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76(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10-22 01:18:13
(續:「宿世善根謂之因力,親近知識謂之緣力,因緣和合能起行故」)
  上面兩說相同,就是《淨影疏》跟望西兩位大德說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會疏》稍
異,《會疏》裡的講法有一點不一樣。「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貫十方
三世,令眾魔大慴怖故。」這是跟前面說法不一樣的,說得好!菩提心才是佛道本因。菩
提心有沒有?人人都有。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是覺悟的意思,覺性本有。古大德講菩提
心講得很多,初學的人很難懂,早年我在美國,把菩提心用了十個字來解釋,大家好懂。
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有體、有相、有作用,體相用。體,真誠心,這是真心。真誠心的
樣子是清淨,清淨就是沒有染污。沒有念頭,清淨,但是沒有念頭,要是不能夠覺察外面
的現象,那叫糊塗,那不叫清淨。對外面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裡頭怎麼樣?如如不動,
這是菩提心,這是真心。
  所以我用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前面到正覺都是自受用,
後頭一個慈悲是他受用,對待外面一切人事物大慈大悲。慈悲是愛心,大慈大悲,愛心沒
有條件。佛法常說無緣大慈,慈是與樂,把快樂、幸福送給眾生,沒有任何條件,這叫慈
;大悲,悲是幫助他離開苦,離苦得樂。幫助他離開苦是一體,我為什麼幫助他?他跟我
是一體。為什麼是一體?統統都是自性變現的,記住,惠能大師最後的一句話,「何期自
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從心想生。
  這句話要把它講清楚,心是真心,想是妄心,整個宇宙就是從真心跟妄心生出來的。
真心能生能現,妄心能變,把它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我們現在這個樣子,這
是阿賴耶,是妄心,能變。真心所現的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只有心現沒有識變,為什
麼?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已經轉八識成四智,轉識成智了;不是轉識成智,那
你就沒有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不是你自己有能力轉變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
你。這個地方不能不去,不去要靠自己,靠自己沒這個能力。佛經上講得很好,我聽懂了
,我明白了,做不到,不是假的,真做不到。那怎麼辦?遇到淨宗好,我到極樂世界去,
我一到極樂世界馬上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加持我的,我得到這個作用跟自
己開悟沒有兩樣。
  彌陀加持是永恆的,沒有分階段的,沒有說我喜歡加持就加持你,我不喜歡就不加持
你,沒有,他這個加持是平等的。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發揮到究竟極處。這是佛道
的本因,真因,一點也不假。能貫十方三世,也能幫助我們降伏一切魔外,一切,魔範圍
很大,凡是折磨我們的統統都算在裡頭,眾魔。魔退去了,不在了,換成護法神,護法神
裡頭有菩薩、有羅漢、有天神。
  下面,「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緣是外面幫忙
,因是自己修學的功力,自己修行有功力,外面就有人幫忙。我們看海賢老和尚,他念佛
有功力,誰幫助他?阿彌陀佛來幫助他,諸菩薩幫助他,天龍善神保護他。我們很清楚,
他自己告訴我們的,是阿彌陀佛,真的不是假的。念佛九十二年,九十二年當中,我們最
低的估計,他跟阿彌陀佛見面至少有幾十次。一年總有幾次見面的機會,九十二年,不是
短時間,他跟極樂世界很熟。早年慧遠大師,東晉時代,建立第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
,現在的廬山東林寺,就是那個地方。遠公一生見四次,我們用這個例子來推,遠公修學
