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攝持六度決定(1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08 11:14: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菩薩行〉 pg261L9~pg262L3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學處;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科判:{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子一、正義數量決定}
───────────────────────────────────────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設暫出離,
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能治此者,謂
忍及進,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
、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
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
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謂心散亂不住
善緣,及壞惡慧,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若於內明法
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
增上數量決定。
───────────────────────────────────────
.(就斷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數量決定)最初不讓我們出離生死的主因有兩個,即貪著資
財與貪著家室,其能對治即是佈施和持戒,以佈施能遠離對資財的貪執,以持戒能遠離對
家室的貪執。雖然暫時出離了,但修道不能究竟而中途退墮的因素也有兩個,即由於遭遇
有情的邪行和眾苦而生厭離,以及由於長期修持善法而生厭離,其能對治即是安忍和精進
,依靠忍耐眾多勤苦和他人的損害,經歷無量時間猶如一日,善能了知並修習勇悍之法,
如果多修多煉而發起安忍、精進,便能對治退墮之因,此極為扼要。不僅長劫修持菩薩諸
行,即便現在修一些善行時,由於對少許艱辛忍耐力薄弱,對所修之道沒有大的勇悍心,
以致最初趣入的人雖然很多,但中途能不退轉的實為罕見,這些都是由於沒有修習忍辱和
精進的教授所導致的。另外,在修道中間雖然沒有退轉,但有二種失壞修道的因素,即內
心散亂不安住於善所緣,以及顛倒取捨的惡慧,此二者的能對治,即是靜慮和般若,佛陀
說以散亂心修習念誦等沒有大的義利之故(以散亂心行善勢力薄弱,雜諸妄念利益極小)
,如果對內明三藏法義不具備簡擇的智慧,即使對粗大、明顯的取捨處,也會錯誤顛倒而
行持之故(沒有智慧而顛倒行善,不但無益而且有損)(因此,只是修忍辱、精進使自心
不退轉還不足夠,還必須修習靜慮、般若,才能保證善行不失壞)。以上是依斷除所對治
品的能治法,說明六度數量決定。
■ 解說──
以上是《莊嚴經論》說的數量決定理,下面是無著菩薩對數量決定的密意,由師子賢
把它舉出說明。師子賢舉出的數量決定有三點。
請看第262 頁第三行,「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是第一種;「依能成
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量決定」是第二種。「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量決定」是第三種。
前面引述的《莊嚴經論》提到六種數量決定,宗喀巴大師說應知此又有三種數量決定
。此三種數量決定是:「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
要數量決定﹑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量決定」。
宗喀巴大師說此三種數量決定對於六度生起決定解有重要的關鍵性,
請看這一段的最後一行,「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對於六度引發
定解,最為切要。」
這三點有其意義的,第一點是斷除違逆品,第二點是成辦隨順品功德,第三點是饒益
﹑成熟有情,我們應知這三種數量決定的不同角度解釋,有助於對六度生起決定解。例如
,第一點能助斷除本身心相續中的煩惱等違逆品,第二點能助成辦止觀及佛功德,這兩點
是成辦自利;第三點是饒益有情,就是利他。所以,由這三種數量決定思惟六度的特點,
可於「六度確實是菩薩修行總綱」得到決定解。前面講的六種數量決定,因為範圍太廣泛
,不容易抓到要點,從後來講的這三種數量決定則比較容易抓到要點,肯定六度確實是菩
薩修行要訣的總綱。
首先講剛才說的三種數量決定中的第一點,從第261 頁倒數第五行的「又初…」到第
262 頁第三行下面的「…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這是第一種數量決定。
請看第261頁倒數第五行,「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
治此者謂施及戒。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
品而生厭離,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能對治「有情邪行眾苦」的是忍辱;能對治「長修善品而生厭離」的是精進。
請看文,「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
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能夠「耐眾苦及他怨害」的是忍辱;能夠「經無量時猶如一日,善知修習勇悍之法」
的是精進。忍辱能使耐眾苦及他怨害;精進能使歷經無量時卻猶如一日地恆時勇悍修行。
「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若能這樣,由眾多角度學習,忍辱
和精進將達究竟,則不再退墮輪迴,這極為重要。
到此講解完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者。
例如最初無法出家的原因有兩種,第一貪著世間的眾多享受,貪著世間的色聲香味等
出家人不可享受的快樂,因而無法出家。第二貪著於家室,例如想結婚,結婚後貪著於伴
侶。由於放不下這兩種原因導致無法出家。出家後若又還俗,這也是有原因的。但在這裡
其實並不是只講到出家人的別解脫戒而已,也談到受菩薩戒後的修行,一位出家後受別解
脫戒也受菩薩戒的補特伽羅,在饒益眾生時,遇到困難時,會有捨棄菩薩戒的危險,因此
饒益眾生時,必須修忍辱;同樣,當廣泛地饒益眾生﹑行菩薩行,當遇到艱辛萬苦時,也
會有心生厭惡的危險,若對這兩點無法忍耐,就會放棄戒體。就是「不能究竟而復退墮,
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所以要怎麼防止出家後又還俗呢?
