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活動] 宣導範例…原來佛法無兩般--ex.楞嚴確為偽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12-04 21:13:41
噓 godofmoon: 道家的道跟大白傘蓋有什麼關係?道是防護罩嗎?科科 11/29 15:03
說明一些經由聽聞與推想的個人看法,非必正確,謹供參考。
以下所謂的佛菩薩是指大乘密乘所謂的佛菩薩(實為上界天神)。
念咒是藉由音聲感應他力加持,所以持誦咒音可以奉請祈求鬼神或佛菩薩的護持。
咒音奉請的咒力強弱,也就與所奉請的他力力量有關。
楞嚴咒(大白傘蓋神咒)之所以被稱為咒中之王,就因為是奉請密乘五方佛會的最上加持。
世人念咒求五方佛菩薩力量加持,佛菩薩力量要從何而來加持呢?
前已有言,「首楞嚴」是指寶嚴頭光之相,「大白傘蓋」是指大白光守護罩之相。
一般天神具備的是身光─由全身散發的光芒;其實眾生都有身光,只是光色與強弱之別。
頭光要證悟覺知虛空者才會有,也就是從初地菩薩才開始有。
頭光與身光若是在劇烈轉化業障,就會顯現閃耀的光燄形相,在有些密宗圖像可以見到。
一般尚未證見覺知虛空(明空)者,大乘密乘也有藉由個體自心光明相狀修習,
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月輪,密乘的日輪或月輪或明點,但這些都不是根本光明。
根本光明就是自性明空的法界光明,頭光身光或是觀想輪光只是個體所顯光明。
法界光明無限而個體光明有限,個體證悟自性明空才使其個體光明通達法界光明。
大乘密乘明空的法界光明,就是無色界空無邊處的無色光明,即相關於大白傘蓋的白光。
無色界心之捨念超脫力量,強於欲界心念之力,因而可以有助於捨破種種欲心結界纏縛。
天神身光感受性質是溫暖,因為由於善心。天神頭光感受性質是清涼,因為由於捨心。
眾生會覺得法界虛空光明,是因為眾生世界是有所障礙而結暗成色,相比之下就覺光明;
所以本來虛空是無所謂光不光明,是與眾生世界相比,才有所謂明空之相。
因為無色界空無邊處的虛空相是最微細清淨的所覺相狀(純粹是意識所覺),
所以其自性真心內在光明是超越一切外在世間光明之相,即是大白傘蓋的光明圓照之相。
上乘修定證無色界空無邊處之明空,是先修定至四禪,再以定力觀想無邊虛空之相。
空無邊處境界,正如《相應部‧舍利弗相應》有言
 『超越一切色相(想),滅有對相,不作意種種相,無邊虛空,入於空無邊處』
只存意識所覺,故謂「超越一切色相」。意識所覺非有外境,故謂「滅有對相」。
唯見虛空太一之相,沒有種種異相差別,故謂「不作意種種相」。
然而這是定境純粹所見,實際上在定力不純時還是會有時空事物相顯現。
關於此種定境不純的案例,就如佛經記載目犍連曾說在四禪定境中聽見環境週遭聲音,
有些佛弟子認為他打妄語而告訴佛陀,佛陀告訴弟子說目犍連所言為實並非妄語。
這種案例是因為禪定心路與欲界心路交互生起,所以當空無邊處心與欲界心交互生起,
便會見到時空事物顯現於無邊覺知虛空之中,而此無邊明空便是相關道家所謂的「道」。
嚴格來說,道家之道其實是指無色界整體,明空只是其相狀而已。
以下說明《老子》,所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是指時空事物混現成就於無邊明空。
「先天地生」是指無邊明空乃是先於世間時空而生。
明空(道)、時間(天)、空間(地)、人(覺知者)是覺知四大境界(域)。
明空之大,而有時間之逝,而有空間之遠,而有人身返覺。
人身受限於空間,空間受限於時間,時間受限於明空,明空受限於自然(法爾如是)。
所謂「有物」並非是指有事物,而是指「有」的事物;此「有」即是下述之有:
 『返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返者」是指返覺自性。「弱者」是指無所強求。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指一切事物生於時空,時空生於明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指明空,明空為時空概念之始,故謂「名天地之始」。
「有」指時空,時空為事物概念之源,故謂「名萬物之母」。
觀證無境明空之妙好,故謂「常無,欲以觀其妙」。
觀證有境時空之局限,故謂「常有,欲以觀其徼」。
明空妙好與時空局限,皆依返覺之法(玄)而得證,故謂「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指一切妙法都是再再返覺,去尋找道之根本自性,
即是有關《莊子‧徐無鬼》所謂
『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後而日遠矣!』
此在大乘密乘修證方法,即是如梁乃崇所言:
〈攝心內證〉 http://www.obf.org.tw/article/rcb/RCB006_02.aspx
〈回頭是岸〉 http://www.obf.org.tw/article/RCA/RCA011_01.aspx
道家玄法,即是大乘禪宗尋覓自性本來面目,即是相關密乘大圓滿或大手印的根本心法。
無色界空無邊處 即是 識蘊虛空之明空境界,觀想虛空 或 返觀自心 皆可證得自性明空。
一切有關心性本體的修行法門,終究都會證見無色界的明空覺知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即指明空覺性本體,顯現時空世界之三維空間萬物,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覺知明空是道境,時空世界是德境,種種事物是概念,器制法則是成就;
萬物都在無境明空與有境時空之中,故謂「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覺知明空是時空萬物之本原,故老子謂之「道」。
時空世界是萬物所在,一切德業成於其中,故老子謂之「德」。
「道、德、仁、義、禮」的倫理層次,正對應著「識、行、想、受、色」的五蘊層次。
道境對應識蘊覺知明空,德境對應行蘊時空世界,仁境對應想蘊形攝概念,
