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jksen: 商羯罗是假面的佛教徒吗 https://reurl.cc/7MNnNy 11/09 20:57
其實有幾份資料可以合起來一起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 :
這篇是孫晶先生研究 喬荼波陀與佛教關係。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833.html
商羯羅是喬荼波陀的再傳弟子,印度教當中吠檀多派算是影響最大的,
吠檀多派以不二論的哲學來解釋奧義書,主要的開山祖師就是賢者 喬荼波陀。
文中有幾個資訊可以參考
(1) 印度哲學家評論
印度著名哲學史家達斯笈多(S.Dasgupta)認為:
「喬荼波陀興起於所有佛教大師之後,如馬鳴、龍樹、無著及世親,且筆者認為在其所著
之頌中有足夠之證據使人認為他可能是佛教徒,並認為奧義書教義符合佛陀之教理。」
[1] 印度著名梵文學者帕塔闍夜(V. Bhattacharya)是《聖教論》一書的梵文校訂者,
他甚至認為喬荼波陀就是一個佛教徒。
(2) 喬荼波陀 對於 佛陀 的禮讚
文中 :
無著特別是世親的《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等確立了「唯識無境」的理論,
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豐富了唯識學,使唯識學發展到了經典階段。
於是,此時的喬氏接受了佛教大量的影響,在其著作《聖教論》中(特別是第四章)用了
大量的佛教思想和術語來論證他的「不生說」與不二一元論,並且表現出他對佛陀的尊崇
,例如,他在第四章的開頭和結尾分別用了兩個偈頌來向佛陀表示敬意:
jJAnenAkAZakalpanena dharmAn yo gaganopamAn /
jJeyAbhinnena saMbuddhas taM vande dvipadAM varam // IV,1. GK
能知智慧如虛空,所知境界無差別,
正覺諸法如空者,禮彼二足中最尊。[2]
durdarZam atigambhIram ajaM sAmyaM viZAradam /
buddhvA padam anAnAtvaM namaskurmo yathAbalam // IV,100. GK
難遇甚深與無生,正等無畏及非異,
如是道理悟知己,我等如力致敬禮。[3]
這篇是孫晶先生的老師 巫白慧老師的研究 :
(二位主要都是研究印度哲學的專家)
http://www.zhexueshi.com/paper/2202
裡面也提到 喬荼波陀 吸收了佛家對幻論的較為合理的解釋。
文中 :
喬荼波陀在這裡提出「心動說」來說明有二境界(能見度、所見) 產生的原因在於「心動」
心動,即意識的思量(分別) 。思量若不起,能見所見的差別不可得。
他特地引用佛家唯識宗的「唯識無境」的理論來論證他這一心動說的觀點:
「猶如火炬被搖動,彷彿似直又似曲;如是唯識起變動,似有能執與所執」
(同上書,章,第47頌) 。
這頌意顯然來自世親的《唯識三十頌》 (第17頌) :
「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彼此皆無,故一切唯識」。
這裡的「分別、所分別」即《聖教論》的“能執與所執”。
這邊可以有個簡單的小結 :
所以可知印度吠檀多派的不二論,實質上以大乘佛法的唯識以及中觀重新詮釋梵。
而商羯羅是繼承了這樣的哲學解釋的集大成者。
從這個歷史脈絡可以知道,並非大乘佛法吸收了吠檀多派不二論,
實際上卻是不二論正是大乘佛法的教義延伸至印度教。
曾看過一些資料,學者認為唯識真如很像印度教的梵我合一之說而批判,
而這也是某些學者誤判認為大乘非佛說的一個主要論述之一。
然後另外一份資料跟南傳有關 :
玄奘法師 譯《成唯識論》卷3:
「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謂大眾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
是眼識等依止故。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
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
世親菩薩《大乘成業論》提到 :
「有如上說持種識體,即依此識。赤銅鍱部經中建立有分識名,
大眾部經名根本識。化地部說窮生死蘊。」
現代南傳上座部,其實就是赤銅鍱部(分別說部)。
而在南傳的《阿毗達摩》當中,確實有 有分識的果報心作用。
解釋為 :
在一生中的第一個心識叫結生識,最後一個心識叫做死亡識,
在結生識和死亡識之間,會生起很多心路過程。
比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撞擊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時,
就會生起六門心路過程。
當六門心路過程結束,另外一個心路過程還沒有生起之前,
中間有一個空檔,維持心流不中斷,就是有分心。
( 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都是同一個果報心。)
從上面這些資料可以粗略的知道一件事,
1.大乘唯識學的祖師認定本傳承自佛菩薩,如《解深密經》。
2.印度主要教派吠檀多派的不二論,很確定就是吸收唯識中觀學說重新詮釋。
3.南傳雖然沒有在有分心識的細部去論述,卻同樣以這樣的心識來解釋輪迴中心流變化。
唯識與中觀是大乘菩薩道核心論述,
而唯識論不屬於印度任何外道,南傳又不可能收錄外道核心論述,
三方交集,除了佛陀,末學想不出來還有誰有這等本事。
彌勒菩薩曾以七中因證大乘為佛說,其中一種是 :
非餘境故 :
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
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為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
=
心得 :
末學也讀了一些吠檀多派的資料,不得不說印度其他教派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索
也是非常高竿,也難怪佛陀會出生在印度,印度哲學確實到了接近超越輪迴的階段。
但與佛陀的經論智慧相照之下,佛陀智慧真的如海一樣深廣無盡。
不得不讓人頂禮讚歎佛德。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