就是忍辱和精進:要怎麼防止無法出家的兩種因呢?就是布施和持戒。
有很多人開始時,出家﹑受菩薩戒,之後卻無法長期維持,這表示沒有忍辱和精進的
修行。
請看,「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
勇悍。」
「於少艱辛忍力薄弱」這是沒有忍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這是沒有精進。
請看文,「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
授所致。」
以此原因,雖然最初很多人趣入修諸善行,但後來多數都退失了,於中間能不退者並
不多,這都因為沒有修持忍辱和精進的教授所導致。
這表示修菩薩行修忍辱的對境不一樣,怎麼知道呢?「非但修此菩薩諸行」指前面講
到修忍辱的對境是「邪行的有情」,而在此「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是講修忍辱的對境是
「善行時遇到的艱難」。所以前後修忍辱的對境不一樣。
請看第262頁第一行,「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謂心散亂不住善緣,
及壞惡慧。」
即使中間沒有退轉,但所修善行卻無結果,若無有結果,則種子將失壞。所做善行無
任何結果,導致失壞的原因是:第一「心散亂不住善緣」﹑第二「壞惡慧」。
如何對治呢?對治法是:請看文,「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
義故。」
對治法是靜慮和般若。靜慮對治「心散亂不住善緣」。般若對治「壞惡慧」。若以渙
散心作念誦等善行,將得不到結果﹑加持。
請看文,「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於經教義理,若無般若(智慧)簡擇,將對取捨處起錯誤﹑顛倒行,必不得所求之果
。因此必須般若。
請看文,「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
這是第一點數量決定。違逆品(所對治品)是什麼?前面提到的六種:貪著享受﹑家
室,邪行的有情,對長時修善生厭離心,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隨順品也有六種:六
度。違逆品是應斷除的,六度能斷之。為何貪著享受﹑家室是違逆品?世間人無法心向佛
法的根本即是此二者,因此無法超越生死,故此二者是「不令超出生死之因」,是違逆品
。同樣,即使已趣入善行,但之後又退墮,這也是有兩種違逆品:一種是邪行有情,另一
種是對長時間修善生厭離心。邪行有情和對長時間修善生厭離心,會使已趣入善行者又退
墮出,因此是違逆品。另外,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為何是違逆品?在中期雖未退墮,
但所做的善行卻失壞﹑變成無意義,這也是因為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之故。既是違逆
品就應該斷除,這六種違逆品會導致最初不趣入﹑中期退轉,即使中期不退轉也會使所修
善行變成無意義。這些違逆品是應該斷除的,只有六度能斷除,因此由六度能對治違逆品
,能完全斷除違逆品,因此六度數量決定,除了六度不需餘者。
這裡有三種階段,最初趣入方面我們應該是沒問題,但是,中間退轉及中間不退轉卻
失壞兩點我們比較容易犯,而且是常犯。所以,忍辱﹑精進﹑靜慮和般若的修持非常重要。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10 19:20: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