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0-28 17:08:59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3.3.1.2.2 復習
今天講第11頁,解說聲聞加行道,在進入此科判之前,先稍為復習上週所談的聲聞資
糧道。
當行者一旦生起無造作出離心的時候,他就進入聲聞的資糧道。資糧道分成下、中、
上三品,也就是他會進入聲聞資糧道的下品。聲聞資糧道的下、中、上三品,都有聞所成
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也都有現前知、比度知、再決知。
在聲聞的資糧道下品,大多數的行者都已經透過比量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但還有少數
沒有了解。到了聲聞資糧道的中品全部都要了解,因為要了解補特伽羅無我,才有辦法進
入資糧道的中品。要到聲聞資糧道的上品,則必須要有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一旦行者有
辦法進一步證得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這位行者就進入聲聞的加行道。
上次,有個地方沒有翻出來,後來跟格西確認,一般來講「止」就是「修所成慧」,
但是如果所緣是補伽羅無我的話,那「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並不等於「緣補特伽羅無
我的修所成慧」,而是「等於」緣「補特伽羅無我的修所成」。那什麼才是緣補特伽羅無
我的修所成慧呢?要「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才是「緣補特伽羅無我的修所成慧」。
一個是「修所成」,一個是「修所成慧」,也就是「所緣」是「補特伽羅無我」時,
必須要做這樣的區分。一般的情況,「止」就是「修所成慧」;(但是)如果所緣是「補
特伽羅無我」,「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只是「緣補特伽羅無我的修所成」,不是「緣補
特伽羅無我的修所成慧」;「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才能被稱為「緣補特伽羅無我的修
所成慧」。
3.3.1.2.3 解釋聲聞加行道
1. 定義
「聲聞的義現觀」,就是「聲聞加行道」的定義。
這情況類似於之前談「義現觀」是「加行道」的定義,只是在「義現觀」前面加「聲
聞的」,「加行道」前面加「聲聞」,其意思是類似的。
聲聞義現觀的「義」是意義,主要是指佛說的經典的所詮義,而此所詮義主要是指無
我,所以這個「義」主要是指「無我義」。
現觀在這裡有這樣的意思,也就是聲聞的義現觀表示這個時候的心,已經有「緣無我
義的止」,也有「緣無我義的觀」,這二者都有了,這裡的「現觀」有這樣的意思,所以
聲聞的「義現觀」,換句話講,就是聲聞「緣無我義的止觀」的部分。這個止就如剛才所
說,「緣無我義的止」只能稱為「緣無我義的修所成」,如果是「緣無我義的觀」,才是
「緣無我義的修所成慧」。
2. 分類
「聲聞加行道」若予區分,有聲聞的「煖位」、「頂位」、「忍位」及「世第一法」
等四者。在獨覺的時候也一樣,就是把「聲聞」改成「獨覺」,即「獨覺加行道」。若予
區分,有獨覺的「煖位」、「頂位」、「忍位」及「世第一法」等四者。大乘也是一樣,
就是把「聲聞」改成「大乘」,「大乘加行道」若予區分,有大乘的「煖位」、「頂位」
、「忍位」及「世第一法」等四者,三乘的加行道分類都類似。
其中,前三者(煖位、頂位、忍位)的每一個,又分為下、中、上三品,這句話的意
思是說,「煖位」可以分成煖位的下品、煖位的中品、煖位的上品;「頂位」也一樣分成
頂位的下品、頂位的中品、頂位的上品;「忍位」也一樣分成忍位的下品、忍位的中品、
忍位的上品。〔前三者的每一個〕也可以分為「現前」、「比度」、「再決知」三者;以
及分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者。
然而,「世第一法」則無那樣的區分,意即「世第一法」無法分成下、中、上三品及
現前、比度、再決知,也無法分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個,理由何在呢?因為
它的時間非常短,因為聲聞加行道世第一法是「時邊際剎那」,因為時間很短的緣故,所
以無法做這樣的區分。
在此階段無法做聞、思、修的聞,所以無法有產生新的聞所成慧,既然無法產生新的
聞所成慧,所以也不會有新的思所成慧。但是他的相續是延續忍位的上品來的,所以可以
說他有修所成慧,但是這個修所成慧是前面忍位的相續,並不是新的,頂多可以說在世第
一法是修所成慧,但是不能做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的區分,因為時間太短。
「時邊際剎那」一般它的時間長度,大概就是一個成年男子一彈指的聲音的六十分之
