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閒聊] 六道眾生皆有"佛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47:44
※ [本文轉錄自 Buddha 看板 #1KOLmr0n ]
作者: ccclum () 看板: Buddha
標題: [閒聊] 六道眾生皆有"佛性"。
時間: Tue Nov 11 08:45:37 2014
首先我並不懷疑六道眾生有無佛性這個概念,倒不如說我相信無論是哪個界的眾生
必定存在著善的本性,而這個善的本性出自於悲憫、同理心態。
但問題來了......
說地獄眾生皆有佛性,餓鬼眾生皆有佛性、畜牲眾生皆有佛性。
如果我未處這三惡道之中,如何發現此三界眾生皆有佛性呢?
靠如實觀照(默照) 止觀不二,請問如何靠實修去察覺這三界眾生得如如本性呢?
閒聊閒聊,希望大家分享個人的經驗跟心得。
by juicelover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3-11-11 09:01:00
有情眾生為具有心識之六道有情,心上的空性是自性佛性。無餘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時圓滿證得心上的空性為滅諦修行者以止觀雙運緣無我空性慧,現證無我空性慧斷除遍計我執煩惱,這時候是見道位,見道位為最初證得滅諦之聖者平常我們的心識較澄明時(心識的明分為心的世俗諦體性)會較能體會到佛說的四聖諦、眾生輪迴苦的現象道理。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間只差一撮孜然)   2013-11-11 11:17:00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長期幾千年以來大家把佛性這種事講的太玄以至於整個就像是遙不可及的神化一樣事實上佛性是很簡單的事 你我都做得到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往那個方向去走而已真正讓體驗佛性這件事情變得很難的是人總是放不下種種的慾望 執著 和壓力就好像一個人講了幾年說要減肥 卻還是嚮往能好逸惡勞天天大啖美食一樣然後減肥成功就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像是神話一般的美夢每天只是少了半公斤就自己覺得又進步了不少真正的問題是 從來沒有真心想往那條路上走因為有著無盡的 放不下的執著和慾望以及壓力
作者: newpp (!!)   2013-11-11 12:12:00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3-11-11 12:13:00
佛陀在經典多次提到:三惡道眾生苦多樂少。連行善都很難。何來體驗佛性?倒是佛菩薩化身可以用三惡道形象來牽引提升此輩眾生。先使脫離三惡道。再在人身時說法使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先抱歉。在下回覆方向有誤。續:佛菩薩首要任務是使眾生脫離六道輪迴。所以這些修行者不一定要如實理解佛性。只要眾生能脫離三界六道便好。個人是推薦讀四本經透過空性來間接理解佛性。1,金剛經。(看成心經註解)2,六祖壇經,(看成金剛經註解)3,大珠和尚入道要門論(看成六祖壇經的註解)4,圓覺經。(看成佛性的註解)。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3-11-11 13:13:00
印度佛教佛典三藏中,彌勒菩薩《究竟一乘寶性(佛性)論》專門闡釋這方面內涵,藏文方面有《究竟一乘寶性論大疏》的漢譯,可參考:http://ttslecture.blogspot.tw/眾生皆有離苦得樂的本性,小至螻蟻上至天界的有頂天,乃至有的人想離開娑婆求生淨土,都是為了離開痛苦追求安樂例如為何吃飯喝水,為了離苦得樂,改變坐姿、睡覺時翻動、梳一個髮型等等,所有眾生行為的推動力均來自為了離苦得樂,這是心的本性,由此推動造就了世間萬法、能生森羅萬象,這是心的世俗諦體性,雖然眾生無一不想離苦得樂,但不了解確實的因果取捨,想要追求快樂反而招致痛苦,佛法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斷惡向善才能真正往究竟的安樂。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本具有離苦得樂的本性,若能依於佛法修行長養智慧,逐漸就能去向真實的安樂,究竟成佛,人身具有思惟抉擇分辨善惡好壞的能力,如果能善加學習成長,能為自他帶來利益與安樂,這都是心本具足離苦得樂的推動,這種內心具有離苦得樂的本能就是心性具有的增長性佛性,這是心的世俗諦體性,而心上的空性自性空是心的勝義諦體性。《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菩薩亦具有追求安樂離開痛苦本具的心性(佛性),透過佛法的修學了解善惡業的取捨,不獨為己,為利廣大眾生的離苦得樂發菩提心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0:00
空性離善惡,不思善惡,不取善惡。佛性亦無善惡對立之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1:00
修行成佛為內心成佛,眾生內心的佛性如來藏分兩個層面,一為本具明而了別的增長性佛性,一為心上的空性自性空。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3:00
佛性空性不增不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3:00
前者是心的世俗諦體性,後者是心的勝義諦體性,在同一個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3:00
心上亦無此空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3:00
施設基上,世俗諦與勝義諦是一體兩面的同體相屬。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4:00
世俗與勝義亦非兩種。無二亦無三。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4:00
萬法皆有空性,此是無為法,任何一個有情的心續,乃至佛陀的心續,心法上亦具有空性;眾生都具有離苦得樂的本性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5:00
能增長者非菩提性,非佛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6:00
,不論三界六道、凡聖皆同,此追求離苦的佛性確實不因補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6:00
撥開即見,圓覺經云:離妄即覺,不假方便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1:00
佛性無增長減少的形容,概本無增減生滅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不應住增,亦不應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2:00
