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是誰在觀察心?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6 01:24:53
各位大德好!
據說南傳佛教確實不承認《心經》
這在中國知乎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22707
末學想回應這篇文
主要是希望除了像h大一樣直斥其非
不如來研討南傳當中和《心經》最接近的經典
在上面文章中有網友提到《無我相經》(而且是用正體中文)
以下轉錄《無我相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4.htm
相應部22相應59經/無我相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SN.22.59/(7). Anattalakkhanasuttaṃ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墜落處。
  在那裡,世尊召喚[那]群五比丘們:
  「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色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色是我,這
個色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色上得到:『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
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色是無我,因此,色導致疾病,
也在色上得不到:『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
  比丘們!受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受是我,這個
受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受上得到:『我的受要這樣;我的受不
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受是無我,因此,受導致疾病,也
在受上得不到:『我的受要這樣;我的受不要這樣。』比丘們!
想是無我……(中略)比丘們!行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
個行是我,這個行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行上得到:『我的行要
這樣;我的行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行是無我,因此,
行導致疾病,也在行上得不到:『我的行要這樣;我的行不要這
樣。』比丘們!識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識是我,這
個識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識上得到:『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
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識是無我,因此,識導致疾病,
也在識上得不到:『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不要這樣。』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色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還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
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受……想……行……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
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
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
所有色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
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凡任何受,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中
略)或遠、或近,所有受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
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想……(中
略)凡任何行,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中
略)或遠、或近,所有行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
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識,不論過
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
或遠、或近,所有識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
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
厭,在想上厭,在行上厭,在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
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
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群悅意的五比丘們歡喜世尊所說。
  而當這個解說被說時,[那]群五比丘們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
煩惱解脫。
佛陀在《無我相經》很明確開示五蘊都是無常、苦、非我的
因此《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還算有根據
但「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暗示在五蘊、六根之外還有「心」的存在
這在南傳佛教的經典中並沒有根據
https://goo.gl/zBgsBo
http://www.charity.idv.tw/43.htm
如果各位大德想看文言文漢譯版:
這部又被翻成《佛說五蘊皆空經》(在上面網址)
據說本經是佛陀成道後開示的第二部經
在佛陀說完本篇《無我相經》後
五比丘都證得了阿羅漢
※ 引述《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之銘言:
: ※ 引述《feelthat (雲端傳送)》之銘言:
: : 心經: 無眼識界 仍至 無意識界
: : 這五種都不能修四念處
: : 如果實際觀心就知... 覺本自照一切 遍十方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6
: 雜阿含經(四五一)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種種諸界。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種種界?謂
: 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
: ,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是佛說的佛法,
: 不過假佛經大乘心經卻瞎掰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否定真正佛說的佛法。
: 這種鬼話也敢假冒佛經?
: 如果反佛教的外道例如基督徒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 那是很正常的,
: 基督徒本來就認為佛講的佛法不對所以他們會否定佛說的佛法,
: 真正的佛不會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否定佛自己說過的佛法。
: 大乘假佛經心經的詭辯術類似於白馬非馬論,
: 白馬非馬論的作者想要混淆守衛的判斷力把白馬混過關,
: 假佛經心經的作者想要混淆大乘信徒的判斷力把假佛法混進佛教裡面。
: 稍微有點理智就知道白馬是馬,
: 稍微對佛教有點了解就知道佛說有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 簡單判別真假佛法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經典都是假佛法。
: : (經典要相互參照)
: : 五蘊的識 是不清不楚的 知道或了解
: : 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覺察 稱為心
: : 心的定義就是 五蘊以外的 稱為心
: : 故無相 無不相!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9
: 雜阿含經(一三〇七)
: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
: 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
: 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
: 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
: 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是名世間滅道跡。
: 你應該先把阿含經看清楚,
: 眾生就是由五蘊組成,
: 幻想五蘊之外還有心那是假佛法,
: 把阿含經看清楚就比較不會被大乘假佛經心經誤導。
: : 沒有 心 和 心所的分別! 沒有這樣的分別!
