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僧與阿羅漢》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4-13 12:04:48
《學問僧與阿羅漢》
從前,有兩個人同時出家修行,但所走的路線卻有不同。
一個專門研究教理,達到非常精通的境界,身邊也因此圍繞著一大群崇拜他的學生,
從他受教。
另外一位則非常認真的修行,最後成為一位具有極大觀慧的阿羅漢。
有一天,這兩位比丘恰巧因同時去拜見佛陀而碰了面,這位擅長背誦經典的傲慢比丘,
沒有料到剛才碰到的比丘已經是證道的比丘了,所以藐視他,
就像對待其他出家人一樣,他想用他自以為這位阿羅漢絕對無法回答的經文來考倒他,
使他在大眾面前出糗。
然而,學問僧所不知的是,以任何方式傷害到阿羅漢的人,將轉世到卑下的境界。
為了阻止這事件發生,佛陀打算親自來問問題。
他對學問僧提出有關較高層次的禪定問題時,學問僧當然沒辦法回答,因為,
他並沒有將自己所背誦和弘傳的教法付諸修行。
可是,第二位比丘在回答佛陀的問題時,絲毫沒有困難,同時還具備了謙遜及攝受力。
當問難結束後,佛陀大大的稱讚阿羅漢一番,但對學問僧卻沒有說半句話。
其他比丘們很想知道為什麼佛陀只稱讚阿羅漢,卻沒有稱讚這位有名的老師。
佛陀跟他們解說,雖然第一位比丘對經典很博學精通,但是他並沒有依佛法而生活。
佛陀將他比喻成一位為了賺錢而看管他人牛群的牧者,並沒有喝到半點牛奶;
而一位修行佛法的人,則像牛群的主人,不但喝到牛奶,還享有所有的奶制品。
同樣的道理,學問僧只樂於享受門徒所給的供養,而非聖道的利益;
阿羅漢透過精進修行,
他已經暸解到佛法的真髓,心中不再存有貪,瞋,痴,真正獲得聖果的利益。
【雖多背誦經典,但不如法修持,如同數他人牛隻,不知乳味之牧者,
不入修行人行列。】《法句經~第十九偈》
【雖只背誦少許經典,但如法修持,得如實智,棄除了貪,瞋,痴,不戀此生或他世,
真入沙門的行列。】
《法句經~第二十偈》
~甘比羅比丘/編輯,法園編譯群/翻譯~法耘出版社~
作者: yctsai (應照虛空無所攀緣)   2016-04-13 13:33:00
薩度 薩度 薩度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16-04-15 00:11:00
所以有哪位南傳僧人已是阿羅漢了,我等欲親近供養
作者: yogi (Yogi)   2016-04-15 15:35:00
以南傳佛教來說,完成十六觀智的修證就至少是初果以上聖者,即便在當代南傳佛教界來說也不算罕見。例如馬哈希尊者座下的大弟子如恰密禪師、班迪達禪師,乃至於再下一輩的禪師都有許多被認可已完成觀智次第;又或是像隆波通禪師等,也被認為已經證果。
作者: dshih (史老哥)   2016-04-16 23:57:00
佛陀時代那來的經文,這故事也太胡扯了。
作者: yogi (Yogi)   2016-04-17 00:05:00
佛陀時代已經在僧團間傳誦一些教法相關的頌偈或短文了 經藏或許完成於經典結集 但是經教則是誕生於每一次佛陀的開示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6-04-24 09:07:00
孫倫禪師和隆波田禪師都是不識字的阿羅漢
作者: dharani (不強求)   2016-04-24 22:23:00
好文~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