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反思

作者: heaven1123c   2017-09-19 15:36:01
求凡事都不停留在心中 對我來說 還有很多需要釐清的地方
沒有完全沒有問題便無法達到
比如
如果受了他人的恩惠 他人並沒有學習佛法 這一切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基於感恩而感動 這不是好的嗎?
若是這一刻不高興 便無意義的平白流逝過去
再比如
如果感受到世間多少殘酷扭曲的迫害在虐殺善良的人們 多少的美夢無法觸及
基於慈悲而落淚 這不是好的嗎?
若是這一刻不難過 便無法記念這一格空格
經常被不理性的人批我無血無淚
可是學習佛法又發覺我有真情至性的價值觀念
該不該放下?
作者: himekami810 (椎間盤突出嚟)   2017-09-19 16:02:00
看不懂你想表達的是什麼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09-19 16:03:00
不執著一詞,並非指學成無情木頭 ~ ^ ^"當下的事情可以哭、可以笑,但事情過了,不要念念不忘,念念不忘,一直掛心的執著,就是要練習放下的。一點一點放。
作者: akagawa (赤川園)   2017-09-19 17:26:00
開心,但不會想要留住這個開心<<自己的體悟是這樣
作者: yaqqq (^^)   2017-09-19 20:28:00
耳朵聽得清清楚楚,眼睛看得明明白白,心卻如如不動。所以就解脫來說你是對的,但是..............對於[度化他人]和[智慧的圓滿]是不足的, 你的問題應該是這個吧?如果是的話,我在講我的想法。~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7-09-19 21:28:00
看看佛陀一生的行誼再想想啥叫空門不要王位,不要妻子一回事一生在教化世人...-.-沒薪水,沒休假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09-19 21:31:00
其實剛接觸佛法,建議先從五戒、十善業開始學起。這是放下惡的開始,您仔細去看佛經當中所謂的 "修善",其實就是 "離惡",離惡的當下就是修善。宗門所謂善惡兩邊都不著,這對一般初學,容易誤解落空執~執著空義,還是另一種執著,所以甚深的法門,不適合初學可以當成一種目標,但下手處還是先從基本功學起比較好。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7-09-19 21:42:00
學跑之前先學走吧。即便是「思」,佛法當中的思惟修也不是光想而已。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09-19 21:42:00
樓上op大講得很好,佛陀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但我們能看的出佛陀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嗎 ? 看不出來。佛陀身教言教,活活潑潑,比一般人還有智慧還圓滿無礙,所以我們想像中的 "空義",其實跟真正的空義很有"距離"。佛告訴我們,一切成就,都五戒十善為 "地基",才能往上蓋所以真要入佛的境界,要在實務下真功夫才有用。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19 21:53:00
所謂佛沒有分別心,從證得一切相智的角度而言,佛果位無餘斷離煩惱障與所知障故於斷除最後一品微細障後永遠處在根本定中,佛果位之根本定與後得位是同一本質而反體各異現量空性的根本定智當中沒有二顯的顯現、沒有心與對境是有距離的顯現等,此時稱為聖者根本智的無分別心瑜伽現量見道位是最初證得聖者無分別心之瑜伽現量,乃至到十地位菩薩出了根本定於後得智都還會有分別心的無明二顯習氣,逮得修道位最後續流,於金剛喻定之根本定智見道無間道斷除最後微細一品所知障,於下一剎那之修道根本定智解脫道成辦佛果位,因為佛果斷除了障礙通達一切所知品的所知障故能不出根本定同時現量通達如所有性與盡有性之真俗二諦(上來倒數第四行筆誤更正:金剛喻定之根本定智修道無間道)因此修行要善知位次,不要把果位誤當為因位,我們尚在因位,不要說連十地菩薩都做不到的事,凡夫連見道位都尚未達到,誤把果位套在因位而成錯亂不得解。
作者: congency (醉裡挑燈看劍)   2017-09-19 22:24:00
準天台宗說法,金剛經屬於般若系經典,為通教,通教認識到當體即空,特徵是通前通後。鈍根人在通教中單見空,通於小乘,利根人除了空還見到不空,即心性,可以上接別圓二教,通往大乘。參考看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19 22:31:00
心性的唯明唯觀(世俗)與心的法性(勝義),可參考板上此篇:#1PfOXINi [宗義] 南山律:都迷階漸一混聖凡,滅法壞人莫補充前面提到佛果位的道次,《成唯識論》:「俱生所知種子(所知障之隨眠),於十地中漸次斷滅,直至等覺位中金剛喻定(修道位最後續流)現在前時,一剎那中方永斷盡。」《大般若經》:「若已圓滿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妙法,從此無間,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麁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7-09-19 23:23:00
無常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19 23:36:00
《瑜伽師地論》:「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窺基《唯識述記》:「言瑜伽者,名為相應」印順法師〈妙雲集〉:「禪思(含得止與觀)....凡修持而得止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瑜伽現量最初於加行道世第一法入見道位證得.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09-24 19:13:00
未學的經驗與您分享,或許未來還會變,僅是目前當下此時此刻的經驗與想法。於<思>,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來。帶著過去預想未來,是妄念。直接預想未來,當然也是妄念,會障蔽自性。於<感覺>,雖說有很多美好,亦或是感動,可擁有。若成為<執>,就要留意是否有偏 貪嗔痴慢疑 等在內,例如,後學一直要求自己要言行一致,其作用力是對長輩言行不一的憾與恨。此憾恨不滅,力量難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