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無法開脫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7-12-28 16:03:52
→ ilanese: 我個人認為觀呼吸及觀腹部起伏這種方法都是傾向止禪的方12/27 20:17
→ ilanese: 法,其實止禪本身就帶有練氣的效果了。12/27 20:18
所有禪修方法可以分成兩大類,這兩大類就是奢摩他和四念處。
奢摩他的禪修所緣是固定不變的概念法,
四念處的禪修所緣是當下不斷剎那生滅的五蘊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修四念處的活在當下就是當下的受、想、行、識覺知過去前幾剎那的五蘊,
不是五蘊之外還有個心在覺知五蘊。
你一直不肯搞清楚禪修所緣到底是剎那生滅的五蘊還是固定不變的概念法,
這樣無法了解佛教的禪修。
→ ilanese: 只是因為南傳佛教及漢傳佛教並沒有這類知識的傳承,所以12/27 20:18
→ ilanese: 不曉得自己其實也是在練氣。12/27 20:18
不管你喜歡定義什麼氣的概念,
四念處禪修所緣的特性就是不斷剎那生滅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覺知四念處禪修所緣的心和心所一樣不斷剎那生滅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沒有這樣修就不是修四念處。
→ ilanese: 當然了,就道家的角度而言,文火及武火(就是意念輕重) 12/27 20:19
→ ilanese: 的那種練氣效果還是有差異性的。12/27 20:20
→ ilanese: 道家的守竅法是集中注意力在身體的一個穴位上,如果觀腹12/27 20:21
→ ilanese: 部起伏是有特定同一個位置,事實上是很類似道家的守竅法12/27 20:22
→ ilanese: 的,而這種方法妙天妙禪師徒也是常用,但他們的方法比較12/27 20:22
→ ilanese: 類似道家的守竅法,因為是集中注意力於身體特定的能量中 12/27 20:23
→ ilanese: 心。 12/27 20:23
馬哈希四念處坐禪的主要禪修所緣是腹部起伏,
五蘊的其它部分是次要禪修所緣,
所以當下整個五蘊都可以是馬哈希四念處禪修的所緣。
有些修馬哈希四念處禪法的人因為身體病況太差,
所以是以身體的疼痛為四念處的主要禪修所緣不是以腹部起伏為主要禪修所緣,
如實覺知疼痛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
此外馬哈希的四念處禪修還有行禪,
行禪的主要禪修所緣是腳踝以下。
要評論馬哈希禪修方法前應該先把馬哈希四念處禪修方法搞清楚,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去把馬哈希的毗婆舍那講記(含法的醫療)看清楚就知道
當下整個五蘊都可以是馬哈希四念處禪修的所緣。
→ ilanese: 一直標榜說自己是純觀、剎那定之類的,事實上連自己修習 12/27 20:24
→ ilanese: 的法門也是止禪也不自知。 12/27 20:24
→ ilanese:   12/27 20:26
再幫你複習一次,
奢摩他的禪修所緣是固定不變的概念法,
四念處的禪修所緣是當下不斷剎那生滅的五蘊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修四念處的活在當下就是當下的受、想、行、識覺知過去前幾剎那的五蘊,
不是五蘊之外還有個心在覺知五蘊。
搞清楚禪修所緣到底是剎那生滅的五蘊還是固定不變的概念法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 ilanese: 不是說純觀不好,是一般初學者真就只修純觀的話,以道家 12/27 20:26
→ ilanese: 的角度來看,真是要天賦異稟或是有宿慧,不然修了N年還是 12/27 20:28
→ ilanese: 跟修枯禪差不多。 12/27 20:28
http://tripitaka.cbeta.org/N09n0005_001
[P.1] 中部經典
第十 念處經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耶?於此,比丘受樂受而知:『予受樂受。』受苦受而
知:『予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不苦不樂受。』受物質之樂受而知:『予
受物質之樂受。』受非物質之樂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樂受。』受物質之苦受而知:『
予受物質之苦受。』受非物質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苦受。』受物質之不苦不樂受
而知:『予受物質之不苦不樂受。』受非物質之不苦不樂受而知:『予受非物質之不苦不
樂受。』如是,於內受而隨觀受,於外受而隨觀受,於內外受而隨觀受。於受而隨觀集法
、於受而隨觀滅法、於受而隨觀集滅之法而住。若彼現『受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
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於受隨觀受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耶?於此,比丘有貪欲心而知:『有貪欲心。』無貪欲
心而知:『無貪欲心。』有瞋恚心而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而知:『無瞋恚心。』
