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講無常、無我,印度教講梵我神我或那個無妨被取任何名字
(例如如果有人想取名為自性、法性,也換湯不換藥)的「東西」。
印度教高手商羯羅予以區分,真理之中較不殊勝的底層有著彷彿變動不拘的現象,
可說沒有常樂我淨、可說是無常無我,
商羯羅大方地承認釋迦牟尼在不殊勝的層面說得沒錯。
商羯羅綜合指出,真理的殊勝的上層實相則為梵我、則為自性(亦即則為常樂我淨,
而不是無我無常),故而印度教教義比釋迦牟尼宣說的教義更貼近真諦真理的全貌。
大乘某些人用類似的邏輯「尊重小乘(釋迦牟尼的本意)的觀點」,
但認為小乘對真理(佛法)的理解沒有像大乘(印度教?)觀點那麼全面。
這種辯論的方法跟商羯羅運用的基本上類似。
因此,與根本佛教時期不同的較後期梵化後的大乘佛教(更遑論密教)時的很多佛弟子,
將商羯羅當初辯贏印度佛教中後世不用功的許多僧人的上述觀點的實質內容,
予以接受並納入佛法,顛覆了原本佛法、改變了釋迦牟尼宣說的無常、無我教義意思。
某些角度可以參考多年前網友的某篇文章。以下全部都是他寫的內容。
(因為是舊檔重貼,有經過重新排版。這名網友常出現,他也可以補充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