的時間不長,沒有九十二年,九十二年這麼長的時間很少有,他活了一百一十二歲。
  這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榜樣,他會騙我們嗎?不可能,句句說的是真話,只是你要會聽
,有些話不能明說,話裡有話,你要會聽,你就全明白了,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不假?因
為是自性變現的,不是外面。阿彌陀佛從哪裡來?也是自性變現的,釋迦、觀音、勢至,
離開自性,一法都不可得。所有境界,這給你講都是有因有緣,因是真心、妄心,這是源
頭,因,真因;緣是促成真因的一些條件,叫緣分。
  廣求知識,大聚諸善,這大聚諸善怎麼說?斷惡修善。那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大惡?什
麼是大善?不孝父母、不敬老師是大惡;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大善。今天的社會,我們
明瞭了,今天講遺產,老祖宗對我們有什麼遺產?有,中國人的老祖宗給你的遺產,是你
作夢都想不到的。那是什麼?那是真實智慧、德能、相好,我們今天說代表的就是《四庫
全書》。你要能讀,你要肯學,這份遺產你全部得到了。這是因,有了,緣呢?緣要靠自
己,要認識漢字,要懂得文言文,你才有能力讀它,你才有能力消化它,才能在這個裡頭
得到真實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具足。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是聖人心、賢人
心,你自然有聖賢的相,相好,自然有聖賢的智慧,聖賢的福報,你一生受用。所以你皆
大歡喜,為一切眾生善知識,你能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善中之
善。這個緣,所以有轉凡入聖大威力,這個緣幫助你,提升你,你幫助別人,自己同樣提
升,成聖成賢。
  這「兩說文異而實無違」,裡面的意思沒有兩樣,說法不一樣,意思相同。「淨影以
過去之善為今之因,《會疏》則以今之菩提心為成佛之因。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則不
能發起今日之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故兩說可互補。此兩說中,《會疏
》於本經較親。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也。」宗就是宗旨,發菩提心,一向
專念,這是淨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一向專念做到了,菩提心沒發,不行;菩提心發
了,不能一向專念,這個心也不踏實。一定要同時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於是我們在海賢老和尚表法裡面就看到了,這個老人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求生
淨土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真正覺悟了,明白了,六道輪迴不能住。十法界也不是真
實的好住所,臨時的,旅館,建得再富麗堂皇,不是我們家,住兩天就得要走的。什麼地
方是老家?常寂光是老家。為什麼?圓滿的自性就是常寂光,常,永恆不變叫常,寂是清
淨無為,光,光明遍照。這個裡頭,用現在的話說,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心理現象,心理
是念頭,沒有念頭,一念不生,也沒有自然現象,就是一片光明。在哪裡?無處不在,無
時不在。
  明心見性就是見到常寂光,雖然見到,沒有融入。融入什麼意思?像我們講堂,這有
很多盞燈,十幾盞燈,每盞燈光明都按上去的,都開了,光光融在一起,分不出哪個光是
哪一盞燈的。就是到那個時候,所有諸佛都變成一佛。這經上有說,「十方三世佛,共同
一法身」,這個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什麼都沒有,但是能現一切法,就好像我們看電
視屏幕,屏幕什麼都沒有,你按哪個頻道就現什麼現象。我們按頻道是緣,它能現,沒有
緣不現。什麼是緣?眾生是緣,有迷悟不一樣,才顯現千變萬化,無窮無盡。
  現在我們漸漸明白了,這個變化只有一次,沒有重複的。頻率雖然高,一秒鐘二千二
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沒有兩個生滅是相同的。所以佛說真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
