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第七十二集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2-06 17:10:55
太上感應篇  (第七十二集)  1999/8/6  香港  檔名:19-012-007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二十九段,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們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如何落實?這一句就是真實的教誨。人要不能夠相讓
,斷惡修善就決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讓,相讓是美德。在中國古書裡面記載,孔融四歲
就懂得謙讓,這是見到善根非常深厚,當然後天的教育也佔了決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
,這是我們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沒而不彰,過在沒有機會接受聖賢的教誨。我們中國
古聖先賢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對於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實際上他已
經把它引申到胎教,當母親懷孕的時候,她的心情、舉止對胎兒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儒家
的教育是從胎教開始。懷孕的時候,做母親的人思想就純正、就清淨,真正要做到「非禮
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對於子女照顧的這才是無微不至。
  現代人哪裡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縱有深厚的善根,被這個社會風氣習染,他的善根福
德不能現前,惡的習氣都被勾引出來,這才是真正社會動亂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
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說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們在社會上有能力競爭,放棄競
爭;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貴,他也把這個完全捨棄,過著隱居的生活,清貧的生活,樂於從
事於社會偉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獻自己、造福人群。他們的眼光遠大,不是看在這一世
,看到往後生生世世久遠劫後,所以他們的成就備受世人崇敬。幾千年來提到這些古聖先
賢們,即使在現前的社會,還是有許多人尊敬、讚歎、嚮往,向他們學習。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教學,文字雖然不多,義理非常豐富、非常圓滿,字字句句
都說之不盡。『推多取少』,就是斷惡修善的落實,它小註子裡面開頭第一句就說得好,
「此句所指甚廣」,理跟事都是深廣無盡。他舉一個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財,財務上
的往來,要懂得謙讓,這是美德。如果是爭取,諸位就要曉得,貪瞋痴煩惱就現前,這是
佛家最大的忌諱,三毒煩惱如果不能夠遏止,果報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這點便宜算什麼
?得不償失。朋友共財更要相讓,有些同修問我,朋友來借錢,我們要不要幫助他?我告
訴他,你有能力就幫助他,但是要記住,借給他,就決定不要想他還來,這個朋友愈交愈
厚。借給他還想要還,還要討債,好朋友反目成仇,這又何苦?所以借給他的時候決定不
要想他會還我,借給他就是送給他,就是贈與,你的心多安,你多快樂!他將來還你,很
好,歡喜;不還你,決定不要再提。所以幫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盡心盡力幫助人
,養自己的厚道,後福無窮。你能常常這樣做,你在社會上建立了公信力,你辦事有很多
人擁護,有很多人幫助。你樂意幫助別人是因,種的因,別人幫助你是果報,種善因得善
果,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讓。
  我們人生活在世間,實際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講,活在世間也不過是
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穩穩、舒舒服服過一輩子,為什麼不肯相讓?健康長壽
最重要的因素,心地真誠、清淨、慈悲,這是健康長壽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
天天進補。諸位細細去觀察,在歷代帝王將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貴,他們生活條件富足,
飲食起居講求是世間平常人望塵莫及的,我們看看歷史上幾個長壽的?三十、四十、五十
死了的佔大多數,活到七十、八十非常稀少。反而不如農間的老農,農村裡面活到八十、
九十、一百多歲的,我們常常聽說,你再去看看他的飲食起居,粗茶淡飯。他為什麼那麼
健康?為什麼那麼長壽?可見得健康長壽不是進補得來的,不是用醫療手段可以獲得的。
老農何以能夠健康長壽?他心清淨,他誠懇,他慈悲。懂得這個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隨緣
就好。而且飲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淨,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長壽。
  它引用《遺教經》上一段話,這是佛說的,佛講「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佛這句話我們聽起來不難懂,欲望多的人貪心重,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
掉,心理負擔就太重,煩惱太多了,患得患失,他為什麼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諺語有所
謂「憂能使人老」,這話是古人經驗之談,一個人憂慮、操心的事情太多,容易衰老、多
病,壽命自然就不長。從這些事實真相、這些道理上來觀察,我們就曉得,儒家、道家、
佛家,這些真正聰明人他們懂得養生,盡可能把憂惱的事情丟掉,身心自在。教化眾生是
他們的事業,雖然做這分事業,認真努力去做,但是決定沒有希求,為什麼?有求就有煩
惱,無求無煩惱,多求多煩惱。教導學生,教導子弟,對學生、對弟子決定沒有希望,為
什麼?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好,我們看到歡喜;你不能夠依
教奉行,不能夠接受教誨,還是造作一些罪業,他們看到點點頭,習氣煩惱太重。所以心
裡頭痕跡都不沾,這個才真正懂得養生之道。
  我們去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做一些好事,有緣去做,眾生有福,我應當做,多做
一點;沒有這個緣分,眾生沒福,落得清閒自在。決定不是攀緣,我一定要做這樣,那你
