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尊者與女眾僧團】摘自《佛陀的聖弟子傳》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3-02 17:14:29
因為阿難尊者自然的仁愛與慈悲胸懷,他對於四眾弟子的福利特別關心,
不只對比庫與近事男,同時也對比庫尼與近事女。
事實上,如果沒有阿難尊者,可能只會有三種佛教弟子。
根據《律藏》記載,他是促成建立比庫尼僧團的人。
當許多釋迦貴族陸續在他們傑出同族的座下捨俗出家時,
他們的妻子、姐妹與女兒,也紛紛表達要在佛陀座下出家的想法。
許多釋迦族的女子,在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苟答彌的帶領下,去找佛陀,
請他成立比庫尼僧團。
摩訶波闍波提三次提出請求,但佛陀三次都回答:
「別急,苟答彌!女人不應於如來的法、律中信樂出家,棄家學道。」
佛陀結束在釋迦國咖畢喇瓦土城的停留後,在比庫眾的陪同下,
前往數百裡外的吠舍離城。
摩訶波闍波提和一些釋迦族的女子,繼續跟隨在佛陀之後。
當抵達目的地後,摩訶波闍波提站在精舍外,
『雙足腫大,四肢蒙塵,滿臉淚水,並不斷哭泣。』
阿難尊者看見她這個樣子,便詢問她悲傷的理由,她回答說,
是因為佛陀三度拒絕她建立比庫尼僧團的請求。
(註:佛陀似乎並委完全拒絕摩訶波闍波提,也許出自於測試她的決心:
對於貴族王女來說,出家於森林住、乞食、厭離無欲似乎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阿難出於同情,決定為摩訶波闍波提求情。
他去找大師,並三度重複她的請求,但每次都被佛陀擋下:
「別急,阿難!女人不應於如來法律信樂出家,棄家學道。」
於是,阿難決定使用間接的方式。
他問佛陀:「女人如果於如來法律信樂出家,棄家學道,
是否能得入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或阿拉漢果呢?」
佛陀證實了這一點。
於是,阿難換個方式提出請求:
「如果女人可以辦到這點,更何況摩訶波闍波提‧苟答彌曾給予世尊很大的幫助:
她是您的姨母、家庭老師與保姆,在您的母親死後以自己的奶水餵養您。
因此,如果世尊能允許女人於如來法律信樂出家,棄家學道就太好了。」
阿難在此提出兩個論點。他的訴求是:
第一、女人在僧團中也能達到最高聖果,成為阿拉漢,而這目標在世俗生活中很難達到。
第二、他提出非常個人的因素,摩訶波闍波提在佛陀幼年時曾給他很大的恩惠,
如今那是他幫助姨母獲得究竟解脫的一個好理由。
為了回應這些論點,佛陀同意建立比庫尼僧團,並隨之提出一些預防措施與規定。
從這件事是有人可能會認為,需要有阿難的聰明論點與熱心堅持,才能改變佛陀的心意。
但正覺者的心意是不可能被改變的,因為他一直都活在究竟實相中。
在此發生的事,一切諸佛都曾遇到過,因為他們都建立過比庫尼僧團。
這整件事並非為了阻止女性建立分支僧團,而是為了籍由這樣的遲疑,
強調蘊藏於佛教僧團其中的危險訊息。
為了這個緣故,佛陀制定了『八敬法』,這是佛陀規定比庫尼們,
應該恭敬、尊重比庫的八件要事。
它們包括:
(一)百歲比庫尼應禮初夏比庫足。
(二)不罵比庫。不謗比庫。
(三)比庫尼不得舉比庫過,比庫得舉比庫尼過。
(四)比庫尼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
(五)比庫尼犯桑喀地謝沙罪,應在二部僧中懺除。
(六)每半個月求比庫教戒。
(七)不與比庫同住一處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庫住處夏安居。
(八)雨安居圓滿,應求比庫為比庫尼作見、聞、疑罪的三種自恣。
這些規定對於女眾們來說,可能是比較挑剔的,只有最適合的女人才會同意遵守它們。
她們也盡可能在最審慎的態度下,要求僧團中的兩性要分開。
儘管如此,世尊還是宣佈:
『因為建立了比庫尼僧團,正法只能維持五百年,而非原來的一千年。』
(注釋書與其他後來的佛教著作,都嘗試解釋佛陀的這項聲明,
這樣才不會和五百年後佛教繼續存在的事實互相牴觸。)
在佛陀宣佈比庫尼的戒規後,阿難問比庫作為比庫尼老師的資格。
佛陀並未回答他必須是阿拉漢,而是指出八個實際而具體的條件,
