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其實不存在,只是在六根的作用下衍生出的產物。
可以試著從常人較能理解的兩個方面來觀察,分別是計時方式與時間感。
人類的祖先為了維持生存,所以需要進行採集、農耕、狩獵等行為。
因受生理條件限制,如:白天視線佳、晚上視線差。
又或是其他外在條件等影響,而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透過生存經驗,發現了立竿見影的原理,為了方便理解與觀察,開始有了日晷來紀錄地球旋
轉的週期,以觀測光影與晝夜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在遠古時期,24小時制、一年365天制是不存在的,是經由人類經驗的累積與智
慧,逐漸產生出的文明產物。
拜科技進步所賜,人類對於天文學的認知普遍提升非常多。
假設我們不是地球人而是金星人,因自轉條件與地球不同,一天約等於243個地球日,那人
類對時間的認知可能就會因此被改寫。
另一方面,鐘錶的運作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即便是量子鐘,也只能透過觀察物質的運動
而得到"相對較為精準"的計時方式,而非絕對精準的單位。
如果在絕對真空、不受引力影響且跟本看不到太陽的星球上,是否甚至連"一天"的概念都
沒有了呢?
所以,時間其實只是用來計算兩個個體之間的位移關係,或是狀態變化的"相對"度量衡而
已。
換句話說,我們一天工作8小時,其實就是工作地球公轉 8 / 24 * 365 的位移而已。
並不是客觀真實存在的實體,只是人類為了交流方便,故名為8小時。
如果太陽與地球從來不存在過,又何來白天黑夜?又何來日晷?又何來24小時制?
在無盡的宇宙裡,如果有某個地方是真空,周遭完全沒有其他星體、物質、引力...等所有
外部條件,處於一片空寂且沒有物種認知的話,就不會有相對位移這件事情,時間的概念就
更不會存在了。
那為何我們對於時間的感覺如此真實?
人們因為始祖以來,因計時方式與生活模式的傳承,逐漸開始變得受時間制約。開始規定七
天為一個禮拜、一個禮拜工作幾天、一天工作幾小時...等。規劃接下來的每個日出日落要
如何度過。
而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也不斷的在成住壞空中輪迴,跟這個物質世界一樣,持續不斷地
經歷著物質生滅相的流轉。
並且人們集體透過對於時間共同的認知,加上個人經驗解讀的交集,同樣一件事情,會因為
不同人的看法,形成對時間有不同的感覺,而有不同的時間感。
時間也只是我們用人體構造加上共同認知產生的幻覺。
空間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一天,愛因斯坦坐在一輛正在前進的大巴上,他回頭看著窗外的鐘塔
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如果這輛大巴以光速的速度行駛,那麼,從鐘塔射出的光就永遠也追不上這輛大巴。
這個時候,看到鐘塔上的時間就會永遠是靜止的。
(在視覺上讀取光的訊號是靜止的,但鐘塔的指針實際上還是繼續運轉的)
從我們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當開車經過火車旁,汽車與火車等速時
火車看起來就像是在你旁邊不動一樣。
而視覺接收可見光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當你朝可見光反射的方向運動時,如果速度大於光速,
你就可以「追上」已發生事件的畫面。
換句話說,在視覺上就像是回到過去一樣。
但那只是已經發生的事件的可見光訊號而已。
就像你用手去遮擋燈泡的光,或是試圖拿鏡子改變光的路徑
也無法對燈泡產生影響。
又延伸出另一個問題來了,這世界不就到處充滿所有已發生事件的訊號了嗎?
像是我們眼見的太陽、恆星的光可能都已經是幾年前發射出的訊號了
幾光年後到達地球被我們讀取到,不是嗎?
所以,突破知見、身見,是否就可以從無盡宇宙中去找到這些訊號了?
就像是突破科技的限制,發現物質更深層的成因:分子、原子、電子、量子...等。
定業不可改,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就發生了。
但過去的事件所帶來的快樂與痛苦,也只在你的記憶中存在,在八識中留下印記。
未來的事情還沒發生,都還是未定業。
就像如果你曾經開車撞傷人,如果你跟債主談好了、和解了
當然可以用其他方式還,而不是真的讓他撞回來啊
給他執著的、想要的東西,像是給他幾千萬、豪華別墅、衣物啥的
對方開心得不得了,這還會來找你麻煩嗎?
即便用智慧選擇更好的方式還債,也不會改變曾經發生的事、欠債還債的這段因果事件。
因果不假
就看如何用智慧去作為,成為自己的「真主」,而不是被習氣所牽。
像是司馬懿領著大軍,兵臨城下,如果諸葛亮是選擇恐懼而不是用智慧面對
怎麼會有空城計的故事呢?
(雖然三國演義不是史實,但是鄭國大夫叔詹曾用過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