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24經 淨其戒,直其見,然後修念住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8-23 17:13:24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24.htm
北傳:雜阿含624經 南傳:相應部47相應16經, 相應部47相應3經
檢索 關涉主題:實踐/戒→正見→四念住、如何修四念處 (05/30/2016 11:14:36 更新)
雜阿含624經[正聞本786-787經/佛光本638經](念處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欝低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
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佛告欝低迦: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
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欝低迦白佛:
  「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當獨
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如是第二、第三請。
  爾時,世尊告欝低迦:
  「汝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白佛:
  「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欝低迦:
  「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何等為四?
  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
;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時,欝低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時,欝低迦聞佛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
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不受後有。
  如欝低迦所問,如是,異比丘所問亦如上說。
相應部47相應16經/鬱低雅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尊者鬱低雅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鬱低雅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
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那麼,鬱低雅!在這裡,你要在就最初的善法上淨化,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
已善清淨的戒與端直的見。
  鬱低雅!當有你的已善清淨的戒與端直的見時,鬱低雅!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
你應該在四念住上修習,哪四個呢?這裡,鬱低雅!你要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
、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要住於在受上……(中略)要住於在心上……(中略)要住於在法上隨觀法,
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鬱低雅!當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你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時,鬱低雅!你將走
到死亡領域的彼岸。」
  那時,尊者鬱低雅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尊者鬱低雅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
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
無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尊者鬱低雅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相應部47相應3經/比丘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
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
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這裡,一些愚鈍男子只這樣的請求我,當法已被說時,他們只想跟隨著我。」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請善逝簡要地教導我法,也許我能了知世尊所講述
的義理,也許我能成為世尊所講述的繼承人。」
  「那麼,比丘!在這裡,你要在就最初的善法上淨化,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已善清
淨的戒與端直的見。
  比丘!當有你的已善清淨的戒與端直的見時,比丘!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
你應該在四念住上以三種方式修習,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你或住於在自己的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
貪與憂;
或住於在外部的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與外部的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受上……(中略)或住於在外部的受上……(中略)
或住於在自己的與外部的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心上……(中略)或住於在外部的心上……(中略)或住於在自己的
與外部的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或住於在自己的法上……(中略)或住於在外部的法上……(中略)或住於在自己的
與外部的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比丘!當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你在這四念住上以三種方式這麼修習時,比丘!
不論來到日與夜,你在善法上只有增長應該可以被預期,而非減損。」
  那時,那位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那位比丘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
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
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註解:
1.「內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念住(SA);觀內外身如身(MA);內外觀身身意止(AA);內外身
觀(DA)」,南傳作「在自己的與外部的身上隨觀身」(ajjhattabahiddhā kāye kāyā
nupassī,逐字譯為「內+外+身-身+隨觀」),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內在與外在的身
體凝視著身體」(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並且說,註釋書對「內在」與「外在」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但在《吉祥悅意》(《長部》
的註釋書)與《破斥猶豫(破壞妄想)》(《中部》的註釋書)中關於安那般那念的解說:
「在同一時間,在他自己與其他人的呼吸-身中,他住於身的凝視。
依此,當瑜珈者的心在沒有停止禪定所熟悉的主題下反覆前後移動
(經由所緣的內在與外在),就有在時間上的一個對照。」
其它三個念住,基本上論書給予相同的解說,沒說到一個沒有「心靈能力
(psychic abilities)」者,如何能凝視其他人的「受」與「心」的狀態等問題
(SN.47.3 Note.128)。
2.「信家非家出家/正信非家出家(SA);至信捨家無家(MA);平等信出家(DA);信家非家捨
家出家(AA)」,南傳作「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saddhā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itā,逐字譯為「信家非家出家」),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出於信仰,從有家生活外出(出家)進入無家者」
(who have gone forth from the household life into homelessness out of faith,
who has gone forth out of faith from the household life into homelessness)。
3.「說此法時/說是法時(SA);說此法時(MA/DA/AA)」,南傳作「而當這個解說被說時」,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當這個講說被說時」(while this discourse was being spoken)
。按,經文中動詞「被說時」(bhaññamāne),用的是被動動詞的「現在分詞」的語態
,明確表示是在說法的進行中證果的。
感想:
佛陀強調了,聽法 還是要落於自己的親身修行才是,
而四念住的修行,是努力多少,就會有多少善法的增加,實實在在地靠自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