: : 即無分別 愛惡 取捨 自心平等住
: : 修法: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金剛心)相續(永不滅)
: 心經和假佛經沒有分別。
: : 覺本自照 圓滿的三身五智!!!
: : 故 [覺] 為 [佛]!
: : 這是離輪者 修風大歸元
: : 方法若正確 證等覺
: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 為了拆穿大乘假菩薩道的錯誤,
: 明昆長老特別把上座部巴利三藏和注釋中的菩薩成佛之道整理成南傳菩薩道,
: 有興趣了解真正菩薩道的人可以參考,
: 看清楚南傳菩薩道的內容就比較不會被假佛法大乘誤導。
: : 沒有出定 入定這種事 離輪迴的人 沒有分別!! 24小時如此!
: 你信仰的假佛法大乘和外道迷信沒有分別。
: : 敝人沒有想要爭論什麼 如果您有意見不滿意
: : 請自多方查證經典 細緻地觀察自心 24小時不斷
: : 過些日子再討論 祝成就
: 你沒有想要爭論什麼就只是單純迷信假佛法大乘所以看到真正佛教就忍不住想找碴。
: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 在這個網頁點選帝釋所問經講記77頁可以看上座部長老馬哈希對假佛法大乘的評論。
: 馬哈希尊者特別為你們這些迷信假佛法大乘的信徒開示,
: 你們應該檢討反省自己的錯誤迷信不可一錯再錯。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6 03:14:00
「空中無色」以下不是真的「沒有色受想行識」,而是「色受想行識都沒有自性」。(所以在見道位以上現觀空性時,等引智看不到色受想行識,只看到空性)。h板友就是誤以為心經説「沒有眼等十八界」,但心經並不是説真的沒有十八界,而是説「十八界皆沒有自性」。
作者: feelthat (雲端傳送)   2018-04-26 10:01:00
南傳 彌蘭王問經 有一句: 五蘊現時 名為眾生修行者思惟 解離五蘊 眾生消失 輪迴消失照著 南傳四念住 觀心直修即可
作者: yaqqq (^^)   2018-04-26 10:12:00
空也是假名 不是東西~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12:00:00
末學希望在此可以求救一個疑問:《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是用什麼照見?是用眼或是耳鼻舌身意嗎?可是後段又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等等」。這樣是否有不ㄧ致?
作者: yaqqq (^^)   2018-04-26 15:28:00
「止觀」是用什麼止觀?用五識六根嗎?還是六根以外的「心」?雖然我不知道答案,不過六根以外的心,至少是不對的。#1QoaR7dq (Buddha) 所以如本文,才需要真實去參破才行,對我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不過ptt臥虎藏龍,可能有人有答案。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18:23:00
請教neo大德,如果用「沒有自性」帶入,會不會得到色不異受,受不異色,色即是受,受即是色?‘因為色受想行識皆不異於空沒有自性)。色受想行識即是空(沒有自性)。’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6 19:16:00
白馬是馬,黑馬是馬,黑色不是白色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19:30:00
回kales大德:「是」這個字的確有「等於」或「屬於」的意思。所以白馬屬於馬,黑馬屬於馬,但白馬或黑馬之間互不屬於。其根本因素也在於白色和黑色互不屬於。但是「不異」呢?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6 19:46:00
心經幽贊:「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不異空的異,梵文是prthak (如果我沒看錯)按照梵文字典的解釋,是separatelyhttps://goo.gl/91WS9Z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20:03:00
謝謝kales大德,這樣就合理了。但想要回頭再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到了兩個「是」,如果使用「屬於」做為解釋,即得到「色屬於空、空屬於色」。可是除非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否則如何能夠成立?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6 20:10:00
應該是雙遣吧?雙遣能不能在修證上成立我不知道,不過句式是雙遣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20:34:00
雙遣是指「空」這個字嗎?末學的理解是,《心經》「空」的意思可以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部份來定義,這部份可以是雙遣。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應該不是雙遣?「色即是空(雙遣),空(雙遣)即是色」,它是提到了以雙遣定義的字,但句式上應該不是雙遣。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6 20:37:00
