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禪前的八觸十功德 - 網路轉載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11-28 04:59:11
長久以來,我們自己在進修、在用功,有什麼標準可以證明自己的行法是對的呢?
不管任何的禪定訓練、數息、唸佛、白骨觀、參話頭……。在經過一定程度後,都會有身
體和心理的變化。前者主要有八種,稱為八觸。後者則為十功德。所謂八觸是:動、癢、
輕、重、冷、暖、澀、滑。
一、動:一個修行人在經過置心一處的訓練後,心念漸能專一,氣也會加強。加強的氣會
帶動身體、調整身體,使之進入健康的狀態。進入禪定後,色身便不會再動了。
二、癢:身體好像有幾百只螞蟻在爬。
三、輕;身體感覺輕飄飄的,甚至有浮上來的感覺,很舒服。
四、重:有時候像被釘在十字架上,非常沉重,甚至把心情都拉了下來。
五、冷:有時候會覺得冷,越來越冷……。
六、熱:有時會熱,一直不停的冒汗。
七、澀:有時會感覺皮膚澀澀的。
八、滑:有時候會感覺很滑,像曼魚一樣滑溜溜的。
這些境界相,每個人的狀況、感受會不一樣。有時幾種狀況同時出現,有舒服的,也有不
舒服的,對於這些我們只要把它觀照清楚就好了,不要理會它,看着它出現,增長、消失
,而我們的身心也在這生滅的過程中,得到成長跟超越。八觸是過程,不要執着  心理
上的變化,是學佛人的主要目標,也是工程面主要的一個標的。不過當心理產生變化時,
色身也會跟着起變化,而這部份是附帶的,不是主要的,但是,卻有很多人會在這個地方
去尋求發展。
在色身上的變化,主要就是八觸,是每一個修行禪定的人都會經歷的;而剛開始最常見的
,就是自己的心會搖動,這個叫「動感」。心裏的動,你常常會誤以為是色身的動。透過
你一再的觀照色身以後,就會產生色身的變化。這個色身的變化,就會帶動我們,你就誤
以為這是真的。是沒有錯,透過這個再訓練,你的色身會有很多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
氣動,透過氣動的引導,你可以練氣功、可能飛檐走壁、也可能有輕功、有內功,但是,
這些脱離不了生死輪迴。
那些在跳蛇舞、天女散花的,如果透過氣動來表演,你不要把它當作目標,它只是一個過
程。
一個修行者,進入初禪定之前,這些狀況會先調整好;進入禪定以後,就不會再動了。假
如,你一直動、動不停,沒有辦法調整好的話,那自己就要要求自己,不是要求你的色身
不能動,而是要去掌握你的內心。
你的內心為什麼一直要去觀、去看、去想「這個色身怎麼動的?」那是錯誤的。沒有錯!
心會動、身也會動。色身單獨在動,而心都沒動的,那更多。這個動是真的在動,但不是
好的動。透過這個動的調整,身體會進入健康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但不是
修行的目標。假如,你這個動不會停止,那你要多去拜懺「為何修行,總是不得要領?」
各位在外面接受了很多修行的噪聲,其實『氣動』確實,但氣動是不好的動,你必須放下
它!
好多人執着「磁場很強」,什麼叫磁場很強?又,「磁場很不好」,什麼叫磁場很不好?