就有憂惱,你就有欲望。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我們在經上讀到,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是
不是他自己想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他怎麼
來的?眾生有感,他是應來的,我們今天講應邀、應聘,應是被動不是主動。我們眾生有
感、希求,他就來;眾生要沒有這個念頭,不會來,他來幹什麼?他來不是找麻煩。所以
諸佛菩薩,連儒家、道家,教學,或者是說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全是
被動,決定沒有主動我要怎樣怎樣,我還要製造一個機會要怎樣怎樣,哪有那麼多的事情
?這種做法,這種念頭,違背了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釋道心地都
是清淨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那是感應。
  我到香港來為大家講經,不是我要來的,是你們想聽經找我來的。你們既然想聽經,
我不來對不起你們,你們不找我我絕對不會來。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請我,我每年
到這裡來講一個月。雷太太過世之後就沒有人再請我,所以我有好幾年沒到香港來。到香
港回歸,我來看看,過去在這裡講過十年,總有這麼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歸我到這邊來
參觀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過去的老聽眾來告訴我,「法師,你已經七年沒有來了。
」我說,「哪有這麼長?」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說,「不是我不來,你們沒有找我,你沒
有找我我怎麼能來?」於是同學有幾位又來找我,你來找我這是感,我來是應。我們跟釋
迦牟尼佛學習,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是主動的,主動的有煩惱,主動心不清淨,完全是
被動的。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被動的,攀緣是主動的。所以這句話意思就深
長。
  佛又說,「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這是佛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在這一
生當中,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幸福。常言說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道
理明白之後欲就沒有,欲望就沒有。所以跟一切眾生相處,他要的我們盡量給他,他要名
,名給他;他要利,利給他;他要財,財給他,跟眾生結歡喜緣。我們所需要的他不要,
他所需要的我們不要,他需要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東西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是
清淨心,清淨心他不要,所以我們跟一切人相處沒有衝突。世間人為什麼處不好?利害衝
突,彼此互相競爭,所以不能相處。我們跟一切眾生能相處得好,現在你們看到我跟許多
不同的族群處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處得非常好,什麼原因?你們要的統統給你,你不
要的我要。所以決定沒有利害衝突,我們才能相處這麼好!我幫助大家的,是我接受佛菩
薩、古聖先賢教誨,這一生所得到的真實利益,我貢獻給大家,跟大家分享這一分利益。
如果你也覺悟,你一定也能夠「推多取少」,我們生活所需極其有限,很容易滿足。
  我在求學的時候,那個時候大概三十多歲,三十二、三歲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師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歲學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斷掉,佛家講持
午,我這樣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吃一餐,我就想這個對我來說不難,我
也把早餐斷掉,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老師,老師問我,「你覺得體力
怎麼樣?」我說,「體力很正常,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狀況。」他把桌子一拍,告訴我,「
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講得好,「
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我那個時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以後到台北去講經,韓鍈居士
邀請我住到她家裡,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說,「法師,不行!這樣將來你的身體要是
有什麼問題,我們全家擔當不起,你如果答應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們想想
,弘法重要,隨緣吧!我就把一餐分作三餐,過去我年輕,一餐吃飯,普通的飯碗我一餐
吃三碗飯,所以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飯。跟她相處三十年,蒙她的照顧,現在她往生了,
再不會限制我,所以我應該再恢復吃一餐,省事!省掉許多的麻煩。
  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們貢獻別人的就愈多,這是好事,對自己決定有利,對別人也
有利益,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謙讓,過去我跟大家講過,人與人交往要懂得禮讓、忍讓
,居於領導地位要懂得謙讓、謙虛,樣樣讓人。我們與一切眾生交往,沒有利害的衝突,
這裡面就不會有任何的矛盾,不會有任何的誤會,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
助合作。對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夠圓滿成就。好,今天時
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2-06 17:18:00
阿彌陀佛!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7-12-06 18:0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7-12-07 07:47:00
阿彌陀佛
作者: happiness0 (happiness)   2017-12-07 12:24:00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ellei24996   2017-12-07 23:1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