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96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三百二十四頁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一切
修行本,這個一切是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換句話說,無量的法門,修行的根本,
不外乎這兩種智慧。也就是說,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兩種智慧。修這兩種智慧的方法很
多,八萬四千種方法,無量法門也是方法。所以,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
高下」,是真的,不是假的。既然平等,沒有高下,那還有什麼差別?能不能成功,關係
在你會不會。宗門大德常常勘驗學生,問:你會嗎?會了,門門都開智慧。這兩種是智慧
,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什麼慧?這個地方所說的如理智、如量智,經典裡面
也有很多地方說的根本智、後得智,開啟這個智慧。根本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根本
智;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教化眾生。
根本智是自受用,後得智是他受用。與一切眾生相處,圓滿教化的作用,完全在後得
智,後得智也叫差別智。根本智、後得智都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
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差別智、是起
作用。我們講開悟了,開悟是根本智;開悟之後,確實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差別
智。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教,你沒有學過,你一看就明瞭,一聽就清楚,那是什麼?那
是根本智。有人來向你請教,你講給他聽,向你請教的人根性不一定,不是一定的,什麼
樣根性都有,你這一部經,什麼樣根性的人都能夠得利益,這是因為你的善巧方便。所以
法沒有定法,說沒有一定的說法。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如是。譬如你們在《論語》裡面看
到,孔子講孝,孔子講仁,弟子們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什麼是仁?孔子答覆的不是一
定的,對甲的答覆跟乙不一樣,對丙的答覆跟乙又不一樣。每個答覆都是正確的,適合問
的人的根性,讓問的人有所體悟,他能夠落實在生活當中,活學活用。這是後得智,這是
無所不知。
根本智,在佛法裡面有很多這個例子。弟子們向老師請教,老師有的時候不答,學生
開悟了,這個裡頭讓人看到高深莫測。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說、聽懂了,有人在靜默當
中豁然悟了,那不答就是答。師父功夫到家,觀察這個人的根性,在將悟未悟,到門口了
,這個時候幫助他一把,他立刻進門。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沒有定法。
但是他的基礎決定是禪定,也就是本經上所說的清淨平等,沒有這個條件不能開悟,老師
即使是佛也沒有辦法幫助你開悟。定,是你自己修的。什麼叫定?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
染,那叫定。佛法裡面常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要有這個條件才
能開悟,沒有這個條件,什麼方法你也不能開悟。所以上上乘法、一乘法,上上乘就是一
乘,一乘是什麼?一乘是佛法,成佛的方法,你不具備這個條件不行,佛不說,說了沒用
。所以佛法有一乘、有大乘、有小乘,向上一著全是一乘法,每一法都如是,平等的。淨
土念佛這一法亦如是,這句佛號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事一心不亂,阿羅漢的境
界;理一心,法身菩薩的境界。
我們看這引用《會疏》裡頭所說的,這個解釋,「何者為二」,是哪兩種?「一謂如
理智」,如如之理,這就是自性、本性,前面講法性、真如,講了很多名詞,都是一樁事
情。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無邊,這個智慧每個人統統有。《華嚴經》說的是
真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毘盧遮那如來
,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他們是圓滿的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為什
麼智慧不能現前?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有妄
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自自然然會起心動念,這什麼緣故?習氣。起心
動念就造業,就錯了。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境界?無明煩惱沒有了,他不起心不動念
,有無明煩惱決定會起心動念。六道裡頭找一個不起心不動念的,找不到;換句話說,雖
有跟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但是全不起作用。我們要知道,什麼人
起作用?極樂世界的人起作用。記住,極樂世界的人,人是什麼?往生同居土的。極樂世
界沒有六道,只有兩道,人道、天道。所以他們的凡聖同居土就兩道,沒有修羅,沒有餓
鬼、地獄、畜生,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也有鳥,這些鳥都會講經、都會說法,是阿彌
陀佛化身變現的,不是真的,所以它沒有畜生。除此之外,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六道大概跟
我們差不多,都是迷失了自性,佛菩薩在這個裡頭教化,幫助大家破迷開悟。