有愚癡心而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而知:『無愚癡心。』攝心而知:『攝心。』散
心而知:『散心。』高廣心而知:『高廣心。』非高廣心而知:『非高廣心。』有上心而
知:『有上心。』無上心而知:『無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心而知:『非定
心。』解脫心而知:『解脫心。』非解脫心而知:『非解脫心。』如是,於內心隨觀心,
於外心隨觀心,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於心而隨觀集法,於 [P.60] 心而隨觀滅法,於心
而隨觀生滅之法而住。彼現『心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
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於心隨觀心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隨觀法而住耶?曰:於此,比丘於五蓋法隨觀法而住。比丘如何於
五蓋法隨觀法而住耶?諸比丘!於此,比丘內存有愛欲而知:『予內存有愛欲。』若內無
愛欲而知:『予內無愛欲。』未生之愛欲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愛欲捨離者,其知之;
所捨離之愛欲於未來不生者,其知之。又,於內有瞋恚而知:『予內有瞋恚。』內無瞋恚
而知:『予於內無瞋恚。』有未生之瞋恚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瞋恚之捨離者,其知之
;所捨離之瞋恚於未來不生者,其知之。於昏沈、睡眠、調悔、及疑,亦如是。如是,於
內法隨觀法、於外法隨觀法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於法隨觀集法而住,於法隨觀滅法而住
,於法隨觀集滅之法而住。彼現『法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
住,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於五蓋法隨觀法而住。
你所謂的"枯禪"定義不明確,
說穿了你還是用"我"的想法,
希望禪修能夠依照"我"的計畫進行,
希望禪修能夠帶來"我"想要的美好感受。
但修四念處的行者知道,
修四念處時會遇到什麼所緣不是由我決定不是由我作主。
所以修四念處有可能遇到很多自己不想要的所緣
例如苦受、貪心、瞋心、痴心、散亂心、五蓋等等。
就算遇到不想要的所緣一樣活在當下,
如實覺知當下苦受、貪心、瞋心、痴心、散亂心、五蓋的剎那生滅和無常、苦、無我。
每次修四念處接觸到的所緣都不會一樣,
有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變化,
這和你想像的"枯禪"不同。
→ ilanese: 道家真正內涵是自然無為,特意練氣也是有為,特意觀什麼12/27 21:16
→ ilanese: 也是有為,世上絕大多數的法門經此原則一檢驗,已經剩下 12/27 21:17
→ ilanese: 沒幾種方法可練了。12/27 21:17
→ ilanese: 這種好不好?當然好啊!但也是一樣適合天賦異稟外加有恆12/27 21:21
→ ilanese: 心有耐力,不然一堆人連在練什麼都不知道就落跑了。12/27 21:21
根據南傳阿毗達摩,受想行合稱為心所,識稱為心。
心和心所一定同時生、同時滅、認知同一所緣、依賴同一心所依處色。
不管你認為特意還是不特意,
心和心所一定會認知同一所緣,
沒有認知所緣就沒有心。
修四念處只是如實覺知當下所緣的特性,
如果覺知到概念法就知道這是概念法沒有剎那生滅和無常、苦、無我的特性。
如果當下所緣是過去前幾剎那的五蘊,
就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和無常、苦、無我。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6-12-27 20:17:00
我個人認為觀呼吸及觀腹部起伏這種方法都是傾向止禪的方法,其實止禪本身就帶有練氣的效果了。只是因為南傳佛教及漢傳佛教並沒有這類知識的傳承,所以不曉得自己其實也是在練氣。當然了,就道家的角度而言,文火及武火(就是意念輕重)的那種練氣效果還是有差異性的。道家的守竅法是集中注意力在身體的一個穴位上,如果觀腹部起伏是有特定同一個位置,事實上是很類似道家的守竅法的,而這種方法妙天妙禪師徒也是常用,但他們的方法比較類似道家的守竅法,因為是集中注意力於身體特定的能量中心。一直標榜說自己是純觀、剎那定之類的,事實上連自己修習的法門也是止禪也不自知。 不是說純觀不好,是一般初學者真就只修純觀的話,以道家的角度來看,真是要天賦異稟或是有宿慧,不然修了N年還是跟修枯禪差不多。道家真正內涵是自然無為,特意練氣也是有為,特意觀什麼也是有為,世上絕大多數的法門經此原則一檢驗,已經剩下沒幾種方法可練了。這種好不好?當然好啊!但也是一樣適合天賦異稟外加有恆心有耐力,不然一堆人連在練什麼都不知道就落跑了。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17-12-28 16:41:00
修安般念的時候只會把氣當禪相,假如去注意氣的性質甚至去練氣就變成在觀察四大,不是修安般念,輕輕的覺知而已
作者: yaqqq (^^)   2017-12-28 23:34:00
板主公告:已無敏感字眼,故將標題改回。
作者: kodi (赤司征十郎)   2017-12-29 19:05: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