說心 你就要說是全能的神 即使語氣和緩 但內心剛硬 當我提出不應落入二元對立時 馬上轉移話題 拿出全能神、濕婆來混亂話題看似在討論 但其實完全不能包容 所以我說空性 你完全無法應對 你不知道空性 以至於用邏輯去推理還有 宗教對我來說不是人的生命寄託 在我眼中沒有佛教佛陀也沒有說過一法 法尚應捨 還有法要捨 真正要考驗的是 那種 無一法可生滅的 無生法忍 祝順心
作者: smilelover (微笑情人)   2014-11-06 03:42:00
推文真精彩 讚 ~無南觀世音菩薩~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4-11-06 08:59:00
~無南觀世音菩薩~
作者: ccclum   2014-11-06 12:55:00
我把自己的思想來解釋佛法的概念三大概念。第一、"主體=空=無" 相對 "有",相較於有,一切都是空這是虛妄識(也就是持五蘊 + 六意的修行)第二、主體是絕對(不二),主體之下空有相對。這是真常(心)論。談論六意以上的思維,含七八九識說是心發出為絕對主體,但心的層次仍有不同。以上兩概念會與八識心王產生連結。第三、名乃空論。主體是總名,主體為空有組成,非空非有也非主體,一切是以名相存在。所以六蘊解脫,心解脫,末那解脫得阿賴耶(如來藏),發現最終的如如真心(九識),都是名相而真要細談,非空非有的變化以一念(心)發出,但非空非有有實並不以一念發出。因此真正得如來藏應是多變化的。比如以種子來說,可以是種子本身,也可以是存放種子的倉庫也可以是看守存放種子倉庫的守門人。而種子本身分為容易發芽跟不容易發芽,發芽的特性(宇宙萬緣)必須是具備條件是否成熟(親因跟助緣&因果論)因此容易發芽的種子,會馬上變現出因緣,反映在物質世界中所以人會覺得萬物(法)為心造,但是不容易發芽的種子,需要不斷累積善因,才有辦法變現出,並反映在物質世界中。而種子發芽會開花結果,這個果子又將被守門人拿回倉庫放好因此如來藏的特性必須具備以上三種特性,才能符合宇宙萬緣的變化。因此若不能掌握如來藏的主體特性,說A應是A、說B應是B說C應是C,但沒有一個總體的論點,最終也是沒摸清楚不過也沒差,佛法的好處就是你喜歡從那下手都有所得....過去也很多大德不斷地在傳承佛法的精隨,所以我們今日討論也許過去大德都討論過了。如今歷史重現,不過就是為了後學可以透過發心了解,擺脫人生的苦,找回最初的清淨心而已總之不管怎樣,我們要作的事情是深入淺出,但淺出讓人理解必須要有出處,配合著自己証修的經驗,在以現今時代的各種說法混雜在一起,產生既有思想的新說法....這樣我認為才能作到讓人"心開意解"呀!! 共勉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3:30:00
人人皆可成堯舜,亦有堯舜藏。
作者: godofmoon (月夜)   2014-11-06 16:13:00
人人可成鄭捷,亦有鄭捷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6:34:00
樓上舉的反例,更可反思如來藏這個命題。推文中大家談了很多"空性",現證無我空性慧的大地菩薩,頭目腦髓悉皆能捨,布施波羅蜜增上。《佛本生經》記載,佛陀往昔行菩薩道,捨身餵虎,內心充滿歡喜。人人皆可成堯舜聖賢,是否人人都已成世堯舜聖賢?螻蟻等畜牲道動物可否成為堯舜聖賢?把連佛法小乘都稱不上的儒家,來強解會通佛法是行不通的,可承許其為世間善業,但切勿混淆冒充形成謗小乘佛法。小乘法也是佛法,源頭既是佛陀開演講說即是佛法之正法,張冠李戴形成謗法,毀謗正法形成往生障難。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8:20:00
#1FNhKYNK 這篇是c大很久以前po過的文章。聖嚴法師把 空性、佛性、法性,講解得滿清楚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看看。南無阿彌陀佛#1FNhKYNK 文章連結是在隔壁的《Buddhism》佛教版。抱歉這篇才是 => 文章代碼(AID): #1FNh7Wyz (Buddhism)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8:55:00
聖嚴法師這篇沒講清楚,由於漢傳佛教沒把佛性的兩個層面分清楚,因此在明心見性之"見性"上,會有異說,一般而言明心見性是指明白此心具有佛性,因此予人帶來解脫的希望明心見性了悟自己也能成佛,而悟後起修,斷除煩惱障乃至所知障,這時候還沒有根斷煩惱,根斷煩惱種子需證得空性的智慧,前面明白此心有修行成佛的潛能為心的世俗諦層次,若確實通達空正見我執的所破(常一自在的我執、獨立能實質有的我執、能取所取異的我執、諸法有自性的我執),內心依於奢摩他止禪(止)的功德,由毘缽舍那觀禪(觀)以空正見之止觀雙運漸次修行,方能真正斷除我執煩惱種子無餘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圓滿證得心上的空性(自性空)就成為佛陀解脫果位,心上的空性(自性空)是勝義諦層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9:13:00
