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6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零三頁,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大乘無量壽經》究竟什麼人當機
?它說,「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這句話說得好,這就是指六道裡頭的一切
眾生,我們統統都有分。「大師之說」,善導大師講的,「上契聖心」,這個聖是佛,阿
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下洽群機」,下面來說,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實大有
功於淨土」,實是確實,確實大有功於淨土法門,「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善導,唐朝
時候人,那個時代是中國佛法黃金時代,最興旺的一個時代,日本、韓國、越南,周邊許
多國家的出家人都到中國來留學,追隨善導的人尤其多,我們今天到日本、韓國還能看到
,其次的是天台智者大師。這些人都尊崇善導的教誨,善導說得好。
「如」,下面舉例子,日本的法師,《無量壽經》的註解,叫《合贊》,這裡面就說
,「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十方是指一切諸佛剎土,三輩是上中下三輩,「
皆是具縛凡夫」,這個三輩是上輩、中輩、下輩,全是指的六道凡夫,「是其機也」。後
面又說,「如元曉云」,元曉是韓國人,也是善導的學生,他說「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
夫,後兼為三乘聖人」。三乘聖人是指的聲聞、緣覺、菩薩,也就是主要的對象是凡夫,
是六道眾生。說明這部經、這個法門,彌陀、釋迦為什麼人介紹的,阿彌陀佛為什麼人建
立西方極樂世界的?是為六道眾生,以這個為主,三乘聖人想學這個法門也歡迎,也不拒
絕,主要是六道眾生。我們在末法時期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是當機,這個法門我們一生當
中決定成就。
「故知淨土宗意」,淨土宗的意思,「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這個本、兼要認識
,就是度六道眾生而示現的。「此說之要妙」,這個說法,要是重要,妙是微妙,「在於
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沒有這個法門,六道苦難眾生度不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除這個法門之外,經典留下來不少,古大德把它編成一部叢書《大藏經》,我們展開《大
藏經》,無論哪部經,無論哪個法門,我們都感覺非常困難。為什麼?要斷煩惱。我們也
很想斷煩惱,斷不掉。為什麼斷不掉?在六道的時間太長了,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輪迴,
出不來。要出六道就要斷煩惱,要慢慢向上提升。你看我們今天在人道,必得要修上品十
善,還要修禪定,才能生欲界天。欲界天下面兩層,四王、忉利全靠上品十善,夜摩以上
要修禪定,有一點定功,不到家,定功要修成就到色界去了,不在欲界了。欲界上面有四
層天,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面去,定力的功夫愈強,但是都沒有得
到初禪,如果修到初禪,他就不在欲界,到初禪天去了。再向上,二禪、三禪、四禪,再
四空天。每一層定功都要能夠伏住煩惱,他沒斷,伏煩惱而已,伏到最後真正斷了,才能
出六道輪迴。如果要不能斷,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四空天最高的一層,依舊要
往下墮落。這樁事情,我們深深相信我們每個人不知道幹多少次,爬到最後掉下來,慢慢
又爬上去又掉下來,我們在六道裡頭無量劫了。
必須要跟著佛學,才有把握超越六道輪迴,佛告訴我們,超越六道輪迴要斷見思煩惱
,要斷,不是伏,剛才給諸位講的,色界天、無色界天是伏煩惱,沒斷。斷比伏更難,斷
要有定、要有慧,伏只有定,沒有慧,這就是世間禪定跟出世間禪定不一樣的地方。就縱
然證得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就是阿羅漢,在佛法裡有一點小成就,生到哪
裡?生到十法界裡頭聲聞法界。在這個裡頭還得要修,往上修,聲聞見思煩惱斷了,見思
煩惱的習氣沒斷,他在聲聞法界斷習氣。見思習氣斷了,向上提升,辟支佛,他升等了,
從阿羅漢升一等到辟支佛,辟支佛是見思煩惱斷了,習氣也斷了。這個時候修什麼?塵沙
煩惱,塵沙煩惱斷掉他就升等了,他是菩薩了,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沒見性。在菩薩這個
階段當中,要斷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盡了,他在十法界成佛了,十法界裡面
的佛。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說六即佛,這個佛叫相似即佛,就是十法界的佛,叫相似
,不是真的。
什麼樣是真的?用真心就是真佛,用妄心不算真佛,但是他很像佛,也就是佛在經教
裡講的他全做到,但是怎麼樣?沒開悟,沒有見性,所以叫相似即佛。他要修什麼?你看
相似即佛不錯,見思煩惱包括習氣,塵沙煩惱包括習氣,統統斷盡了,他現在要斷的,無
明,要破無明,無明破了,無明破了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位次上起心動念,就是
十法界的佛,他還有起心動念,必須把起心動念斷掉,他就脫離十法界了。他到哪裡去了
?他到一真法界去了,見性了,就是中國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一真法界,也
就是實報莊嚴土。我們從《華嚴經》說,是圓教初住菩薩,無明斷了。前面我們說過,你
看見思煩惱有習氣,塵沙煩惱有習氣,無明煩惱有沒有習氣?有。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實
報土怎麼回事,一真法界怎麼回事?無明煩惱習氣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習氣有方法斷,
塵沙煩惱習氣也有方法斷,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有辦法斷。為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法子