不可得」,說這個話是什麼?你真正明白事實真相,徹底放下,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不
放就錯了,不放就迷了;放是覺悟,永遠邊都不沾。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無量智慧
德能,一塵不染,沒有起心動念,那是什麼?常寂光。能現一切相,見人現人法界,見鬼
現鬼法界,見地獄現地獄法界,見天人現天人法界,什麼都能現。換句話說,自性裡頭一
切具足,它要不具足,它就不能現,一切都具足。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明心見性,到西方
極樂世界還是明心見性,這個題目永遠不換。
  我們再看下面註解,願力,「淨影云:起行之願,名為願力」。行是行動,行動,為
什麼要幹這個事情?當然有個願,願在先,是起行之願,這叫願力。這個願能產生力量,
幫助你完成,你的行得到圓滿。像我們今天,這不是今天開始,很多年之前就開始,我那
個時候才二十幾歲,就開始想,想什麼?我是因為家境貧寒而失學的,繳不起學費,學業
沒完成,想讀書沒機會。書,沒有錢,買不起,到圖書館借書有期限的,到時候要還人家
。所以我就想,想著在抗戰期間,我們是流亡學生,國家把流亡學生收集起來,這都是離
開家鄉,離開父母,沒人照顧,國家建立學校照顧這些學生。這些學生跟當兵一樣,有一
份口糧,但是沒有零用錢,只是照顧你,衣食國家照顧到了。抗戰勝利之後,這個學校就
撤銷,就沒有了,那是非常時期。
  我們在這個學校讀了一年半,就想到,如果全國這些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
,都能受到國家照顧。進入學校,學校什麼都管,衣食住行全管,年歲稍微大一點還得給
一點零用錢,多好!我在想這個。第二個是醫療,生病苦,可憐!也能像學校一樣,病人
進入醫院不要付錢,國家來負擔,病治好了出去。第三個是什麼?養老,希望老人能夠過
一個快快樂樂的晚年。這三樁事情,錢從哪來?如果我們不打仗,則不要軍費了,把這些
製造武器這些錢拿來幹這三樁事情,好!人民哪個不喜歡?世界上永遠沒戰爭,人真正離
一切苦,得一切樂,國家照顧到。這是有願,願沒有成為力,做不到,叫夢想。
  但是我們知道,真正了解,大聖大賢,諸佛菩薩,他們在社會裡頭各種行業當中,他
選什麼?這是世間上真正有智慧的聰明人,第一流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們幾乎完全選
的是教育。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繼承王位,他是國王,要幹什麼樣的事情他
幹不得,他不能做到的?他行。不做國王,出家,學佛了,這也是一個行業,這是什麼行
業?教育,普世教育。教學教一輩子,四十九年,沒有收學生一分錢的學費。他們生活方
式很特殊,沿門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好!這教我們什麼?放下,徹底放下,全心
全意修行、教學。修行是把自己所悟所知變成實際行為,真正得到受用,為一切大眾做榜
樣,你看到佛,歡喜。
  孔顏之樂,過去讀書人非常羨慕的,他樂什麼?孔子給我們說明白了,一句話,在《
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快樂,這個樂是真樂,這個樂是聖
賢之樂、佛菩薩之樂。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於地位不相干,於財富不相干,於榮譽不相
干,於什麼都不相干,就是快樂。我學佛,得力於老師一句話,我聽懂了,我相信了,他
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跟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法不
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才把萬緣放下,一心在佛法裡,果然沒錯。
  學佛,為什麼?為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把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是什麼意思?就是把
學佛這種樂表演出來給人看,然後再傳給有緣人,不能讓它失傳,這就是傳道。我真正得
到快樂,你要不要?你要,我傳給你、教給你。讀經,依教奉行,快樂無比!人為什麼得
不到快樂?他的負擔太重了,心理上的負擔、身體上的負擔很重,都是沒有必要的,全是
假的,他放不下,放下就樂了。幾時我們懂得,懂得之後把它放下,就快樂了,真快樂!