我告訴你:磁場,是你的語言名稱,換一個名稱它叫作氣氛。當你感到很好的氣氛,就説
「磁場很強」,而感到不喜歡的氣氛,就説「磁場很差」,只是這個樣子。但是很多人想
法轉不過來。
要記得,修行為求『了生死脱輪迴』。八觸只是修行過程中必然的現象,各位瞭解就好,
不應看重也不必在意。若是沉溺於追求色身變化、想修得神通,那就遠遠背離你修行的初
衷了。
十功德  
所謂「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脱、境界相應」,皆是
心理上的變化。
在入初禪定之前,在心理上會有幾種應有的變化:
第一個是「空」。還沒有入禪定前沒有真正的空--也就是這並非般若空性的空,但是,
內心裏頭會比較乾淨、比較空靈,不會很複雜、不會有很多的煩惱,能夠放下那些沒有必
要的、夾雜的信息;換句話説,可以很容易捨棄很多東西,如名、利、財、食、睡,這些
通通可以放下。一個行者端身正坐,假如還夾雜着這些東西,你怎麼有可能修行?看起來
在這裏坐着,蠻像一回事,其實心理正在百般計較,那不叫行者了。
所以,我們自己可以檢討得到,是不是把這些放下了?這當中,難免還有一點淡淡的習氣
在,因為還不是真正的成就;但是粗的、粗中細的、細中粗的這些部份,要通通把它放下
才對,這是第一個。
我們可以檢視自己,如果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掛在心頭,那就是在參話頭的過程中,沒有
進入狀況。參話頭是讓我們停心,把心停住;心一停,那些雜思雜念,應該不再染着上來
才對。既然沒有那些雜思雜念,舍的功用就發揮了,空靈的現象就現前了。那麼,我們看
看,心理的這一相,第一相,你有沒有現前?這是我們在抽象中來講的心中相貌,行者入
初禪定前,心中應有的相貌。這是第一相叫作「空」,當然,它跟般若空性的空,是不一
樣的。
第二個相貌是「明」。明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作什麼,你很清楚。你
把那些雜思雜念捨棄以後,那麼在體上,心理的作用應該很明白。雖然這些還是凡夫的心
理作用,但是,身為一個行者,對於凡夫的心理作用是很清楚的;凡夫自己本身是不清楚
,那行者是很清楚的。所以,凡夫的心怎麼動?行者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個看不清楚,就
表示你還是凡夫。行者對於這個基本的部份,應該要掌握得很好,你不應該掌握不到,這
個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心王、心的存在、那個意識形態,你自己要知道。別人的意識形態不
知道怎麼樣,但是,心的作用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若自己的意識形
態是什麼樣子你都搞不清楚,你怎麼知道人家的意識形態是什麼樣子。所以,自己的心的
作用,一定要弄得很清楚。這個叫「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第三個相貌是「定」。
這個定是世間人講的定,也不是禪定的定;定字是一樣,但意義不同,因為還沒有
到達初禪定,哪會現禪『定』的相?但是,像世間人講的,他一輩子只上一個班,從畢業
到退休一直在那裏,心也從來沒有波動過,這個就是世間所講的定。
我們的心,經過這樣的停心訓練,參話頭、看話頭、守住這個話頭,正如你-你是不是安
住在這裏,而不會起煩惱?這個就是定。參這個話頭,結果又在看那個話頭,望着那邊一
個話頭;跟同修講一講「啊!你參『唸佛是誰?』那我在參『拖死屍者誰?』到最後,我
會不會拖個屍體?我看我還是參『唸佛是誰?』好。」這樣根本沒有定啊!你管人家怎麼
樣?你只要管好你自己,管到別人頭上去幹嘛?
