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iShenHsieh (難得糊塗)》之銘言:
: 各位大德
: 想請教初禪二禪的一些觀念
: 因有疑惑,故來請益
謹就一己知識判斷答覆,不一定完全正確!
: 初禪鼻識,舌識不起作用
: 二禪前五識不起作用
前五識不起作用,不是在色界二禪,而是在無色界。
到無色界才會僅存意識。
初禪已無飲食,鼻識香覺與舌識味覺已無作用。
二禪身形只是一團光芒而無身軀,身識觸覺已無作用。
色界諸禪都還在時空境界,所以三禪四禪都還有對於外在環境的眼識耳識。
無色界超脫時空境界,所以無前五識而唯有意識。
但這並非是無色界就沒有眼耳鼻舌身的內在感覺,只是沒有對於外在環境的五識。
無色界的意識可以顯現五識感受,就像你在夢中並沒五識,但也有相關五識的作用。
無色界天神可以顯現時空世界在祂自己心中,對祂而言是沒有外在五識與外在世界。
所以大乘佛教才會誤解而說萬法唯心所現,其實那就是無色界的生命境界。
大乘誤解的成佛妄見,其實還在無色界識無邊處的生命境界;
所以才會有《楞嚴經》錯將諸根互用以為就是成佛境界。
: 這時是指有覺照而不起作用
: 還是對五塵已無覺照作用呢
大乘修行還不能覺察到上乘所見的心路過程,所以會將 一個心路過程 當作 一念。
所以大乘唯識學才會說,沒有任何脫離意識的五識心念。
唯識學說實際的五識運作是 眼俱意識、耳俱意識、鼻俱意識、舌俱意識、身俱意識。
大乘唯識這五俱意識的心念,正對應於上乘阿毗達摩論的五門心路過承。
五門心路過程正是起於五識感覺而終於意識作用。
你要真正清楚整個作用過程,請閱上乘《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第四 攝路分別品〉
這書在網上應可找到PDF檔。
: 五塵->五根->五識
: 描述的不起作用是指五根還是五識
根與塵的兩分,就是欲界色界的「有對想」,區分根塵就有內外之分。
根內而塵外,所以就有外在世界的顯現。
無此兩分,就是無色界的「滅有對想」,一切境界皆在自心顯現。
譬如無色界的看見,不是眼識作用的根塵兩分,而是眼獨頭意識的作用。
何謂獨頭意識?請自行閱讀唯識學的說明。
: 色->受->想
: 描述的不起作用是指受還是想
每一心念都具足其受想行識蘊,因而所謂不起作用,並非是在受或想。
所謂不起作用是在沒有對應五識的色法。
譬如對於沒有身根的眾生,其心念就不會發生觸塵。
但那只是代表他不能感受到外在環境的觸,但他自己意識創造的內心妙觸還是可能體驗。
那種意識的觸覺,並沒色法發生,只存在於他自己內心的感受。
譬如你現在內心回憶一首曾聽過的音樂,那首音樂在你心中重現感受。
你可能感受音樂旋律歷歷分明,但那不是來自你的耳識,而是來自你的意識。
大乘將五識與意識的對象,並以塵相而論─
眼之色塵、耳之聲塵、鼻之香塵、舌之味塵、身之觸塵、意之法塵。
但就上乘而言,色聲香味觸之塵是屬色法,然而法塵並非色法而直接對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