要做到,不做到,這個快樂你沒有辦法享受。
  我們接著看念老底下做了個總結,「綜上三說」,我們看到上面,包括《會疏》,這
三種本子說法不一樣,「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這個「
本有之」三個字好。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初發心入佛門要發這四弘誓願,為什麼?為度眾生。為度眾生就是幫
助眾生離苦得樂,那你就得求佛法。誰做到了?佛做到了。求佛法,就要學法門,法門很
多,貴在一門深入,要深入,淺入效果達不到,深入效果能達到。最後圓成佛道,往生淨
土就是四弘誓願圓滿的成就。因為淨宗這個法門,末法時期,只有這一法能幫助我們達到
修學的目標,因為它不要斷煩惱,只要具足信、願、念佛,念佛不拘多少,一天念個十句
也行。
  難信、易修,很容易成就,但是很難叫人相信,大家都不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念一句佛號得這麼大的利益,這沒人相信。所以能相信的人是什麼人?大乘經上有,過
去生中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如來,今天你遇到這個法門,得無量如來加持你,你才能生起
信心。說得好!說得有道理!可見得這信心不是容易來的,過去世沒根怎麼行,過去世的
根深蒂固,這一世遇到了才相信。
  我學佛六十多年,前面三十年半信半疑,沒放下。懺雲法師勸我,我沒接受。在台中
,李老師勸我,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師勸我修淨土,至少有六、七次,我也是陽奉陰違。
為什麼?大乘經論很能吸引人,不願意放下。到講《華嚴經》,講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看到《四十華嚴》最後的兩品,我就明白了。想想,大乘,我們喜歡的,每一個法門成就
的條件自己不具足;換句話說,不能成就。既然文殊、普賢都是信願持名,求生極樂世界
成就的,看這樣子我要不回頭,這一生空過了,這才回頭。真正放下是八十五歲,眼看著
這麼大的年歲,念佛功夫不得力,再不加緊努力,恐怕這一生空過了,這個地方生出大恐
懼的心。所以狠心把《華嚴》放下,把一切經教統統放下,專學《無量壽經》,專念阿彌
陀佛。用海賢老和尚的方法,信願持名,就這四個字,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才有把握
,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
  所以我一生沒有道場,沒有信徒,很多人說我信徒很多,錯了,那是因為講經,這個
光碟放到電視台廣播,聽眾,聽眾很多,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沒信徒,所以心得清淨
,沒有道場,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今天到英國來,校長邀我共同辦漢學院,我
怎麼個辦法?你們諸位替我想想,我怎麼辦,我沒有辦法。他太熱心了,我受他的感動,
所以我發心幫幫他,我替他找老師,替他找學生,替他找費用,這個行。我替他,要不要
操心?不要操心,佛菩薩照顧,我只要有這個念頭就行了,後面佛菩薩支持。為什麼?這
是樁大事,是佛菩薩心想的一樁大事。這裡頭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沒有個人的好處,如果
有這一點私心,有這麼一個念頭,佛力加持就沒有了。沒有佛力加持,有另外一種加持,
魔加持,魔鬼加持,那個麻煩可就大了,這個事做不成功,到最後是失敗,惹人笑話。
  我學佛六十多年,講經五十七年,還有這麼一點小智慧,還能看清楚,那就是徹底放
下。《般若經》上這句話我念念不忘,時時觀照,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你的心多自在,多快樂!世間的萬象就像看電影一樣,你看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過去
,就是這個樣子,它的頻率很快。看到最後,一場空,不可得。沒有到最後,現前正在看
時,張張都是空的,沒有一個畫面是存在的,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沒有。妙!妙
在此地。
  下面還有一句,我們從前面看,從四弘誓願看,這一句念一念,都好,句子太好了。
「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記住,菩提心是真心,本有的
,要發出來。下面這一句,「並隨願起行,是名願力。有願而無行,是名虛願」,這願是
假的,不是真的,那就沒有力,「則無力矣。如是因緣和合,復具願力,則自然出生善根
。善根者,羅什大師曰:堅固善心深不可動,乃名根也」。人要有善根,善根是什麼?善
心。善心堅固,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頭不動搖,一往直前。為什麼?它是善,它對一切眾生
都有好處,對自己也有好處,自利利他,何不為之!
  下面,《毘婆沙論》上有一句,「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這個恚就是瞋恚,不貪
、不瞋、不痴,「一切善法從此三生」。記住,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善根為什麼不能出現
,看到這一句就知道了。我們每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想一想有多少次的貪瞋痴慢疑?
都動這個念頭。有多長的時間能保持不起貪瞋痴?能夠半天,功夫就不錯了,半天沒有動
過貪瞋痴的念頭。一天沒有動過貪瞋痴的念頭,少!不容易找到;半天或者可能有幾個,
真難!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慢疑,都是財色名食睡,怎麼得了!
  這一次我們學《無量壽經》,重點在如何落實,如何叫我們該放下的都放下,起心動
念要跟佛陀的教誨相應。真學佛,真佛弟子,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功
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是聖人心、賢人心,你自然有聖賢的相,相好,
自然有聖賢的智慧,聖賢的福報
向內求,不向外求。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10-22 12:1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10-22 16:4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6-10-22 18:1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10-22 22:54: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