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奧禪師禪修指引 去塵除垢 (二)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3-04 11:26:25
一、欲欲
在《相應部》裏,佛陀舉了以下的譬喻來形容欲欲:
「如果有一鍋加滿了紅、黃、藍或橙色(染料)的水,
視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時也不能正確地認出及看清自己臉的倒影。
同樣地,當人的心受到欲欲控制、受到欲欲擊敗時,
他不能正確地看清如何脫離已生起的欲欲。
所以他不能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
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經文也記不起來了,更別說是還未背熟的經文。」
一般上,初修禪者的心常受欲欲困擾。
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並不慣活于無欲樂的環境裏。
在他還沒來修禪之前,他的心時常接觸各式各樣的欲樂目標,
例如好看的電影、悅耳的音樂、美味的食物及快樂的社群生活。
而他的心又極樂於其中。
但現在並沒有電影、音樂等以供取悅他的眼睛、耳朵等,
因此他的心就有如一隻被人從水中拿出來放在乾燥地面上的魚,
痛苦地亂跳及渴望回去水中。
如今,出入息就有如乾燥的地面;對他那時常渴望欲樂的心來說,
它實在是太枯燥無味了。
在坐著時,他沒有專注於氣息,反而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回顧過去所享受的欲樂,
或住在所期望獲得的未來欲樂裏。
但這只是在浪費時間,
根本無助于培育心。
即使如此修行一輩子,他也不會有進步。
所以,為了克服這點,他應當避免導致欲欲生起的因緣,而培育有助於去除欲欲之法。
在《增支部.一集》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淨相(美麗之相)
一般如此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欲欲。
對於不如理作意淨相之人,若欲欲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不淨相(厭惡之相)
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欲欲。
對於如理作意不淨相之人,若欲欲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於此,不如理作意是無益的作意,是已進入邪道的作意。
或者,它是視無常為常、視苦為樂、視無我為我及視不淨為淨的作意。
如理作意則恰好與不如理作意相反,是如實地知見無常、苦、無我及不淨。
在《如是語.第一學者經》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關於諸多的內在因素當中,
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如理作意一般對還未達到圓滿、
而期望達到脫離束縛的至上安全處的有學聖者如此有助益。
諸比丘,如理作意的比丘能斷除不善法,而培育善法。」
對於有學聖者比丘,再無他法能像如理作意般有助於達到至上的目標。
比丘睿智地奮鬥,以達至滅盡一切苦。
再者,《念處經》的注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於斷除欲欲的,即:
一、學習不淨觀;
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淨觀;
三、守護諸根門;
四、飲食適量;
五、結交善知識;
六、適當的言談。
斷除欲欲的法一、學習不淨觀
斷除欲欲的法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淨觀
關於首二項,不淨觀可分為兩種:
止禪的不淨觀及觀禪的不淨觀。
止禪的不淨觀又分為有生命體的不淨觀及無生命體的不淨觀。
有生命體的不淨觀就是照見自己身體內在的三十二個部份,
以及外在他人身體的三十二個部份等等,觀察它們都是不清淨、可厭惡的,
如此就能去除對有情眾生的貪愛。
無生命體的不淨觀就是觀察屍體的不淨,先觀察外在屍體的不淨可厭,
當定力加深,能夠清楚地檢查到尋、伺、喜、樂及一境性五禪支之後,
再觀察自己內在,省思:
終有一天自己也會死亡,死後就像外在這具屍體一樣可厭。
定力加深時,就能見到自己的屍體。
能夠如此觀察內外屍體的不淨之後,就能觀察自己所貪愛的有情眾生之屍體,
於是就能去除對有情眾生的貪愛。
然而,若要修行不淨觀或任何其他禪修業處,擁有由深定產生的光是必要的。
觀禪的不淨觀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後,
省思這些色法都與不淨可厭的顏色、聲音、氣味等相關聯;
再者,身體中充滿了各種蟲,身體是蟲的廁所、蟲的醫院、蟲的墳場。
如此觀察內外的不淨之後,就能去除對有情眾生的貪愛。
斷除欲欲的法三、守護諸根門
有一天,憍賞彌的烏提那王(King Udena)請教賓頭羅巴拉多迦尊者
(Venerable Pindola-Bharadvaja),問道:
「巴拉多迦,怎麼會這樣?這些年輕、黑髮、充滿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過欲樂的年輕比丘是依靠什麼,而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呢?」
「巴拉多迦,但心是不穩定的。有時候他們會對他們視為母親、
姐妹及女兒的那些女人生起貪欲之念。
是否有其他原因使這些年輕、黑髮、充滿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過欲樂的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呢?」
「陛下……世尊曾經說過:
『來吧,諸比丘,當觀察這從腳底以上,從頭頂以下,由皮包裹的身體為充滿不淨。
於此身中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臟、肝、
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脂膏、唾、
涕、關節滑液及尿。
這是為何這些年輕、黑髮、充滿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過欲樂的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
「巴拉多迦,對於那些有修身、戒、心及觀智的比丘來說,這可能是容易的,
但對於那些沒有如此修行的比丘來說,這是很困難的。
有時候,當人心想『我當視此為不淨』時,卻想它為美好的。
是否有其他原因使這些……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呢?」
「陛下……世尊曾經說過:
『來吧,諸比丘,守護你的(六)根之門。
當眼睛看見東西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徵。
因為對於任何不守護眼根而住的人,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
所以應當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制它。
當耳朵聽到聲音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徵。
因為對於任何不守護眼根而住的人,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
所以應當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制它。