佛教什麼?千經萬論,不只是世尊,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教你看破放下,總的來說
就這四個字。看破,了解事實真相了。怎麼了解的?放下就了解。所以放下重要,不能不
放下。學法門,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包括我們自己,學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不會
學,不聽話。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甚至於當前真正的善友、善知識也
是這樣教導我們,怎麼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也聽得耳熟,也會說,實際上怎麼
樣?實際上我們根本沒有依教奉行,我們還是同時學很多很多門課,學很多經論。這是什
麼?貪心,想多學一點。學到沒有?學到了。學到什麼?知識,增長了妄念。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法,十九歲放下煩惱障,出家,三十歲放下所知障。所知障是什
麼?他出家之後,就是十九歲之後到三十歲,十二年當中參學,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
學派他統統學了。這表演,像我們一樣,廣學多聞,學了許多知識,怎麼樣?不能了生死
,不能出三界,不能明心見性,還是煩惱一大堆。這個十二年是做給我們看,讓我們覺悟
。他覺悟了,這方法不行,放棄掉。放棄掉走什麼路?走戒定慧。戒是他的生活,現在重
要是修定,到畢缽羅樹下去入定。在入定當中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了之後,沒
有人啟請,他就會入般涅槃。凡夫不知道,淨居天人知道,淨居天是四禪五不還天,這裡
面的天人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們結伴從四禪天下來,變化成人,向佛請法,
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釋迦佛接受了,這才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這五個人都是他的親屬
,他出家的時候他的父王派這五個人來照顧他,陪他做伴。他一看緣成熟了,把這五個人
召集起來,為他們講苦集滅道,講四諦法。憍陳如證得四果阿羅漢,其餘的人初果、二果
不定,證阿羅漢就一個,憍陳如。這個世界上三寶具足。畢缽羅樹,以後我們稱它作菩提
樹,他在這個樹下開悟的。
所以開悟要一異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大徹大悟,這兩種智
慧都現前。你看,根本智,自受用;後得智,教學,他受用。如理智,這是根本智,這就
是定,自性本定。定是自性的體,理體,本具無量智慧,這個不是學的。自性本具的無量
智慧,你見性,這個智慧就現前。佛看到哪些眾生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得度的,
過去生中跟佛都有緣。有跟佛弟子們有緣,這個人老師度不了他,學生可以度他,為什麼
?他跟他有緣。世尊在世,這個例子很多,跟舍利弗有緣的,派他去度;跟阿難有緣的,
派阿難去度。佛自己去度他的時候,他看到佛來了,躲到一邊,走了,不好意思跟佛見面
。這個告訴我們,佛不度無緣眾生。我們現在跟眾生結法緣,法緣結得愈多,將來你度的
人愈多。每一尊佛度眾生的人數不相同,有人度很多,有人度不多,與行菩薩道的這個時
候跟眾生結緣多寡不相同。所以發的心量要大,要發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心量
大。發這個願,天天要發,常常要發,不斷的發,重複再重複,那就是讀書千遍的意思,
就變成真的了。遍數少就忘掉了,發過沒有?想半天才想到發過這個願。
佛給我們定早晚課,就是教我們早晨提醒,晚上檢點反省,早晚課是這個意思。早晨
提醒,這一天要真幹,晚課就是反省,做了多少,哪些沒做到,這個早晚課才真有受用。
如果不懂得提醒、反省,那早晚課功用不大,沒有辦法幫助你斷煩惱、證菩提。這就是章
嘉大師他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表面這個儀規,整齊、莊嚴、肅穆,這是接引眾生
用的,舞台上表演用的,讓觀眾歡喜,讓觀眾感動,這個意思。自己提升自己,一定是要
提醒、反省,要用這個功夫。宗教裡頭,伊斯蘭教用這個方法用得最熟。他們的祈禱一天
五次,時間一到,無論做什麼工作統統要放下,去祈禱。他祈禱的時間大概幾分鐘,祈禱
完了之後你再做你的工作,這就是提醒。所以我在新加坡,看到伊斯蘭的一天五次祈禱,
我就想到我們念佛,我們用十念,一天九次,比他更密切。九次,早晨起來,晚上睡覺前
(我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太簡單,十句佛號,時間二、三分鐘就做完,不妨礙
工作),三餐飯的時候做三次,這就五次(早晚加上三餐飯,三餐飯我們不念供養咒,我
們就合掌念阿彌陀佛念十聲,這十念法),再是早晨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
九次。就是說無論你幹什麼,幹之前要做祈禱,做完之後也祈禱。我們就是十念,工作之
前念十句佛號,工作幹完了,念十句佛號再收工。一天九次,一次不缺,你要這樣一生下
來,必定往生,養成習慣了。
法門不在多,海賢老和尚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專就是專一,真正
專一沒有不成就的。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六道眾生好奇,看這個法門想學,那個法門也想
學,學了一大堆,到最後一樣不成就,這就是什麼?不會。貴以專,我們老祖宗在遠古時
代就知道,你看把這句話編在童蒙教材裡頭,《三字經》:「教之道,貴以專」。古時候
學東西,沒有同時學兩樣的,只准學一樣,主要的功課就一門。也有幾種副科,附帶的。
古時候這個附帶的,學生除了讀一部書之外,寫字,這附帶,就是書法,各種不同的字體
由老師教導。樂器可以附帶學,所以講琴棋書畫,繪畫,這個可以,副科。主科決定是一
門,譬如學《論語》的,要把《論語》念上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意思不是
說一千,是說多,多到什麼程度?多到開悟。悟後才可以看別的東西,真正開悟了。開悟