我不懂專用術語的指稱,但色即是空應該是第一遣,空即是色是再譴第一遣遣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20:43:00
末學智慧不足,對《心經》的了解不深,盼請kales大德詳加說明!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6 21:05:00
我的理解是:雙遣句式會有雙重否定,色即是空→否定色法有自性. 空即是色,否定執空見(以為沒有色法). 在雙重否定下證悟真正的空性,應該是心經的意旨然後不用說什麼智慧不足的話啦, 這樣我會很尷尬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22:35:00
回kales大德:抱歉,以後末學會留意!回到問題上,末學大致明白大德的意思了。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接上不像雙遣的句式。它比較像「《流浪者之歌》的作者即是《玻璃珠遊戲》的作者、《玻璃珠遊戲》的作者即是《流浪者之歌》的作者」從不同的出發來指同一件事物。有些人只知道《流浪者之歌》的作者是誰或只知道《玻璃珠遊戲》的作者是誰,但不知道作者還有寫另外一本書,所以那些人對作者的認識其實是有缺。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6 22:37:00
空本身就是否定詞,所以我認為是雙遣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6 23:38:00
回kales大德:末學接受,不論它是否爲雙遣的句式,它在表達上已滿足了雙遣。不過具體而言,雙遣似乎會出現以下情形:「空」是「非色非非色」。//1.改寫句子爲:「色即是‘非色非非色’,‘非色非非色’即是色」。2.然後「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改寫句子爲「受即是‘非色非非色‘,’非色非非色‘即是受」。3.還原句子爲「受即是色,色即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此。//換句話說,「x即是y,y即是x」不論y或x是不是雙遣,仍然會滿足x等於y,且如果y等於其他的東西(z),x也就會等於z的情形。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7 00:34:0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非色,非非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 非受,非非受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7 00:39:00
回kales大德:末學不明白。大德的意思是「色即是空」和「受即是空」,兩者的「空」是不同的「空」嗎?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7 00:43:00
我不明白為何會用「不同的」來形容「空」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7 01:03:00
末學的目前的理解是:如果「空」不會不同,那麼「非非色」和「非非受」是相同,色和受也應該相同,那些符合雙遣的色受想行識應該都要相同。那麼「色即是受,受即是色」似乎就沒有問題?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7 01:45:00
「空即是色」的「空」是省略語,指「色的空性」,並不包含「受想行識的空性」。意指針對「色蘊」觀察時,在勝義諦所見的「空」。全句意為「觀察色蘊時所見的空,在世俗諦中即是色蘊」。雖然沒有自性是一樣的,但觀察的對象不同,面對色,以色為對象觀察,進入勝義諦看到自性空,出來回到世俗諦中還是色,不會變成受想行識。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7 02:42:00
請教neo大德,意思是不是:空性有五種,分別是色/受/想/行/識的空性。空性是沒有自性,但仍可以知道地水火風的空性是同ㄧ類的空性,它是不同於受/想/行/識的空性。也就是觀察地會得到一個地的空,觀察水會得到一個水的空,然後不用觀察地的空以及水的空,就可以知道它們都是色的空(或者是觀察地、水就直接得到色的空?)這樣的道理在於,屬於哪個空,是從一開始的觀察對象而決定,只要分好類,在觀察時並不會出現把五種空性混淆的情形;換句話說,並不是從比較色/受/想/行/識的空而知道哪個空是哪個空。而如果能親證五種空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7 07:34:00
不是。空就是沒有自性,怎麼可能還有分類別?當你觀察的對象是瓶子時,觀察到自性的層面什麼都沒有,出來後它不會變成兔子,它還是原本那個瓶子。色受想行識意思是涵括一切現象,並不是空性還有分五類。之所以說「色的空性」,是因為這個東西在世俗諦中是色,在勝義諦中是空性。用「世俗諦」和「勝義諦」互相切換去理解這四句。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7 10:11:00