義境對應受蘊感知取捨,禮境對應色蘊外在事物。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德境時空世界猶如孔洞顯現於道境明空,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境明空顯現萬物於自心光明(恍)的時空剎那生滅(惚),故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剎那生滅存在於虛空光明相狀,故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虛空光明境界顯現出剎那生滅物相,故謂「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光明虛空中時空孔洞境界結暗成色,有著自身個體精魂,故謂「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精魂真性可以作意言想,故謂「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作意言想,才能發起形成事物概念,故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自性覺知,當下即是,故謂「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覺知明空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境界,純是同一意識所覺,沒有眼色、耳聲、身觸,
故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混而為一」。
虛空光明是相比時空境界而得,其體本非光明或昏暗,故謂「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虛空無物,沒有種種事物概念,故謂「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自心虛空顯現時空剎那生滅,然其自性本來無相無物,
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覺性明空既是無色界空無邊處,證見明空之心即是空無邊處心,而有極強捨受之念。
捨念可使覺知明空者,容易超脫於世間時空事物環境的種種干擾。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無色界捨念之超脫作用,故謂「用之或不盈」「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光明遍照容攝時空萬物,故謂「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自然長存,無所從來,故謂「不知誰之子」。超越一切神祇大能,故謂「象帝之先」。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此謂捨念超脫之心無所強求,故能善德不爭。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此謂捨念超脫之心無所固執,乃有《繫辭傳》所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以及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之德業成就。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此謂一切事物無常,執著沉迷事物境界終究同於亡失,永續久長在於捨心超脫事物境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此謂捨念之心超脫事物境界,不受事物欲求所役,才能真正自覺自主。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此謂捨念超脫之聖人心境,不受群眾心魅(群眾激情心念業力)所惑,
因而可以化導群眾,成就德業。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此謂道攝萬物,其明空超脫境界,是善人之寶,不善人也被攝受於其中。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此謂執守大道明空之捨念超脫心境,往入時空事物境界而參與世務,乃可安平天下;
安平天下,乃為化導民眾而隨緣巧設樂餌,以引止民情向善;
然而大道明空無所愛欲,淡泊明德無所可貪,明空超脫本無貪樂之欲。
所以《莊子‧應帝王》有言: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
  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立於不測」即謂立於超脫一切所覺之究竟能覺(此心證見明空)。
「游於無有」即謂遊心於大道明空境界。
《莊子‧天道》亦言:
 『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
「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即是顯現時空之自心明空,境界即是相關唯識之大圓鏡智。
儒家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亦言:
 『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
  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捨者也。』
「大道」即通前述《老子》所謂大道。「情性」即指事物概念之真實理則。
大道明空顯現時空萬物,故謂「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
以上所述,即是 大乘密乘之大白傘蓋首楞嚴境修行 與 道家儒家修為 的共通自性關聯。
作者: godofmoon (月夜)   2015-11-29 15:03:00
道家的道跟大白傘蓋有什麼關係?道是防護罩嗎?科科
作者: hywu (hywu)   2016-12-04 22:13:00
佛法之所以會敗壞,就是有人自以為是的擷取佛經文內容,然後開始跟道家、儒家、其他宗派的理論混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去推演去想像,然後再回過頭來去評判佛法經文內容。難怪楞嚴經等大乘經典被你們說的這麼不堪。真的是悲哀。
作者: d8888 (Don)   2016-12-05 17:40:00
看到『「道、德、仁、義、禮」的倫理層次,正對應著「識、行、想、受、色」的五蘊層次』其他部分就再也看不下去了。看來要止熄五蘊的苦不需要修甚麼四念處,只要消除棄禮義廉恥就是消除五蘊了。 (=θωθ=)「色」是外在所緣?不要說對五蘊觀行了,連五蘊的具體定義是甚麼,末學都不能完全認同大德所說。何不依止大德尊敬的聲聞法來修呢?不覺得認真研究五蘊是甚麼,對五蘊做觀行比在這裡一會說某大乘經非佛說,一會把風牛馬不相干的東西硬套上佛法名相或是強行做關聯,來的更有意義嗎?請問色界頂無想天,無有意識但有色蘊的無想天人,請問祂們遵循哪一種禮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