每天進禪堂,坐、跑、站,在心裏會不會想「耶!今天天氣這麼好,出去溜一溜不知道多
好。」會的話就是沒定!還有這種情況,表示我們的法在行法上,你還不得力,你還沒進
入狀況。我們需要進入狀況,大家要想一想,怎麼排除其它的、閃動的妄念,這些都是行
者要具備的心中相貌。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吃飯的時候,還有挑選這個菜、挑選那個菜
,心中不定。我們訓練停心,不作餘思餘覺,安住在這個話頭上,所以,定是入初禪定前
的一個心中相貌,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相貌是「智」。這個智不是我們般若智慧的
智慧,因為你還沒開智慧。這個智叫作「聰敏」。你很靈敏、敏捷、明利,對於事情、對
於你心理的那種運作,你能夠覺知到;不再像以前老是搞不清楚。
為什麼禪修以後,人會變聰明瞭?為什麼禪修以後,你會覺得比較有智慧了?假如,你現
在腦子裏頭,還有那種感覺,好像一個饅頭塞在你腦殼裏頭,那你就是一直沒有進入狀況
。一個腦筋好像一塊糕,説它硬硬的,又是軟軟的;説它軟軟的,又好像嚼不動。「你講
,我聽」可以,那麼,換你來講,我想就僵住了;就好像船擱在那個岸上,劃也劃不動,
那就沒有智。
這個地方的智慧,不是要你顯神通的那個智能,這個智能只是把你那種僵化、慣性的那個
部份給抖落掉。好像被卡住很久生鏽的鏍絲,你現在要把那些鐵鏽,先把它抖落掉,才有
辦法轉得動,這個智就類似那個狀況。
原來你那個心,一直卡在那個地方「就是這樣、就是那樣。禪坐不是什麼都不能想嗎?」
一直有一些舊有的噪聲,一直帶在心上,放也放不下,自己一直在那邊想「我這樣對嗎?
我那個對嗎?」這就沒有智。當你把那些舊有的放下以後,自然就會靈巧起來;否則那些
舊有的,就像那個鏽一樣,會把你給卡住了,你整部機器都動彈不得。
你能不能把那一些先給抖落掉?那你就會明利、會很清明,看事、處事、反應,那都會很
靈巧,那就是我們講的聰敏、伶俐;你的腦筋會有一種很清爽的感覺;腦筋一清爽,身體
就會跟着清爽。一個腦筋好像甜糕一樣,那你的身體就會像麻薯一樣,動不得啦。經過這
樣的訓練以後,我們的心應該會有這樣的變化,這個是行者入初禪定前,心中應有的相貌

以上四個叫「空、明、定、智」,第一個是空、第二個是明、第三個是定、第四個是智;
學有所成沒有呢?假如,你説「我不會檢討,你講的那些我搞不懂。」那你的腦筋是石頭
作的。也代表整個禪修過程,你的心根本沒有錘鍊到;在停心的過程當中,你根本不是停
心就是睡心,睡着了。善心、柔軟  當你產生前面的「空」、「明」、「定」、「智」
後,我們內心就會出現變化,「善心、柔軟」就一起都來了。
喜  
前面已經介紹了行者入初禪前十種相貌中之六種,接下來要講「喜」。
行者內心安住、使心停住,叫作「停心」。用我們的道場來講,行者安住話頭,深參話頭
的同時,你逐漸會產生一種「喜悦」。沒有這個喜悦,那你當然不會再想參話頭。當你參
到枯寂的時候,你會覺得無聊,無聊就不會再參下去了,你會想盡種種辦法跑掉。所以,
喜,必須產生。用世間人的話來講叫作「食髓知味」,我們叫作「法喜充滿」。你有沒有
在這裏產生這種喜悦?假如沒有的話,那是弄錯了。弄錯了、用心不力,才不會產生喜悦
。所以這一相,大家很容易作為一種檢驗。
有些人枯寂了,像枯木一樣,沒有喜、沒有樂、也沒有抗性,撿一句口頭禪「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沒有來就亂斬,坐在那裏也不知道怎麼樣,「反正無聊嘛!今天沒事再坐嘛
!」那這樣的話,沒有「喜」,這個也不算修行。已經養成那種慣性,吃飽飯沒事,兩腿
一盤,就坐在那裏,跟木雕的像一樣,這個不算修行、不算用功,這個下輩子會像狐狸精
,就叫作野狐禪。我們應該要避開這個缺點,這個很重要。所以「喜」是自己檢驗自己工
夫的一個方法。你有這種喜悦,那你坐着會充滿活力。
樂  
第八個是「樂」。樂比較微細,這個比較微細的樂,你不一定在坐中感受到。
跑香或者其它生活中,乃至洗臉、用餐
,你都可以感受到那一種歡喜,你講不出來。而且呢!你會經常的流露出來。眼神也好、
臉相也好、身體的動作也好,你自己可以感受到,你成天非常的高興,不知道高興什麼,