為什麼非非色和非非受相同,色和受就相同?若非非白馬和非非黑馬都是馬,白色就是黑色?又為什麼空不會不同,非色,非非色就是非受,非非受?^是非非色=非非受,而不是不明白從何處/從誰,而推論出/得到 空性有五種的說法?對應五蘊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7 11:57:00
回neo大德,請問意思是不是:比方,觀察瓶子。觀察到最後發現瓶子只是x(比方說:物質),但這樣並不會因此把瓶子不當成瓶子了?而且瓶子是x,其他東西觀察到最後也全部都是x,所以說它們全部都是x。但是每個東西都還是它們自己,如同瓶子並不會在觀察以後變成了不是瓶子。回kales大德:請見前面改寫句的部份。請問kales大德的意思是:因為雙遣,所以空性是非同非非同嗎?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8-04-27 12:35:00
我沒寫過非同非非同,不知道那指什麼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7 13:12:00
回kales大德: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大德能把意思講得淺白易懂。末學比較外行,有簡略的地方大概就不明白只能用推測了,如果推測不到位,難免徒增枝節。當然,也有可能不是大德講得不夠淺白易懂,單純是末學程度不足的關係。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7 15:27:00
設x是不合理的,因為空性是「沒有某個東西」,而不是「有某個東西」。更準確地,假設在勝義諦 可以找到瓶子的自性為x,但什麼都找不到,故知x不存在。這個「x不存在」就是瓶子的空性。又設石頭的自性為y,同理y不存在,這個「y不存在」就是石頭的空性。試問x和y是否相同?兩個都不存在,沒有所謂相不相同。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7 19:14:00
回neo大德:在假設方面,x也可以是「空集合」、「不存在」、「非實體」、「虛構的事物」等等。如果要知道兩者是否爲相同,得視根據的條件是哪些。一般在直覺上會認為相等的兩者應該是要在各方面的條件皆一樣,不過這樣的要求有時候其實太嚴苛,反而違反了直覺的認知。(比方說,把「空間位置的相同」做為相同的條件之一。但是有多少東西在空間上的位置是相同?一個東西(A)被放在特定的空間位置(s),另外一個東西(B)就不能被放在那個特定的空間位置(s)了;因為那個空間位置(s)已經被A佔據了。)所以只要決定好特定的條件,且特定的條件皆可以被知道,那麼就可以判斷x、y兩者是相同或不相同。當然,如果沒有決定好特定的條件,或特定的條件不可以被知道,那就談不上x、y是相同或不相同。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7 20:39:00
瓶子和石頭在「沒有自性」上是相同的,在勝義諦裡,會相同地找不到自性。回到《心經》,前句「色(的自性)即是空」強調勝義諦,後句「(色的)空(在世俗諦的顯現)即是色」強調世俗諦,前後兩句,有離兩邊的中道意味。這樣應該能差不多解答你的疑問了吧!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7 21:41:00
回neo大德:是,應該差不多了,謝謝大德的耐心回覆!末學尚有一個不知是否正確的理解:恰如物體是質能(物體可成質能),質能是物體(質能可成物質),也恰如能量是質能(能量可成質能),質能是能量(質能可成能量)。所以物體是能量(物體可成能量),能量是物體(能量可成物體)。物體和能量,它們皆是由於本質的相同而得以成立,即使它們兩者之間十分的不同,但那並非本質本身的問題,而是現象上的差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雷同的道理。所以「色即是受,受即是色」也是由於本質的相同而得以成立。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7 22:26:00
現象上不同,就是不同。所以色的空性,在世俗諦中只能顯現為色,不能顯現為受,色的空性不是受的空性。但可以説「色的空性即是色」,因為是勝義諦和世俗諦互相切換。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8 17:07:00
回neo大德:如果從勝義諦和世俗諦互相切換的角度,「色(色的空性)即是受(受的空性)」也不能成立嗎?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8 17:57:00
不能成立。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8 18:42:00
回neo大德:爲什麼呢?大德不也說過「瓶子和石頭在「沒有自性」上是相同的,在勝義諦裡,會相同地找不到自性。」嗎?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8 19:03:00
因為觀察的對象不同。世俗諦和勝義諦可以理解為一體兩面,只看其中一面都是空性,卻忽略另一面的差別,當然錯誤。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8-04-28 20:03:00
末學明白大德的意思了!謝謝大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