了的時候,看其他東西是圓滿你自己的差別智,就是如量智,你將來教學用,那是已經開
悟。如理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廣學多聞。我們看到印度的龍樹菩薩,這個
人非常有名,大乘佛法全通,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認定他是祖師,所以他是八個宗的祖師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生在印度,大徹大悟
之後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經教,三個月就學完。我們能相信嗎?能,有例子。
我們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住在曹溪,法達禪師來參訪。當然跟老師見面要禮拜
,佛門的禮拜是三拜,頂禮三拜。他拜三拜頭都沒有著地,起來的時候六祖就問他,你三
拜頭都沒著地,你心裡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是傲慢,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說,
讀《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的分量很大,雖然只有七卷,每一卷都很長,一天大概
只能念一部。七卷,一部,三千多遍差不多十年,十年專門在一部經上,應該開悟他沒開
悟。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什麼(六祖沒有接觸過)?他答不出來,他向六祖請教,
六祖說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不
要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開悟再拜,頭著地了。我們從這個記載就明
瞭,真正開悟的人學東西很快,他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人家學《法華經》學了十年的沒
懂,他,你看還沒念完,就念一點點,念到第二品就行了,後頭就不必念了,全懂了。這
才曉得一經通一切經通,全通了。這一部《大藏經》,每一本只看個二、三章就懂了,那
三個月可以,沒問題,真能通得了。這是東方的學習理論與方法,西方人沒有。西方人的
確從小就廣學多聞,在幼稚園就學不少東西,真叫多才多藝,長大之後一樣都不通,就不
精通,那就錯了。東方人主張就是一門,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就是如量智。所以要好好
記住,貴以專。海賢是佛門大德,「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
「教之道,貴以專」。專就能成功,雜就不能成功、就亂了,特別是年歲大的人,一般指
什麼?四十以上。
李老師在台中開班教學,學生年歲大的,有一位六十歲,參加經學班學講經。老師的
方法就是一部經,一個人只能學一部,這一部學會可以學第二部。全都是小部經,從《阿
含》、從《大集經》這些典籍裡頭選來的,都不很長。學習的時間,學了要上台去講的,
三次到五次。最多的,五次是最多的,一個星期講一次,五次就是五個星期,一個多月。
你上台去講,老師在下面聽。上台之前,先要在課堂裡頭,小教室裡頭上課,講給同學聽
,老師也在座,講給大家聽,講完之後接受同學的批評。第二次正式登台,講給大眾聽,
老師坐在最後一排,那個時候講經沒有擴音器,最後一排老師要聽得見才行;如果聽不見
,聲音太小,不可以。這個講完之後再檢討、再改正,這一堂課,這堂課就圓滿了。方法
是很笨拙,非常有效果。你在那裡學三個月,肯定能夠學一部經,還講得不錯,所以同學
們學得很開心,有成就感。佛學院裡面學了三年畢業,一部經不會講;在台中如果學三年
,至少能講六部經。
我在台中初學的時候,我有兩個能力比較強的,第一個是記憶,第二個是理解力,所
以學經教都用上了。我跟老師,沒有出家之前,十五個月,我學會十三部經。十三部經都
還講得不錯,所以可以在佛學院教書。佛學院,一個學期只能教一部,教一年才教兩部,
我教三年佛學院才用六部,還有七部還沒派上用場,所以我對於佛學院就很傷心,以後不
教佛學院了,浪費時間。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李木源居士支持我,辦一
個弘法人才培訓班,一期三個月,學一部經。一共辦了六期,我是第四期結束之後,我就
移民到澳洲去了,所以前面四期我聽了,第五、第六我沒參加。依照這個方法好,沒有別
的,都是個專,特別注重專。
我們看這裡面的註解,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就是開悟,明心見性,「不一不
異」,怎麼不一?八萬四千法門不一;什麼叫不異?統統開悟,無論哪個法門都開悟,開
悟是一樣的。開悟證得什麼?「不生不滅」,這就是自性。跟惠能大師講的一樣,「何期
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性德,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有圓滿的智慧、有究竟的德能、有殊勝的相好,用這三樣東西概括一切。所以這個叫做
「通諸法性」,就是明心見性。大乘名詞叫如理,理就是性,是體,見到一切萬法的本體
。
第二種叫「如量智」,量是度量、衡量,「能照眾生殊相」,殊是不同,眾生千差萬
別,眾生相也是無量無邊,這裡頭有迷、有悟、有凡、有聖,「各異」,各個不相同,如
量智就是通達眾生相。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你能通達眾生相,你就能度一切眾
生,成就自己十力、四無畏,你有普度眾生的智慧,你有普度眾生的方法,你跟遍法界虛
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自然就有應,跟諸佛如來、法身菩
薩沒有兩樣。《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兩種智現前就是法身大士。「故通諸法
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根本智自受用,差別智他受用,教化眾生的。這一段
,「通達性相」,實際上就是大徹大悟。
==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