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止觀自性(11回) pg338L10~338L12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續)丑三、止觀自性
───────────────────────────────────────
【此經宣說毘缽舍那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傳說支那堪布見已謗云:「此是經否
,不得而知。」用足毀踏。因彼妄計一切分別皆執實相,要棄觀慧全不作意,乃為修習
甚深法義,不順此經,故用足毀。現見多有隨此派者(現在還有許多跟隨此邪見)。】
───────────────────────────────────────
.《解深密經》說毘缽舍那的自性是觀察慧(觀察慧即各別觀察所緣),這是非常清楚
明確的。相傳支那堪布(漢地和尚)見到此段與自己見解相違的經文時,無法接受,於是
毀謗說:「《解深密經》是不是佛經?」用腳毀踏佛經。因為支那堪布認為分別就是執著
,顛倒的認為一切的分別都是諦實執著,因此要棄捨如理觀察慧、完全不作意,認為內心
不作意不作任何思惟,才是甚深的修習空性的方式,他的主張相違經文,因此認為這不是
佛經,用腳踐踏。現今仍有許多追隨此種錯誤主張的隨行者(昔已有之,於今猶烈)。
■ 解說──
1.分別和執著,必須要分開來看,否則也會像支那堪布一樣。毫不分別如何能了知「非
諦實成立」、「非實有」等道理,什麼都不想根本不作意分析思惟,與分析思惟決斷
無我空正見滅除諦實執著,這是兩件事。毫不作意思惟,不會斷除煩惱與煩惱種子,
反而落入了頑空,成為愚痴的因。周利槃陀伽因為曾生在無想天,而得愚痴的果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往時屠豬人者即此愚路苾芻(周利槃陀伽)是,……復
由生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
2.未現證空性之前,都靠分別心而修,修行得靠分別心來修,包括修習奢摩他、毘缽舍
那,都是第六意識當中在修(心識分為“前五根識無分別心”與“第六意識分別心”
,修行不是修前五根識,而是第六意識當中修),修行的階段連比量都沒到,以為馬
上可以用無分別心的現量去修,那也不是真正斷除諦實執著的第六識無分別心現量。
3.支那堪布認為,內心所思惟的一切,皆是分別妄念,而一切妄念想法全都是諦實的執
著,因此要捨棄內心的思惟、全都不作意,以為這才是甚深的觀修方式,顯然與經文
意義不相隨順。思惟作意並不全是諦實成立的執著,他的錯誤關鍵就在這裡。現今還
有許多人追隨這種錯誤的主張。
4.《覺燈日光》:有時候續典中有說到「分別即妄念」、「相執即無明」、「執取即謬
因」等,讀到這些經文時要特別小心,要了解在此的「執取」、「妄念」、「相執」
指的是什麼。並不是所有的執取都是錯的,這個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支那堪布的「
一切分別是相執」是什麼?他認為一旦有「這個東西、那個東西」的想法時,自性執
著就會跟隨著產生。所以他認為我們執取任何一件東西,就自然會看到這個東西的自
性,也會執取這個東西的自性。他把「這個東西」和「這個東西的自性」混為一談,
即分不清楚『有』與『自性有』,所以一旦執取了它的存在,就等於執取了它的自性
存在,因此說一切的執取都是相執、都是實執。但實際上並不是只要『有』都是『自
性有』,『有』和『自性有』是不同的。這點沒有弄清楚,就會產生上述的謬論。
5.觀察慧即各別觀察所緣,而得到各別通達的心所,是屬於善分別心,不先行具足善分
別心,則不得止觀。學佛無非是要增長善業,五戒十善的分別取捨,六度的廣大行品
,以至究竟圓滿。善分別心分有漏與無漏,它不是所斷品,而是所修品,要運用善分
別心來生活、來學佛,並破除惡分別心。修行時要大量地運用善分別心來觀察法義。
《十善業道經》云:「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
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修行的進程──「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究竟)位」
(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玄奘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
道、究竟道。」)
1.地道進程:資糧位上品生起以空性為所緣之“奢摩他安止”的能力,依緣空性的止,
生起緣空性的毘缽舍那,以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禪定進入加行位;入道之前,乃至
入道在資糧位中品生起通達空性的比量之後,與在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的“
止觀雙運”禪定,都是分別心的修習;於加行位世第一法的根本定中,世第一法最後
心剎那入見道位現證空性時,方才第六識現量現證無分別根本智。
2.非量至量,由「顛倒識→疑→伺察識(非量)→比量」;伺察識有五階段,要一步步
往上進步到能接受正確的因的「執因心」,接著,即可漸漸提升到「比量」的層次。
資糧道與加行道,修的就是比量,之後才會漸漸達到瑜伽現量,有這樣的次第。
3.在比量生起之後,以比量之覺受修定,獲得奢摩他,透過奢摩他的基礎生起毘缽舍那
,之後生起止觀雙運。依於止觀雙運的禪定修習,漸次去除顯現境上義共相的夾雜,
現證空性。行者入道,經資糧位、加行位之後,瑜伽現量現證空性是見道位。
4.行者於見道位斷除遍計我執煩惱(見惑)後,進入修道位斷除俱生我執煩惱(思惑)
,大乘菩薩更於修道位之八地至十地斷除所知障(塵沙惑),最後於無學位圓滿。
5.見道位登地以上之聖者菩薩,出了根本定,於後得位尚有分別心顯現的義共相,有錯
亂識但無顛倒識。佛位時根本與後得一味,現見二諦完全沒有分別心。見《心類學》
6.修定時候的心仍是分別心,透過止觀雙運,心對於境愈來愈了解,將夾雜的義共相逐
漸地去除;到了見道位時,心「現證」境,心與境合一、猶如水融於水,沒有夾雜一
點義共相,需要通過止觀雙運,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才能達到此現證。
7.耽著境為分別心才有,前五根識無分別心有顯現境、有獨立實體的顯現,但無耽著境
。有些修止定的法門強調不思惟、不作意、不分別,是為了將心安住在正念之上,以
正念為所緣境,而不起分別,這裡的不起分別指的是不起妄念,它還是分別心。安住
在正念上不起分別,此處的分別是指妄念,境來的時候由他來、境去的時候由他去;
妄念來的時候不迎、去的時候不送,這是一般觀心定或修正念的方式,這是共外道的
修止。修止定的當下這顆心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是有分別心,只是不起妄念
,對境不去攀緣,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不起妄念不等於是證無我真實義空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