如阿難等人雖然並非阿拉漢,也可能擁有這些條件。
這八個條件是:
第一、比庫尼的老師必須是正直的;
第二、他必須擁有佛法的廣博知識;
第三、他必須熟悉戒律,尤其是比庫尼戒;
第四、他必須是個善演說者,具備和藹可親與流利的表達能力,
發音正確並能清楚地傳達法義;
第五、他應該能以啟發、激勵以及鼓舞的方式,教導比庫尼佛法;
第六、他必須一直都受比庫尼歡迎,並受她們喜愛。
也就是她們必須是尊敬、敬重他的,不只是當他稱讚她們時,
甚至是在她們受責備的情況下,猶能如此;
第七、他和比庫尼永遠不可有淫行;
第八、他必須是受具足戒至少二十年的佛教比庫。
由於阿難曾幫助女眾建立比庫尼僧團,他當然也想幫助她們在聖道上更進一步,
這也為他帶來一些麻煩。
在兩個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有比庫尼為他挺身而出,向馬哈咖沙巴尊者抗議。
這兩位比庫尼後來都捨戒還俗,由此顯示出,他們已不再能和老師阿難,
繼續維持必要的客觀與純淨的心靈關係。
更極端的是,在高賞比某位不知名比庫尼的例子。
她因為生病而派人傳話找阿難,請他來探病。
事實上,這位比庫尼是愛上了阿難,想要誘惑他,但阿難尊者泰然自若地完全掌握情況。
在對她的開示中,他解釋這個身體是由滋養,渴愛與我慢而生,
但人們能以這三者轉為淨化的方法:
被滋養所支援,人們可以超越滋養;
被渴愛所支援,人們可以超越渴愛;
被我慢所支援,人們可以超越我慢。
比庫捨棄這些滋養,將能幫助他過清淨的生活;藉由希求清淨的支持,他能昇華渴愛;
而捨棄我慢則激勵他,往前到達別人已達到的境界——滅除一切煩惱。
以如此的方式,他就能在適當的時候,超越滋養、渴愛與我慢。
但是,還有第四個身體出生的因——性關係,那是完全不同的事,
佛陀稱它是破壞通往涅槃之橋的原因,它絕對不可能被昇華為成聖之道。
這位比庫尼聽完開示之後,便從床上起身,頂禮阿難尊者,懺悔自己的罪過,
並請求原諒。
阿難接受她的懺悔,並說在僧團中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從此之後自我克制是有益的。
這件事情是個絕佳的例子,我們看到阿難尊者契理、契機說法的精湛技巧。
另一件發生的事和巴謝那地國王的妻妾有關。
雖然她們很想學習佛法,但卻無法去寺院聽佛陀開示。
身為國王的女人,她們猶如籠中之鳥般被限制在後宮,對她們來說實在很不幸。
於是她們便去找國王,請他要求佛陀派遣一位比庫來宮中教導她們佛法。
國王同意了,便問妻妾們比較喜歡那位比庫。
她們互相交換意見後,一致要求國王去請佛法司庫——阿難尊者,來教導她們。
世尊答應國王提出的要求,從那時起,阿難尊者便定期去教導這些女人佛法。
在這段期間裡的某一天,皇冠上的一顆珠寶被偷了。
搜遍了每個地方,女人們為了此事感到非常煩心,因此不像從前一樣專心與積極地學習。
阿難問明原因後,出於慈悲,他便去找國王,建議他召集所有的嫌疑者,
給他們機會悄悄地還回珠寶。
他請人在宮中的庭院搭起一個帳篷,在裡面放一大壺水,並讓每個人單獨進去。
結果,珠寶竊賊單獨在帳篷裡,將珠寶丟入壺中。
因此,國王取回財產,竊賊也免受懲罰,宮中又重新恢復平靜。
這件事提升了阿難尊者的聲望。
比庫們稱讚阿難,因為他透過溫和的方法,讓事情恢復了平靜。
在佛陀入滅前不久,阿難尊者問了他一個關於女人的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和女人相處,世尊?」
佛陀回答:「不要看她們。」
阿難繼續問:「但如果我們看到了呢,世尊?」
「不要對她說話。」
「但如果她和我們說話呢?」
佛陀說:「應保持正念與自制。」
這個問題,是阿難尊者看到佛陀即將入滅時提出的,就在準備葬禮之前。
因此對阿難尊者來說,這問題一定很重要。
雖然他自己並無須練習自製,因為他已克服性欲四十三年了。
但阿難一次次看見在佛教的僧團中,兩性關係的問題如何激起狂亂的情緒,
並在和年輕比庫的討論中,他一定從旁得知,這些比庫要超越欲愛,
過完全清淨無暇的梵行生活,是多麼的困難。
阿難尊者或許也謹記佛陀曾對建立比庫尼僧團,將危害正法延續所作的警告,
因此可能希望將佛陀對於這議題的最後教誡,給予當時的人與後續者。
摘自《佛陀的聖弟子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