斷,無始無明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這習氣怎麼斷?你要想斷不就起心動念了,那
就無明現前了。唯獨無明習氣是任運而斷,任運什麼意思?隨它自然斷,沒有方法。古人
在這裡給我們做個比喻,譬如酒瓶,盛酒的酒瓶,我們把酒倒乾淨了,裡面擦乾淨、洗乾
淨了,確實一滴酒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沒辦法斷。把酒瓶蓋打開,放在那
裡不要去理它,半年、一年再去聞聞,沒有了,就斷掉了。
所以一真法界裡頭,斷無明習氣就用這個方法。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所以經
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那是給誰說的?法身菩薩說的,就是實報土裡頭四十一位法身
大士,因為時間長,三個阿僧祇劫。他們帶的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剛剛生到實報土的人,
習氣很濃;在實報土裡頭住了一個阿僧祇劫、二個阿僧祇劫,習氣愈來愈輕;一直到等覺
,等覺還有一分,四十一分他還有一分,這一分斷掉實報土就不見了。由此可知,《金剛
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一真法界有相,有相還是虛
妄。所以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乾淨,實報土不見了。什麼出現?常寂光出現了,
他契入常寂光,這叫無上正等正覺,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稱為妙覺如來。
實報土跟十法界因是相同,實報是真實的實,十法界是數目字八九十的十,有什麼差
別?實報土是心現的,是法性土,是法性身;十法界不是的,十法界是阿賴耶變的,阿賴
耶把實報莊嚴土變成十法界。所謂心現識變,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諸位要知道,從心想生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心想,他不起心不動念了,所以
他沒有心想,心想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我們這個六道輪迴
在十法界裡面,我們這個環境是心現識變,是這麼回事情,這是真相。如果是實報莊嚴土
,只有心現沒有識變,識變的它是生滅法,它有生有滅,心現的沒有生滅。
所以極樂世界你看實報土,菩薩要等著把無始無明習氣斷盡,要在那裡住三個阿僧祇
劫。三個阿僧祇劫,我們一般講無量壽,壽命太長了,天文數字,我們算不清。這麼長的
壽命怎麼樣?人不老,沒有生老病死。沒有像我們地球上講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沒有,它那邊的永恆不變,四季常春,沒有障難,所以叫極樂世界,人民壽命長,永遠年
輕,他不衰老。那個地方的人,他們是法性身,不需要飲食,不需要我們今天講的養分,
他不需要飲食,精神體力充沛,他不需要睡眠,在那個世界裡頭就是等著習氣自自然然沒
有了。他有沒有事情?有事。有什麼事?他們都有能力像阿彌陀佛一樣,分身無量無邊,
無數的分身。他分這麼多身幹什麼?到十方諸佛世界去拜佛、去訪問,這是他們幹的事情
。拜佛、供佛修福,同時聽佛講經說法增長智慧,他幹這個,這上求。還有下化,一切諸
佛剎土跟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都知道了,過去無量劫中,十方剎土六道十法界裡面眾生
,有不少是過去同參道友,現在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本事,分身去拜佛,同時用這個分
身去幫助這些眾生,提升他們的境界。所以他們做上求下化,修這些,上求下化都不著相
,跟《金剛經》上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應。他們化身到十方世界,有沒有
起心動念?沒有。他們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一切眾生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而且應以什麼
身得度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自己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那就墮落了,退轉了;沒
有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實報莊嚴土的狀
況。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能夠到實報土,這是很多人關心的。經上告訴我們,四
十八願告訴我們,你只要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跟實報土的菩薩好
像是平等的。這怎麼回事情?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加持你,讓每個人都跟實報土的菩薩
智慧、神通、道力平等。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事情,只有極樂世界有。這個
機會非常稀有難得,你要不相信,細心觀察我們現在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不大,在太空當
中是個小星球,這裡面的居民,現在地球人口有七十億人,這七十億人裡頭有多少信佛的
?外國人有統計,統計信仰宗教的,信仰宗教人最多的是天主教跟基督教,這兩個宗教加
起來超過二十億,伊斯蘭教的信徒有十五億,佛教徒大概六、七億的樣子,所以佛教從人
口來算,排在第四位。就算七億,世界上人口十分之一,七十億裡面的七億,這七億人裡
頭,佛教宗教派別很多,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信仰淨土宗的有多少?一層一
層淘汰,到最後沒幾個人。一般估計起來,現在信仰佛教裡頭,密宗跟淨土比較多一點。
我們算淨土宗念佛的人,念佛人很多,對於淨宗的道理,淨宗的方法,淨宗真正信仰而沒
有懷疑的,又有多少?要用這個條件來講,可能七萬人都不到,中國人口十三億,就不成
比例了。再要講到往生,往生才算數,不能往生不算數,這七萬人裡頭有幾個人能往生?