好像每個細胞,乃至耳朵都在跳舞。這是獲得大利益,內心裏頭,應該要到達這樣的境界
。假如沒有這種感覺,你説有大成就,那都假的。假如,你一坐就有這種感覺,沒有坐,
就沒有這種感覺,這表示還沒有入禪定,因為你坐的時候才有,沒有坐的時候沒有。告訴
各位:你有坐的時候,有;沒有坐的時候,也要有。尤其是隻要你想攝心,就有。那這個
時候,你就接近禪定了。
所以修行是一個非常踏實的功夫,它不是虛幻、不是亂講的。喜是比較粗的喜悦,樂是比
較微細的喜悦,當這兩個產生現象的時候,你就接近初禪定了。所以,這種喜樂,它不是
世間的那種狂歡、中獎的高興、或者結婚的高興。不是!它是內心裏頭一種泉源,內心裏
頭有一種很温暖的感覺,像一團火球在全身跑,全身發熱的那種情況一樣。
解脱  第九個叫作「解脱」。
這個解脱也不是我們講的真解脱,而是我們講的「你內心的一些束縛完
全放下了」,意識形態對你的束縛當然也減低了。因為你法執還沒破,所以不可能説沒有
意識形態,但是,世間的妄想、執着、攀緣,這些你已經漸漸放下了。應該這個時候,你
會有這樣的經驗:平日當妄念一起,你會想「啊!算了!不要想!啊!算了!」;有煩惱
也會很快地想「啊!算了!別再煩了。」那這個就差不多了。「差不多」不是説你已經解
脱,而是一種瑞相。
有煩惱,但能當下止住:「啊!不要想它。」,當你能夠把困擾身心的妄想放下,那才叫
作這裏的「解脱」。這個解脱,不是了生死的解脱;這個是我們講的粗中粗、粗中細、細
中粗的這個階段,那你要能夠放得下。
我們剛開始坐着的時候,一坐下來別的沒有,家裏的大事、心中的仇恨竄起來的時候,在
那邊猛煩惱、妄想一堆、團團轉,還是算了吧!想那沒意思,我到這裏來又不是要煩那些
的。」逐漸、逐漸這些會放下,這個叫作解脱。
隨着這一種境界的來臨,我們講的「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脱」的現
前,你的相貌就開始轉變。這些情況不一定來至於禪修,從人生中的修養,或者其它法門
也可以獲得,但是,禪修中的這一種經驗,是最明顯的,因為在坐禪的時候,這種境界你
感受得最清楚,你自己比別人那麼來的快、來的直接,這個叫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因為你就在這當中,所以你會知道。
其它的行法,有這樣的狀況,你自己未必知道,但是別人會先看到。因為你的改變,你自
己沒有留意到,但是外人一看,他可以看得到。但是禪修,你自己會比別人更清楚、更瞭
解。一個真正的行者,自己有什麼變化,自己是清清楚楚的,你有沒有進展到這個地方,
那你應該要能夠掌握得到。到這裏一共有九個,這九個當中,它已經逐漸讓我們具足了要
進入初禪定的一些條件。我們知道初禪定,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那麼「尋、伺」就是「定、智」再加上剛才講的「喜、樂」。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變化
,「善心、柔軟」就一起都來了。
境界相應  
心一境性也就是第十個「境界相應」,一般人喜歡討論的是最後一個,境界相應。
我告訴你,沒有前面這九個,就沒有後面那一個
。沒有前面這九個,只有後面那一個,告訴你:百分之百「魔!」你不用操心,百分之百
就是魔。就像一個人格不完整的人,他修行的功夫很高,一定是魔。人格不完整,他有什
麼功夫?還不是那些飛天走壁、穿牆透壁,他學那些要幹嘛?要不然,透過修行,他的人
格一定會矯正過來。人格不能矯正過來,那麼一切成就的是:上品魔王、中品魔子魔孫、
下品魔女。所以,基本人格一定要先具足。
那麼前面這九個,正好告訴我們,是人格養成當中的完美階段,你只有把這些妄想、慾望
給放下,那你才有可能隨着境界而進入禪定。假如沒有這種狀況,內心的疙瘩一直那麼嚴
重,你想要進入禪定,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各位在這個地方,要能夠有相當的認識。你不要冒進、不要急躁。社會上有很多人,
口口聲聲、空口白話,講大話很多,無有是處,對你沒有好處,死後下拔舌地獄。你講那
麼多,根本沒有那個境界,那就大妄語啊。看起來好像頭頭是道,事實上,不是那麼一回
事。有沒有呢?
