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對錯當然要分辨,而且要正確分辨。否則,就是對惡業敞開門戶,甚至把惡事當成善
事來歡迎。
如果不加以正確地分辨,那就是「痴」了。
「痴」會把錯誤當成是正確,把虛假當成是真實,把不善當成是善,各式各樣的顛倒之見
,皆是由於「痴」。
「痴」實在太過於擅長蒙蔽了,正如同擁有絕妙欺騙手法的壞人,壞人在欺騙時,他會利
用受騙人的各種弱點來成功騙取。
有些受騙人的弱點是不知情,欺騙犯就編造常情合理可信的說法來行騙。
有些受騙人的弱點是貪財或想要美色,欺騙犯就騙他們有利可圖或有美色可得。
有些受騙人的弱點是想要有所成就善,欺騙犯就騙他們如何可以有所成就,但實際上最後
是成就不了。
真正高明的欺騙手法會讓人從頭到尾都不知道自己被欺騙,讓人相信自己沒有被欺騙。
而最會欺騙、蒙蔽眾生的正是「痴」。即使是很聰明和很善良的人也會受「痴」所障蔽。
然後「聰明」和「善良」就可以再被利用來博取其他人的信任。
因此,對於以下的說法,必須當心:
1、「婬、怒、痴俱是梵行」:
為什麼要當心這個說法呢?
如果用朋友來比喻的話,戒定慧是梵行,也就是良友。你會跟良友結交、做良友會做的事
、肯定之或著讚賞之。
但是,如果婬怒痴是梵行,那也是良友囉。但是你會跟婬怒痴結交、做婬怒痴會做的事、
肯定之或著讚賞之嗎?
當然是否定。而且你大概還會找理由不去做婬怒痴的事。
畢竟,真實情形是,不善就是不善,不會因為怎麼想、怎麼看、怎麼說,就因此變成善了
。
同樣道理,「婬、怒、痴」不是梵行。不管怎麼想、怎麼看、怎麼說,「婬、怒、痴」不
會就因此變成「梵行」了。
所以當心了,別把不善當成善或者把善跟不善混為一談,那是「痴」。
2、圓滿各種善業,方成就「婬、怒、痴俱是梵行」:
有些人基於某種意向或願望的關係,接受了「因為受善業圍繞,由善業出生,因此得到的
也是善」的概念,但卻被「痴」趁隙蒙蔽。
不過,還好「婬、怒、痴俱是梵行」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它會令身口意不能保持一致
,變成心想口說但是行不得。
只要知道「婬、怒、痴俱是梵行」是錯誤,就不會被欺瞞了。
就像是詐騙電話一樣,只要知道是詐騙,不管電話內容是如何被詐騙犯定義成是在做善事
,終歸不會受騙。
(比方說:A君是一個R賑災基金會的負責人,有一通詐騙電話打給A君說R賑災基金會正在
為某個災難募款,請A君做捐款。但因為A君是負責人,知道是詐騙,縱然電話內容說的極
為動聽,A君當然也不會按照詐騙電話的指示去做捐款。A君的願望雖然是做善事,但終歸
不會讓自己做的捐款變成跟做壞事一樣。)
3、其他支持「婬、怒、痴俱是梵行」的說法:
有人會用「純水和馬桶水都是H2O」這類的說法來為「婬、怒、痴俱是梵行」做開釋。
但這跟「好事和壞事都是事、善業和不善業都是業」一樣,差不多是廢話的程度。
實際上,跟前述的朋友比喻一樣,心想口說「純水、馬桶水都是H2O」,但是在廁所內感
到口渴欲飲H2O時,仍然不會選擇喝馬桶水,所以仍是行不得。
補充:「婬、怒、痴俱是梵行」這句話是被寫在大乘經典《圓覺經》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