然後才知道,佛在經上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真正不容易,真正遇到,這
中特獎了。為什麼?真的把教理搞明白了,深入經藏,入淨土宗的經藏,五經一論,搞清
楚、搞明白,不再懷疑了,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人就不多了。
這個世間,過去李老師常常提醒我們,我們念佛的人,一萬個念佛人,大概真正能往
生只有三、五個,六十年前說的話。六十年後今天人家要問我,大概一萬人當中有一、二
個。六十年前有三、五個,現在只有一、二個。為什麼?愈往後愈困難,環境的干擾太嚴
重,你敵不過,你放不下。六十年前的干擾比現在輕很多,那時候中國普遍的還沒有電視
,甚至於電話都沒有,手機都沒有發明,傳遞信息很不方便,六十年前還打電報,現在沒
有人在用了。所以我們曉得,科學技術愈發達,往生愈困難,它的干擾力量太大了。
所以海賢老和尚為我們所示現的妙,妙極了。只有用他那個方法,他那個方法真的萬
緣放下。你看他每天工作是農耕,早晨很早就起來做早課,早課完了之後就下田。他是個
非常勤快的人,有慈悲心、有恭敬心,開荒地種糧食。給誰?布施給那些窮苦的人,家裡
頭沒吃沒穿的,他來供應。了不起!我們看到報告裡頭說,接受他供養的成千上萬,不是
少數人。他種了一百多畝地,當然還會有人幫忙,他帶頭,他做榜樣給人看。心裡面就一
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也沒有。他工作沒有疲倦,沒有感到累。為什麼?他沒有想到他
工作,沒有想到累,只想佛號,一切法從心想生,他不想累他就不累,他不想辛苦他就不
辛苦,念念是阿彌陀佛就法喜充滿,這是我們要向他老人家學習的。確確實實在這個時代
,這樣的環境裡面,修淨土像他那個樣子就決定有成就。
我在早年就說過,這個世界要想和諧,要想回到像古時候那種盛世,人人都能過到幸
福美滿的生活,需要教學。什麼樣的教學?聖賢的教育。中國的教育是聖賢教育,古印度
那個時候教育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跟中國聖賢教育非常接近。學佛目的是什麼?成
佛、成菩薩,最低限度也要成阿羅漢,才叫學佛。聖賢教育希望成聖人、成賢人、成君子
,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升官發財。縱然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財富,都是救濟一些貧困
的人,不是自己享受。在歷史上,印光大師最讚歎的范仲淹,讀聖賢書,真正成聖成賢。
帶兵做過元帥,做過宰相,五個兒子都教得非常好,兩個兒子做到宰相,有一個兒子做到
御史大夫,地位跟宰相差不多。俸祿高,自己過很平常的生活,跟自己年輕做秀才的時候
那樣清苦的生活。為什麼?一點一滴都節省下來救濟窮苦的人。他一個人的俸祿養了三百
多人,這歷史上有記載。范家一直到今天都不衰、都不敗,為什麼?范仲淹做了最好的榜
樣,後代子子孫孫都要讀他的書、都要學他,所以一直到現在,這一家還很興旺。他們家
的後人來找過我,把他們的家譜送給我看,我還保留了他家的一份家譜。這是標準讀聖賢
書、行聖賢之道,這是中國人,標準的中國人。
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不但做人,我們要會做人,不違背倫理道德,不違背因果,斷惡
修善,積功累德,佛幫助我們更向上提升一層,不求人天福報。求什麼?專求極樂世界,
到極樂世界去作菩薩、作佛去了。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的加持,就做了
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法身大士,進門就把你提升了,不是普通菩薩,把你提升到法
身菩薩。在極樂世界一生,沒有第二生,一生圓滿成佛,保證你證得妙覺,回歸常寂光,
這真正是究竟圓滿。我們遇到了,這真正是寶,千萬不能錯過。
真正想這一生圓滿成就,我給同學介紹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把海賢老法師的碟片
一天看三遍,看一年,一年看一千遍,你就開悟了,你什麼都明白了,那個時候我相信你
會說,跟海賢老和尚一樣,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他什麼也不講,什麼都知道就是
大徹大悟,為什麼不講?講了你不懂,你問,問也講不清楚。你要怎麼樣才能知道?跟我
一樣念佛,你就知道了。為什麼?佛號念得純熟,念的時間長久,得定了,雜念沒有,妄
想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就開悟了,開悟什麼都知道了。前有例子,釋迦牟尼佛是這麼來
的。釋迦佛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跟誰學的,誰教他的?沒有。他怎麼曉得的?他因戒得
定,因定開慧,開悟之後什麼都知道。在中國惠能大師,唐朝,禪宗的,不認識字,沒念
過書,他開悟了也是什麼都知道。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沒有聽講過經,一次也沒聽過,
講經的講堂一次都沒去過,悟了之後什麼都知道,你把經文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沒有
絲毫障礙。這能力從哪裡來的?佛說這是我們的本能,人人都有,本能。可惜現在失掉了
,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因為你迷,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它不起作用。如果你明白
、覺悟了,它馬上就起作用,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例子多,
看《高僧傳》、看《居士傳》,你就看出來了。
==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