所以「十功德」是修行人一個非常好的指標。從十功德的介紹,各位可以瞭解到,修行人
為什麼那麼內斂,而不是很放射的,因為他是真實的走上來。我們在整個奮鬥修行的過程
當中,希望大家經常的以這個來作自我勘定。
行者要入住初禪之前的十種相貌:十種心中的相貌,你自己要懂得檢驗自己,至少要以這
個作為標竿,往這邊去靠攏,修行不要盲目,這是很好的一種檢定的方法。
至於一坐下來,不用功則已,一用功就打瞌睡,那是太累或營養不良,自己要去調整。或
者,一坐下來,就猛打妄想,眼睛張很大,那是精神太旺盛。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會有這
些現象。
把這些昏沈、掉舉、加上八觸十功德,算一算,一共就有二十幾種狀況。這二十幾種狀況
,在整個過程中會交互的出現。這在基礎的時候,都跟各位講了,你必須去分辨清楚。然
後,那些境界現前,我們叫作「不相應行法」,它與法不相應,你就隨它過去,不要理它

一、八觸的特徵
八觸,即動、癢、涼、暖、輕、重、澀、滑八種以生理為主的感覺現象;加上接近的八觸
,即十六觸。後八觸是:掉、猗、冷、熱、浮、沉、堅、軟,其中重、沉、堅、澀屬於地
大性;涼、冷、軟、滑屬於水大性;暖、熱、猗、癢屬於火大性;動、掉、輕、浮屬於風
大性。由於練功者的認識、鍛鍊方法以及入靜程度不同,使四大性質出現粗細散定及和合
的差異,這些氣態的變化、感覺的領受,便有觸相的出現。二、禪定勝妙觸相
修練者調身調息調心當深入定境〔所謂“欲界定”以及“未到地定”),身心虛寂,不見
內外,定心安穩。適當地調養保護這定境,使之不退不壞,則心理無大變化,定力不斷增
長。在定境中,忽覺身心凝寂而動,此時的運動。如雲如影,沒有粗重感與節奏感,是身
心內在的微妙運動。有從上身先發,有從下身始發,也有從身體中部開始的,但一般都漸
漸遍於全身。上部先發的易於退壞,下部先發的較易進功。其中最關鍵的是身形一般是不
動或動的極微,如果出現手腳頭的動作,即不屬於禪定之功了。動觸發生時,具備了無量
的功德,簡略地歸納為十種“善法眷屬”:
1.定:心神凝止,沒有散亂妄想。
2.空:內心如秋日晴空一般,一切無礙。
3.明淨:內心明覺,不昏昧,心中沒有惡念與煩惱。
4.喜悦:身心處在虛豁輕安的喜悦中。
5.樂:每—毛孔及每一剎那間心者在禪樂中。
6.善心生:心中自然產生有利他人的善心。
7.知見明瞭:能在定中善觀人生萬物,明瞭不昧。
8.無累解脱:對於不良的作用,不好的思想,均能一一解脱。
9.境界現前,心中出現光明、智慧等美好安詳的境界。
10.心調柔軟:內心變得非常慈悲,沒有粗暴,直心行事,常念正道。
在動觸發生後,可能要延續半年一年,然後再發生其餘的十五觸相,其中有次第發生與不
次第發生二種可能性。一切觸相發完後,就進入了根本初禪定,開發了更深一層的功能。
觸相的發生,據佛家理論説,這是練功者由欲界粗四大向**細四大轉換產生微妙變化時的
反應。
二、治病觸及除蓋觸
治病觸與除蓋觸是由兩種情況產生,一是在禪定過程中,由於真氣的運行,不自覺地產生
生理變化,因此出現觸相;二是專修氣功治病法,由於氣機發動,在轉變病體的過程中,
