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布施波羅蜜〉 pg280L8~pg280L12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科判:{卯四、此等略義}
───────────────────────────────────────
【卯四、此等略義
第四、此等略義者。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如前所說布施之
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特於慳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捨之
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
經》說,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恆
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
.第四,此等略義。正式受了菩薩戒之後,學習初地以上菩薩佈施的道理,自己要發願
修學。以上細緻地講解了佈施度各方面的道理,對此首先應當知道目前進修時哪些該行持
、哪些該遮止,然後遵照學處勤奮學習,特別是自己在身、財、善根哪方面有慳吝,就要
針對性地予以對治,同時努力增廣自己的施捨心,(佈施的根本是捨心,修佈施時重點在
於意樂上,故應著重引發捨心,並令捨心逐漸增廣。)若能這樣修持,自己應當歡喜慶倖
,即對自己所作的佈施修隨喜心,由此能讓佈施的善根增長;如果不能這樣熏修,則應生
憂惱心。若能這樣修持,則如《妙手請問經》所說,來世稍用功力,就能圓滿佈施波羅蜜
多。如果捨棄了這一切修行,即便今生也會恒時被重罪染汙,即犯菩薩戒而造下大罪業,
並且來世心不趣入佈施,更難以趣入菩薩諸行。
■ 解說──
每一次唸〈皈依發心〉時,都會覺得自己和〈皈依發心〉的目標不配合,因為自己太
差了,而皈依發心的目標太大了,要解脫﹑成佛,連自己的家庭也無法保證平安﹑順利,
生活上也有問題,甚至連這輩子都過得不好,何況是下一生,更不用說解脫﹑一切眾生。
這樣念皈依發心時,只不過嘴巴念念而已,心裡覺得這根本就是不能的。
有沒有辦法解脫或成佛呢?實際上確實是很難的,心裡這樣想會有什麼作用呢?首先
,心本身是無始無終的,心的目標很大,發了大心後,心中會種下一個東西,以無限生命
的角度來說,在未來非常遙遠的時間當中,解脫﹑成佛是可行的。以目前來看,想要解脫
﹑成佛好像是很好笑的,但是,以無限生命的角度來說,這是可行的。因為是可行的緣故
,我這一生雖然無法解脫﹑成佛,但是心裡這樣發願會種下一個因。
另外還有一個心理作用,心有了依靠的對象,就會舒服了,若依靠的對象既圓滿又堅
固,那就更舒服了。解脫﹑成佛是那麼圓滿的一個東西,把它當成心裡依靠的對象,心當
下就舒服了,實際上,心本身當時就有作用了。也可說心要平靜一點,心不要那麼大的痛
苦﹑壓力,心有個依靠的對象,比較有幫助。
所以,解脫﹑成佛的想法將來是可行的,當下對心裡也有一個作用。當皈依發心後,
再看這本書這麼厚,又覺得很沒有希望的感覺,覺得解脫﹑成佛是非常遙遠,再一看它的
方法,這裡那麼大一本書,那裡又那麼大一本書,怎麼辦呢?又感覺另一個壓力,這時可
以想:「雖然這些書那麼多,但是,要了解學習時一定是略跟廣,廣的部分一定可含攝到
略的科判裡面,這是非常重要的。若無法整理,當然越學就會心越散亂,所以,心裡常常
要整理一下,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雖然所要學的是很多東西,但是,內心裡面要整理
一下,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開了很多不同的課,像《辨了義不了義論》﹑《廣論》﹑《中論》,若大家學時
沒有一個歸類,那一定會散亂的,既然學過了《道次第》,應該有能力歸類了,這是非常
重要的。還有裡面有一些屬於深見的,要常常去歸類一下,就不會常常覺得散亂了。不然
,還沒有學佛前的心好像比較清淨,學了後反而散亂了。
但是,也要了解要怎樣去掌握散亂的部分,在宗大師的《奢摩他》當中有講,比如:
「一切法收攝到五蘊裡面」也是奢摩他的所緣境,境收攝到五蘊裡面,我們的心也會收攝
,就不會那麼散亂了,要能夠這樣歸納,這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的,這些法比較深入時,
我們的心也一樣深入的掛在那裡,深入時就綁得很緊,不會馬上就跑掉。所以,對於法理
越深入,我們的心應該會越深入的綁在法理上。
在《密續》裡面有講:會先觀想一切都是空,再來就是看自己的身體變成清淨,變成
佛或本尊等等,然後在身體裡面又想脈輪,在脈輪裡面又想明點,在明點裡面又想本尊的
壇城,在壇城裡面又想本尊。越往裡面深入時,心就有越來越細、越來越不散亂的力量。
一樣的道理,對於法理比較細的部分應該了解,它是由淺而越來越深,道理越來越深
時,有境的心也一樣越來越深入的綁在那裡,就不會那麼容易散亂了,就能夠做到心越來
越不散亂了,確實是有作用的。
《奢摩他》裡面也是這樣,宗大師在《奢摩他》裡面有說:觀察修對禪修有幫助。觀
察修使對法理越來越深入,對於心能安住在境上面的禪修(禪定)一定會有幫助的。對於
這方面要清楚,否則學越多,心反而越散亂。在無始無終的生命當中,一定要去培養心的
定力﹑慧力。
布施廣說部分已講解完畢,今天從第四科判「攝義而說」開始講起。
請看第280頁第二段,「第四此等略義者。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
願修學。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
受完菩薩戒後,現在雖然無法做到身軀的布施,這些高層次的布施,但可發願修心。
至於詳細的布施之理,例如何者可施﹑何者不可施等開遮,「遮」,即不可施的,有五種
,「開」,即可施的,也有五種,先前已講解過了。
請看文,「特於慳吝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捨之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
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
前面講了實際布施,之後講了僅由意樂布施,對無法實際布施的慳吝心要採取相反的
態度,盡量不令慳吝心生起,以對治法來對治,努力行布施。
請看文,「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
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恆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
「若如是者」意即前說登地菩薩修的身軀布施,現在可發願。外在物質的布施,真做
不到時,要學習用意樂布施。受菩薩戒後應修學菩薩行,倘若能行,來世還會持續行菩薩
行,若未種下習氣,將它捨置一旁,今世中將經常染犯重大過失,如此,將於餘世,一方
面不想學菩薩行,一方面也難以趣入菩薩行。總之,受菩薩戒後,應該盡力修持菩薩行。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