所以c大的見解是 空性 與 佛性不是指同一種概念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15:00
成佛是我們內心成佛,心的續流無始無終,既是無始無終可假名為常,雖然心法的相續不斷是無常法,內心的佛性如來藏有兩個層面,一者為眾生皆有成佛的善根潛能,這種成佛的能力就是心上的世俗諦,心具有明而了別的功能,是心的世俗諦體性,這樣的佛性稱為增長性佛性。內心的另一層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9:19:00
其實末學比較想知道,證入空性 與 證入佛性 是否相同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19:00
是心上的空性,這是勝義諦的體性,心上的自性空,為心的自性性佛性。內心的這兩種層面,即內心佛性如來藏具有增長性佛性與自性性佛性,不論世俗諦的增長性佛性,如證得內心的光明,或勝義諦的自性性佛性,證得自性空的無我空性慧,都需要止、觀雙運的成就。有些行者依於止觀雙運的禪定證得內心的光明,以為是解脫的成就,但這只是暫時壓伏了煩惱現行,在內心得到世俗諦佛性的層次,並沒有確實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9:23:00
我目前的粗淺理解,證入佛性就是第一義,等同於證入空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23:00
的空性正見了達我執的所破(常一自在的我執、獨立能實質有的我執、能取所取異的我執、諸法有自性的我執),沒有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9:24:00
c大您解釋的有點複雜,末學看不太懂。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24:00
明瞭我執的所破自然也沒有斷除我執,因此離真正的解脫還很遠。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9:25:00
所以總結您所說的,證入佛性 與 證入空性 是一件事嗎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26:00
您要把內心具有佛性的層面分開來看,就會清楚。如果證得的是我執煩惱所破的智慧,證得心上的自性空(自性性佛性)可說與證入空性是一件事,若是明白此心的光明體性這不是證入空性,而是證得心上的增長性佛性層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9:30:00
所以談到究竟處,還是同一件事。那版上的爭議有解了。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32:00
當圓滿佛果時,佛陀的心續中無餘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一個心能夠同時現量現證二諦“勝義與世俗二諦”,因此如來能夠遍見一切諸法所知,證得一切相智。b板友要跳脫這種終究還是一件事的預設立場思惟,才不會含糊攏統整個混在一起,區分清楚才能明白修行的次第。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1-06 19:39:00
恩~ 圓教初住菩薩,往上還有四十二的位階要修。明心見性並非是究竟成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57:00
大乘菩薩道行者生起真實無造作的菩提心入道,大乘資糧道與加行道是大乘菩薩凡夫位,資糧道為十信位(凡夫位之外凡),加行道以上未到見道位為十住、十行、十迴向(凡夫位之內凡),依戒論,外凡位有方便捨戒,內凡位無方便捨戒。大乘見道位為初地菩薩,修道位為二地至十地菩薩。
作者: feelthat (雲端傳送)   2014-11-06 20:43:00
推 討論串
作者: ccclum   2014-11-06 22:26:00
請注意我一直強調名皆空,意即我們談論的都是自然不需再去立個空相,也就是以宇宙萬緣來著眼討論簡單一點沒有ptt就沒我們但離開ptt我們存在現實世界,,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相遇也認不出彼此是ptt的是誰但現在大家在討論誰創造ptt,,,那到底誰是ptt的誰,誰又是現實生活中的i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