當鼻子聞到氣味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徵。
因為對於任何不守護眼根而住的人,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
所以應當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制它。
當舌頭嘗到滋味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徵。
因為對於任何不守護眼根而住的人,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
所以應當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制它。
當身體觸到物體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徵。
因為對於任何不守護眼根而住的人,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
所以應當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制它。
當心識認知心的目標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徵。
因為對於任何不守護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而住的人,
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
所以應當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制它。』
這是為何這些年輕、黑髮、充滿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過欲樂的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
這是佛陀在許多部經裏教導守護六根門的方法。
眾比丘應當如此守護他們的六根門,而女眾也應當如此守護她們的六根門。
為了更進一步地指出守護六根門的重要性,我應當於此引用《增支部》的第一部經。
於該經中,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他顏色會比女人的顏色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
諸比丘,女人的顏色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他聲音會比女人的聲音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
諸比丘,女人的聲音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他氣味會比女人的氣味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
諸比丘,女人的氣味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他味道會比女人的味道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
諸比丘,女人的味道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他觸覺會比女人的觸覺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
諸比丘,女人的觸覺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他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及觸覺
會比男人的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及觸覺更能導致女人的心瘋狂。
諸比丘,男人的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及觸覺的確能令女人的心著迷。

所以你應當很有正念地守護六根門。
如果你能夠時時刻刻地對自己的業處保持正念,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因為如此你就能夠很好地守護自己的六根門。
如果你是在修行安般念,你不應該對息感到厭倦,因為它就好像是你最好的朋友,
正在幫你去除諸煩惱。所以你應該恭敬地對待它。
如果你如此實行,你即是在向法致敬,而因此是虔誠的佛弟子。
於此,我應當為你們引用一部出自《相應部.大品》的經,
以顯示如何才能作為一位虔誠、依法而活的佛弟子。
於該經中,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有一次,有一隻母鷹突然間飛沖而下,抓走了一隻鵪鶉。
諸比丘,當時,在被母鷹帶走時,那鵪鶉哀哭道:
『這只是我的不幸及缺少福報!(我應有此報,)
因為我離開了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
如果我今天還保持自己祖先的本行,即使這母鷹要跟我打鬥,牠也根本不是我的對手。』
『鵪鶉,那尋食的範圍是什麼?而你祖先的本行又是什麼?』
『那是被犁車耕過的田地,一處充滿泥塊之地。』
諸比丘,當時那母鷹也不堅持要說自己的力量,也不願跟鵪鶉爭論自己的力量,
而放開了那只鵪鶉,說道:『去吧,鵪鶉,但即使你去到那邊,你也是逃不過我的!』
所以,諸比丘,那只鵪鶉就去到一塊被耕過的田地,一處充滿泥塊之地,
而站在一大泥塊之上,向那母鷹挑戰地說:
『現在來吧,你這只老鷹!現在來吧,你這只老鷹!』
諸比丘,當時那母鷹也不堅持要說自己的力量,也不願跟鵪鶉爭論自己的力量,
(只是)伸展了自己的雙翼,就向那只鵪鶉飛沖下去。
然而,諸比丘,當那鵪鶉知道該母鷹已經太過接近牠時,牠即閃身躲在那泥塊之下。
諸比丘,當時那母鷹即迎胸撞碎在那泥塊上面。
所以,諸比丘,當人離開了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時即會如此。
因此,諸比丘,你們不應離開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
諸比丘,對於那些如此遊蕩之人,魔王就有機可趁。
于他們當中,魔王將會找到立足處。
諸比丘,對於比丘來說,什麼不是自己尋食的範圍,而是別人的地界?
那即是五種欲樂。是哪五種?
由眼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顏色。
由耳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聲音。
由鼻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氣味。
由舌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味道。
由身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觸覺。
諸比丘,對於比丘來說,這不是自己尋食的範圍,而是別人的地界。
諸比丘,你們應當在自己尋食範圍之內遊走,保持你們祖先的本行。
對於那些在自己尋食範圍之內遊走,保持自己祖先本行的人,魔王就無機可趁。
于他們當中,魔王將找不到立足處。
諸比丘,什麼是比丘自己尋食的範圍?什麼是他祖先的本行?那即是四念處。」
因此,如果你能夠修行觀禪,你就應當時時刻刻培育四念處。
換言之,你應該觀照內、外、過去、未來及現在名色法的特相或共相。
如果你如此修行,你即是依佛陀的教導過活。
如果你還是在修屬於身念處的安般念,你也是在依佛陀的教導過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