一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以說非常短,世第一法停留的時間就是這麼短,緊接著這位行者就
會進入到見道位。
不僅聲聞加行道的世第一法是「時邊際剎那」,甚至它之前的忍位上品(忍位可以分
下品、中品、上品)時間的長度也是「時邊際剎那」,所以這個部分跟世第一法是一樣的
時間,都非常短。但是忍位的下品、中品的時間就不是「時邊際剎那」了。要注意,只有
忍位的上品,它的時間是「時邊際剎那」。所以行者到了忍位的上品停留的時間也是很短
,接著下一個「時邊際剎那」就是世第一法,然後就進入見道位。(見道位有見道十六心
剎那。)
加行道忍位上品的時間是「時邊際剎那」,加行道世第一法的時間也是「時邊際剎那
」,這是根據世親的《俱舍論》:「彼為一剎那,如是世第一。」「彼」就是指加行道忍
位的上品,「為一剎那」就是指一個「時邊際剎那」,「如是」就是同樣的,「世第一」
後面可以加幾個字「也是一個時邊際剎那」。
在聲聞加行道的階段,雖以修所成為主,但並不是沒有聽聞(聞所成慧)、思惟(思
所成慧),這個情況跟前面聲聞資糧道剛好相反,聲聞資糧道是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為
主,但是並不是就沒有修所成慧。所以要說明的是聲聞資糧道都有聞、思、修三慧,只是
以聞、思為主;聲聞加行道來講,也是都有三慧,但是以修所成慧為主。
聲聞資糧道都有三慧,雖然以聞、思所成慧為主,但並不是沒有修所成慧。同樣地,
在聲聞加行道的階段,雖然以修所成慧為主,但並不是沒有聞所成慧與思所成慧,這個之
前在第八頁、第九頁也引了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
這裡再引一次,這裡提到在聲聞加行道是以修所成慧為主,但並不是沒有聽聞(聞所
成慧)與思惟(思所成慧),因為《阿毗達磨集論》當中清楚說過:「在聲聞資糧道及加
行道這兩個階段中,皆有聽聞(聞所成慧)、思惟(思所成慧)及修習(修所成慧)三者
。」因為《阿毗達磨集論》說:「什麼是『資糧道』?答:凡夫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
、於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於瑜伽;再者,還有成為其因的其他善行、聽聞、思惟及
修習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就是也有這些),亦即就像資糧道一樣,加行道也是如此(亦
即也有聞思修三者)。」也就是雖然它是以修所成(慧)為主,但並不是沒有聞、思。
從聲聞加行道轉移至聲聞見道的情況,這裡先談到的行者,是指暫時決定為聲聞種姓
之聲聞加行道世第一法的行者。因為之前談過,在加行道的時候,這位行者已經有緣補特
伽羅無我的止,也有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在之前早已透過比量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當他
有辦法現觀補特伽羅無我時,就會轉移至聲聞見道。
「暫時」與「決定」要用頓號把它隔開,「暫時」的意思是最終還是會回小向大,意
即這類的行者最終還是會進入大乘道。「決定為聲聞種姓」意即這類的行者,一定要從聲
聞的資糧道走到聲聞的阿羅漢為止,也就是他一定會走完這一段,他中間不會轉向獨覺道
也不會轉向大乘道,這個就稱為「決定為聲聞種姓」。「暫時」是說即使他證得聲聞阿羅
漢,最後還是會回小向大進入大乘道,所以這裡「暫時」與「決定為聲聞種姓」要稍做區
分。
如果就「決定為聲聞種姓」來看,假設這位行者,是聲聞資糧道的話,他一定會繼續
走到聲聞的加行道、聲聞的見道、聲聞的修道,最後證得聲聞的無學道—也就是聲聞的阿
羅漢;如果他已經在聲聞加行道的話,一樣會走到聲聞的見道、聲聞的修道,然後證得聲
聞的阿羅漢;如果在見道位他就進一步走到聲聞的修道,然後證得聲聞的阿羅漢;如果在
修道位,他就會證得聲聞的阿羅漢。整個走完之後再回小向大,走大乘道。
接著要談的,是跟暫時決定為聲聞種姓之聲聞加行道世第一法的行者,不一樣的,就
是「暫時不決定為聲聞種性的行者」,「不決定」的意思是說這位行者他可能在資糧道,
還沒有到加行道的時候,就遇到一位能夠開示大乘的甚深與廣大教法的善知識,他沒有進
一步往聲聞加行道走,在聲聞資糧道還沒有到聲聞加行道前,就轉向大乘,這類的行者就
是「暫時不決定為聲聞種性」。
有一類行者,他走到加行道,但是還沒有到見道,這時候遇到大乘的善知識,然後他
就轉向到大乘;或者這位行者是聲聞見道,還沒有進入聲聞修道,他遇到大乘善知識,然
後他轉向大乘;或者他是聲聞修道,還沒有證得聲聞阿羅漢,就遇到大乘善知識,然後就
轉向大乘道。以上提到的都屬於「暫時不決定為聲聞種性」的行者。
3.3.1.2.4 「現觀」及「分別知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之別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