自然地出現觸相。這二種觸相都是好現象,能夠治病及消除貪心、嗔心、昏睡、掉舉(身
心散動不安)、疑(對功法及師傅與本人的不相信)的五蓋,但不能入定,沒有如上所舉的
功德善法,因此對這類觸相不能有妄執心。如果病已治癒,則應同時消除觸相,否則即在
精神上產生一種不良的執着,易入偏差而導致失常。
治病觸產生過程中,有以下三點須注意辨別:一是在動等觸發生,心神更加明淨安穩,沒
有緊張與不安。二是觸發產生後能自由控制,如果哭笑及大動等不能自主,則已入偏差。
三是觸發相結束及收功後,心情異常愉悦,身體輕安,對生活充滿美好之感。反之則為偏
差。
對觸相還須明白,它雖能健身治病,但卻是最易入於偏差的。人們往往對於一些較為粗顯
的感覺易於執着,而這些恰恰是練功過程中最初步的一個反應,許多低級氣功師用此來迷
惑一般的練功者,藉此招搖過市。因此練功者對觸相應該進行自細的辨別,不妄生執着。
當妄執不生後,真氣便通暢無礙,身心輕快。以後觸感消失,練功者才進入深一層的禪境

三、生病觸與生蓋觸
在靜坐發生觸相時,如果身心有不正常感.沒有輕安愉悦,且比不練功時更差些,這便屬
於生病觸與生蓋觸,其發生的病因有以下八種。
1.所修的功法不正確。
2.認識有問題,過份執着觸相,或心情緊張、恐怖。
3.帶功人本身附有不潔之氣,或同修人中有病氣干擾,於是受到不良的觸相反應。
4.練功者本來就潛伏着某種病根,練功時氣息鼓盈,誘發疾病。
5.練功時沒有調和好身、息、心、氣機逆亂。
6.練功時動機不純,求名利、求境界,或急於求效果等。
7.煩惱,業障較重,習氣較深。
8.練功者修法雜,經常改變,不同的功法在他身心上產生互相干擾,氣機逆亂。
病觸出現後,應立即停止修練,辨析錯在何處,或請教有真正成就的氣功師,然後找出癥
結所在,逐漸解決,從四大的角度分析病觸:輕動是風大生病觸;熱癢是火大生病觸。根
據四大的病相與病源,尋找治療病法。生蓋觸的現象一般:暖熱癢生貪慾蓋;重滑沉生昏
睡蓋;動浮冷生掉悔蓋;強澀生疑善蓋;重堅澀生嗔蓋。蓋觸出現是需要對治的,但總以
呵棄與覺照為要,平時的修養也十分重要,練功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人修養向上的過程
四、邪法觸相的辨識
在根本初禪以前、如發生八觸時,隨其所發的觸相,附有邪法、邪功等作用在裏邊,即屬
於邪相之觸,會造成身心極大的損害,以致入魔,邪法的種類與出現的特徵有很多,今僅
就動觸中簡略歸納出10對邪法,以説明邪相。
1.觸體增減:動觸發生時,身動手起,腳也隨之而動,旁人見他兀兀如昏睡,或如着鬼
一般,其身心的紛動,完全不由自主,或在此時見到許多怪異的景象,這一類屬於觸體邪
增相。如果在動觸初發時,或先從上部,或先從下部,還沒有產生大動遍身時,就慢慢地
消失不動,此時完全失去了原有境界與氣感,心中索然無味,無法持身,這一類是觸體邪
減相。以上二類情況,大部由某些教功者帶功不當所引起,因為邪法有一定功能,變化較
大。一旦失去這外界作用,則比沒用功時更差,不但毫無功力,而且身心空虛,元神大耗
,因此要注意外力的正邪,儘量以自己用功成就為善德。
