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再讀楞伽經筆記(二十一)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4-26 08:47:47
再讀楞伽經筆記(二十一)
原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說建立誹謗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此
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誹謗斷見。令於正法不生毀謗。
佛受其請即說頌言
身資財所住  皆唯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  起建立誹謗
所起但是心  離心不可得
翻譯
那個時候,大慧大菩薩又對佛陀說:「佛陀,希望您解說什麼是建立和毀謗的相,讓我和
諸大菩薩遠離這樣的錯誤見解,能很快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得到正覺之後,推翻建立一切
事物恆常不變的見解以及(推翻)毀謗佛法而認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的見解,讓我們對正確
的佛法不會產生毀謗。」佛陀接受他的請求,就用偈頌說:「
身體、資助生存的事物和我們所安住的環境,都只是心中的影像而已,平凡愚笨的人不能
明白,所以產生建立和毀謗,一切生起的事物只是心的顯現,離開了心無法獲得任何事物
。」
原文
爾時。世尊欲重說此義。告大慧言。有四種無有有建立。何者為四。所謂無有相建立相。
無有見建立見。無有因建立因。無有性建立性。是為四。大慧。誹謗者。謂於諸惡見所建
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觀察。遂生誹謗。此是建立誹謗相。大慧。云何無有相建立相。謂
於蘊界處自相共相本無所有。而生計著。此如是此不異。而此分別從無始種種惡習所生。
是名無有相建立相。
翻譯
那個時候,佛陀想重新說明這個義理,告訴大慧說:「有四種「本無存在,卻被認為存在
」的建立,哪四種?就是相無存在而建立相、見解無存在而建立見解、因緣無存在而建立
因緣、自性無存在而建立自性,就是這四種。大慧,「毀謗」就是對於這些「錯誤見解所
建立的論點」,無法求得證明、不善於觀察,於是就(反對它們而)生出了毀謗,這就是建
立和毀謗的相。大慧,什麼是「相無存在而建立相」?就是對於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各
自的相、共同的相本來無存在,而生出計量和執著──這個事物是這樣、那個事物(和這
個)沒有不同──這些分別是從久遠久遠以來各種錯誤的習慣所產生,這就稱為「相無存
在而建立相」。
原文
云何無有見建立見。謂於蘊界處。建立我、人、眾生等見。是名無有見建立見。云何無有
因建立因。謂初識前無因不生。其初識本無。後眼、色、明、念等為因。如幻生。生已有
。有還滅。是名無有因建立因。云何無有性建立性。謂於虛空、涅槃、非數(擇)滅、無作
性。執著建立。大慧。此離性非性。一切諸法離於有無。猶如毛輪、兔馬等角。是名無有
性建立性。......
翻譯
什麼是「見解無存在而建立見解」?就是在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中建立「我、人、眾生
」等見解,這就稱為「見解無存在而建立見解」。什麼是「因緣無存在而建立因緣」?就
是認為:在最初的意識生起之前,沒有因緣存在,沒有事物生起,最初的意識本來不存在
,後來以眼睛、物體、光線和念頭做為因緣,(所以)如虛幻般地生起,生起之後就存在,
存在之後又歸於消滅,這就稱為「因緣無存在而建立因緣」。什麼是「自性無存在而建立
自性」?就是對於虛空、涅槃、非藉智慧而得的寂滅等無造作之自性,產生執著而建立(
其存在)。大慧,這些遠離了自性的自性,不是自性。一切事物都遠離了存在與不存在,
就像是眼翳病所見的毛輪和兔子、馬的角,這就稱為「自性不存在而建立自性」。
思考
.說一切事物「有(存在)」是建立常見,說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則生毀謗;只好忍著
,什麼也不說,如:迦葉拈花微笑或是像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的入不二法門:默然無言
;此即證悟諸法不生不滅的「無生法忍」境界。若是為了弘傳佛法,不得不說,只好說「
中道」:一切事物「超越有無」「非有非無」;藉由「中道」來觀察一切事物,便能逐漸
進入「一切事物唯心所造」的境界,但是要明白:中道也是一種「法」,到最後仍是要捨
棄的,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延伸思考
.既然佛陀知道一切事物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為何又要使用「無我」(我不存在)的說
法,不使用「有我」(我存在)的說法?
.世間法中,有與無是相斥的,說有就是否定無,說無就是否定有,那麼「非有非無」是
什麼?
(待續)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4-26 09:44:00
遊戲模擬城市裡的AI小人存不存在?是有還是無?你以為你有自由意志,和小人不同?https://youtu.be/DFH1uTRd7iI?si=0otEYUmDAJCaN8IO你現在覺得小猫小狗比AI機器人更有自由意志。但再給人類200年,做出來的機器人,肯定比貓狗更有自由意志。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4-26 13:12:00
隨喜,但我是覺得「諸法不生不滅」這段看起來怪怪的啦。「法」比較偏向「相」的意思,既然萬法因緣生,還從因緣滅,那針對「法」通常是不會說不生滅,而是說如來藏那個「體性」不生滅。而「相」的東西則是因心的分別而建立、取相,所以才說「本」不生。所以說心造萬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等等等。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4-04-26 13:28:00
心經: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4-26 13:33:00
至於那個非有非無,我覺得以華嚴祖師教武則天金獅子的例子就很好理解,當初武則天也是不解其意。簡而言之,金性諭如來藏,獅子諭相,金可以做金獅子、金驢子、金人、金馬...等金器。這些金器的相非恆常的,所以如幻,說諸法無自性。而金比喻如來藏、本性,是不生不滅、常。你要說金獅子這玩意,他的相沒辦法代表他的完整意思,他的金性也沒辦法,所以說離即離非。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04-26 13:36:00
眾生執著「有」太久了,先從「有」來破。所以阿含階段先從「有」的角度講無我 (一切皆因緣所生,不斷變化,無有永恆的我)。到達一個階段後,再從「無」的角度來看無我 (凡所有相皆虛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到最後再用不二的角度來看無我 (這個我是幻相,隨緣但不執著我)。所以最終結論是「非有非無」,執著有,錯!因為無我;執著無,也錯,因為確實有這個幻相,沒有斷滅相。非有非無,是從不同角度來看的結論,換句話說也可以說「亦有亦無」。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4-26 13:58:00
名詞的東西也跟這個金獅子同理,那個名詞沒辦法完全代表其意,而是在合適的時空背景下,應聽者的機而暫時設施用的名相,所以也說離即離非。啊如果你其實是要說的是「『本』不生滅」的話,那是又另一回事了。像是《楞伽經》說:「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4-26 14:36:00
@gogolee0210 空相就是不生不滅啊@devil0915 就是這樣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4-26 14:57:00
痾...可是你原文是說諸法不生滅欸。我是覺得加個「本」比較合適啦,畢竟在探討離即離非的東西。而且就像諸法空相是因為楞伽說的「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卻只說異相不生滅,沒說因有性故,就少了一層意思。「『諸法』因緣生滅」跟「『諸法空相』因緣生滅」是兩個不同意思。同理,「『諸法』不生滅」跟「『諸法空相』不生滅」是兩個不同意思。先不說意思同不同,甚至還有矛盾在裡面咧
作者: sutranet (佛經館)   2024-04-26 16:22:00
好吧!那這麼說,因為諸法有生滅眾生都知道,為破除此見,所以單說諸法不生不滅。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4-04-26 17:04:00
好啦,知道你意思,哈哈~順便觸類旁通分享一下,《維摩詰所說經》:「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尤其當中的「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說的很明白,因以生滅心取相、分別,所以見因緣生滅。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24-04-29 04:3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