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rTaxes (謝謝提醒)》之銘言:
: ※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銘言:
: : 最近八卦版討論熱烈的台灣很多年輕人被騙到東南亞緬甸、寮國、柬埔寨後被逼做詐
騙
: : 不從即毒打,嚴重的話割器官、強X。
: : 我說阿,如果南傳佛教沒辦法改變這些,我倒希望宣揚慈悲心的漢傳佛教傳過去了。
: : 所以解脫道被詬病只求自己的解脫,從文化層面來講就難做到像漢傳佛教一樣,
: : 讓大家都有慈悲心的感受。
: : 這部分我自己修解脫道也無奈了,看來宣揚慈悲心還是很好的事情。
: : 還有斯里蘭卡也很悲哀,國家破產。我的天啊,怎麼南傳佛教國家這麼多都慘...
: : 我現在突然覺得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三大山頭都是寶了。
: ^^^^^^^^^^^^^^^^^^^^^^^^^^^^^^^^^^^^^^^^^^^^^^^^^^^^^^^^^^
: 獨家》國人困柬埔寨煉獄 「佛教四大山頭」慈濟出手成功救人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816000364-260402?chdtv
: 這個新聞有點呼應之前U大所提到的台灣佛教山頭。
: 據報導:
: "事實上,慈濟與柬埔寨因緣深厚,且又有豐富的國際急難救助經驗,近日透過當地宗
教?
: 體的協助下,成功救回2名受害台人,至於柬國宗教團體是如何與詐騙集團談判放人,
我
: 方仍不得而知,但拋開這些不說,警方仍相當佩服佛教團體能將受害者從殘暴的詐騙窟
救
: 出。"
: 目前聽到很多的評論,說對於台灣的犯罪會選擇到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 主要還是因為當地的政府管理鬆散,疏於管事的消極態度,再加上近年來的經濟成長,
: 但法制又不健全,自然成為很多他國犯罪寄居的之地。
在instagram看到一個帳號edgeproblem發表貼文
前言:
"福利依賴的概念,源自有人認為「人們領取社會福利會造成不願工作的問題」,
然而,真的如此簡單嗎?
或許我們要更深入的探討造成福利依賴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這根本的問題,像是
什麼原因造成工作遲到? 什麼原因造成不願工作? 等等。
這篇文章將藉由一個案例,試圖分析事件的全貌,或許不完整,但卻可以讓我們反思
「福利依賴」這件事情的緣由。"
〈福利依賴如何產生?以新北冰屍案為例〉
"8月16日新北市一名國中少女到校上課時,向老師提及「阿嬤被冰在冰箱」,還指控其父
班先生從國小到現在,陸續對她家暴和性騷擾。
警方獲報後,前往少女八里住處查看,果然發現少女的奶奶呈V字型被塞在冰箱下層。
其子班先生向警方表示,母親5年前,因病在家驟逝,因為經商失敗沒有錢讓母親入殮,
所以才清空冰箱下層,將母親冰在冰箱內。
警方調查發現,班先生5年來利用母親名義,詐領中低收入戶補助及老人年金至少63萬元
,因此依偽造文書罪嫌送辦。
新北市社會局也開記者會辯駁:案主有低收身分,喪葬費用會由政府補助,應是婦人兒子
班先生刻意隱瞞,藉此繼續領取相關社會福利。
雖然「將悲劇事件歸咎在個人」相當容易,但或許可以有更多層面的討論。
社會福利系所的我,知道新北市對低收入提供喪葬補助為三萬元,而若是開案中之案主,
更可以由社工進行民間社福團體的申請。
不過社會弱勢的群體,在沒有社工協助的情況。不一定會知道有這些福利,即便知道也
可能不會申請。
或許檢討個案所發生的悲劇時,可以先思考個案是否有足夠的文化資本,來進行思考
判斷。
能否獲得「足夠與正確的訊息」,其實也是一種社會階級的展現。像是許多受騙至柬埔寨
打工的人,也因為資源匱乏、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緣故,導致認知層面受到影響。
我們的社會想幫助願意努力向上的人,不想幫助那些不願付出的人,這很理所當然。
但這可能也遺忘了那些不願付出的人,背後的成因以及更結構性的因素。
除了教育、文化諸如此類的價值形成,會影響認知之外,還有你眼前的生活到底能否改善
,也是重要原因。
班先生軍中退伍後,打零工維生,每個月領取16,000元退伍津貼,以及每個月約一萬塊的
中低補助,而必要開銷包含一個月一萬元的房租,還有小孩與個人生活與伙食費用。
從現實面來看,即便領取津貼,生活也不到寬裕,這也是服務依賴產生原因。
許多服務依賴案例,源自因無特定技能,在就業市場高工時的工作,薪水等於,卻不如
社會福利補助。
對個人來說,最有利的選擇,當然是不工作來領取社會福利津貼,或選擇賺取不被政府
計算在收入內的工作。
比起貪惡,對個人而言,這更像是做最有利的選擇。這樣的脈絡,或許也能理解政策制定
所形成的矛盾,以及孩子父親所做的行為。
我不是要替班先生辯護,冰屍、家暴與性騷擾小孩,這絕對不是正確的事,這對小孩將
造成極大的陰影與傷害。
不過我們做為媒體閱聽者,除了指責「可惡」、感受到難過之外,或許可以保有更多嘗試
理解的心態,理解原因、理解原因背後所形成的價值及想法。
畢竟任何事件,都沒有絕對單一的面向,如同你、我,我們都是複雜、多樣的特質所組成
,思想內容也都不同。
這我想到黃克先老師曾經說過:大家覺得懶惰、好吃懶做的街友,跟那些很努力的街友,
很可能是同一個人。這就是不同場域中,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身分。
或許,面對這些無力及憤怒的故事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回到對方的身分思考、回到
對方的文化背景思考。
這才有助於在我們憤怒之餘,好好思考如何讓悲劇不要再次發生。"
文章連結:
https://www.instagram.com/p/ChZ2ba5sQV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