2.定亂:動觸發生時,身心被定所縛,不能自在地停功出定,此時如有邪功加入,可能
保持一至七日不出定,一般無知者往往認為是上乘功夫了,其實不然,這僅僅是由邪功所
加的邪定,是不自在的定縛,而且不是自心的真定,不能開智慧,所以久後產生突變,入
於邪魔。如在動觸發生時,心意撩亂,攀緣不停,內心極不安寧,亂心不止,這就是邪功
外力的擾亂了。
3.空有:動觸發生時,身體感覺消失,不知自身在何處,不見動相及世界,於是往往認
為是證了空定,其實這是落於邪空,因為內心並不淨寂靈明,而是虛無飄忽的空感,如在
觸發時,體感堅韌,猶如木頭石頭—般,感覺緊張而不舒暢,這便是被邪有的力量所縛。
4.明暗:動觸發生時,見到身外有種種光明,甚至在屋內看到日月星辰的光明,以及青
黃赤白等種種光環與光閉或射點、射線,這些光均在有覺的情況下看到的,因此都是邪明
所現之光。如在觸發時,內心暗暝,如同進入暗室一般,眼前一無所見,或如黑桷所罩,
只是一片黑暗,這是邪暗所蓋。
5.憂喜:動觸發生時,內心熱惱煩躁,或神情變得憔悴,內心不悦,這是由於邪憂所亂
。如觸發之時,內心非常快活高興,不能自安,這是邪喜的干擾。
6.苦樂:動觸發生時,身心處處感到苦惱難受,體感異常不舒服,這是由於邪苦的逼迫
。反之如果異常快樂,在感受這快樂時,內心貪着纏綿,不願捨去,內心不能平靜,這便
是邪樂的干擾。
7.善惡:動觸發生時,內心思惟善事,感情波動不停,可以破壞三昧正定,這是由於邪
善的覆蔽。反之如在動觸時,產生一切惡念,思惟不正當的行為與事情,有種種不良的心
理反應,這便是邪惡所擾。
8.愚智:動觸發生時,心識變得愚昧,迷惑無知,糊塗昏沉。心智顛倒,這是由於邪愚
所覆。反之,如思惟迅速,知見極利.心生邪覺,破壞三昧正定,這便是邪智所擾。
9.縛脱;動觸發生時,五蓋等諸煩惱,覆蔽心識,無法解脱束縛,這是邪縛所蓋。如在
觸發時,心中產生一種已證空無相定的邪覺,認為自己已得道果,已斷一切煩惱,獲得解
脱,內心產生驕慢之情。這便是乃邪脱所擾。
10.強軟:動觸發生時,其心剛強,出功入功,意念不得自在,猶如瓦石一般,難以迴轉
,不順善道,這是邪強所覆。如在觸發時,心志軟弱,無法支撐自己,覺得自身無力,容
易敗壞,猶如軟泥—般,不能成為形器,這便是邪軟的心理反應。
以上二十種邪觸發生時,均能擾亂靜定的心理,破壞正定,能使練功人心情邪辟。如果不
加辨別,心生愛着,便會失心狂逸,或大哭大笑,精神出現失常,甚至導致死亡。
如果在邪法發生時,沒有正見或明師排除障礙,便容易與鬼神、精靈相應,得邪的神通。
邪的神通能迷惑無知之徒,於是破壞正道,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健康。
以上有關八觸正邪等問題的討論,源出於中國隋代的智者大師,歷代佛教徒練功者都有體
會。我們如能深入研究,可以解決當前氣功境界的許多問題。氣功要走上正路,必須遠離
神奇與邪偽,把混亂的局面改變過來。還須深入研究佛教有關禪定的典籍,以尋求一條真
正通向光明智慧、有利人生社會的康莊大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