以上可學習彌勒菩薩《究竟一乘寶性論》。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2:00
住減。說似一物即不中。此性本圓滿,如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圓滿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4:00
心無形無色、續流無始無終。心與境觀待因緣而有,沒有增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5:00
是故賢者不應說:心的自性空圓滿,或增長佛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5:00
的自性、也沒有減的自性。眾生皆有離苦得樂的本性,這是心的世俗諦自性,比如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為何要吃飯睡覺等等,都是為了離苦得樂,雖然不是佛法所說之究竟離苦得樂,然而其推動力都是因為眾生自己本具離苦得樂的本性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7:00
離苦得樂,即覺幻離迷,不應有差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7:00
《寶性論》說眾生皆具有離苦得樂的本性,此為佛性,當一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8:00
覺者吃飯睡覺還是以吃飯睡覺為方式,只是與迷者不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8:00
位補特伽羅為追求安樂離開痛苦,而遇到佛法時,若能依之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9:00
寶性論與cool大的解釋不能全相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9:00
逐漸就能往究竟成佛的方向。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10:00
吃飯睡覺,眾生佛性日用而不自知,如b大說覺與迷之不同。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11:00
該吃飯了,請續聊。在下先吃飯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12:00
填飽肚子也是離苦得樂。雖然不是究竟的安樂,但至少暫時離開生理的苦苦,這也是需要照顧到的層面。能修行到四禪八定得生天界的眾生,也是依於認為如此能離苦得樂,眾生因為有離苦得樂的追求,將來會遇究竟的佛法坐久覺得累了,想站起來,是為了離苦得樂,各行各業的人為了自己認為的離苦得樂,而發展出社會的多樣面貌,動物如大象至河邊喝水,亦是為了離苦得樂,此是眾生本具心性了解了這點,我們對他人就有多一份寬容,因為在我們認為看不慣的他者身上,他者也是為了自己的離苦得樂而有此行為,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其為無明所覆,但在離苦得樂這一點上,眾生都是平等的,如果能尊重這一點就能多份寬容不論是心的世俗諦層面,如證得心性的光明,或心的勝義諦層面,如證得無我空性慧,都需要止、觀的成就,雖然正式的止觀要有初禪未到地定奢摩他攝持,若未到初禪近分定,隨順的止觀也能有隨順少分的利益,依於正念正知而較能讓易受煩惱遷擾的心安住於善所緣,止的行相是不分別不思惟,當達到欲界定九住心圓滿後,依於止定會產生身心輕安,有些修行者因此產生空靈清淨的覺受,而味著禪定之樂,如外道的修行者,但這並未破除乃至斷除我執煩惱,只是依於止定的功德暫時降伏了煩惱現行,而讓心的明分比平常的粗猛心識下明了,證得心的明分不是空性,佛法不共外道者,是依於證無我真實義之空性慧,可參閱之前廣論奢摩他系列大小乘皆講四聖諦,並非只有小乘才講四聖諦,如《究竟一乘寶性論》以四聖諦作為修行的總綱領,大乘唯識法稱菩薩的《釋量論》以正理闡釋四聖諦鑑別內外道,只是大小乘對於四聖諦的內涵有深淺的解說,例如對於煩惱集諦,小乘說到煩惱的根本為補特伽羅我執,大乘所說煩惱的根本除了補特伽羅我執還有法我執,小乘行者所修的道諦以三十七道品為主,大乘行者除了三十七道品還發起菩提心修六度波羅蜜小乘行者所證的滅諦以大乘觀之為偏空涅槃,大乘所證的滅諦為無住涅槃,總之,四聖諦統攝大小乘八萬四千法門。
作者: d8888 (Don)   2014-11-12 00:19:00
佛性解釋需看前後文,有時佛性確實是指眾生的成佛之性但如「我亦不說一切眾生悉無有我。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者豈非我耶。」佛性另有所指:眾生本自具有,自心如來佛之心性。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不適合當作同樣東西解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0:38:00
有情為具有心識的六道有情,心上面的空性即是佛性如來藏將來滅除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的體性,圓滿自性清淨法身。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27:00
佛性非有非無。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31:00
沒有有的自性、亦沒有無的自性。佛法是緣起中道的智慧。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34:00
執有則取相分別。執無則取斷滅。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35:00
關於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等,有空末學再po攝類學相關內涵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36:00
小乘行者短時間內無法理想佛性。大乘學人不少亦誤解佛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36:00
或可先參閱板上 香光莊嚴:《心經》 系列。(末學現在共修上課中,若回覆稍慢請見諒)(這串相關討論,日前法師剛與大家研討過)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38:00
用小乘思想欲了知佛性。並非易事。多半誤以為有佛性是執我。或梵我。好好上課比較重要。否則是不符佛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42:00
有些上課整理的筆記,BBS發文予同修比較方便,fb有侷限.道次世界http://lamrimworld.org/有穹拉仁波切上的寶性論佛陀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養,恢復色身體力後於菩提樹下成道果,也說明了佛法的修行具有緣起中道的智慧。恢復體力,能夠有暫時增上的離苦得樂,後有究竟離苦得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