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世間的學術,現在世界上每個國家民族對中國人的看法改觀了,
不像從前瞧不起中國人,總認為中國是個劣等民族,他們是優秀民族。現在外國人看中國
人不一樣了,肯定了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是外國人跟我講的,西方人現在肯定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一個一個比,中國人第一;兩個兩個比,他們告訴我,猶太
人第一;三個三個比,他們講日本人第一。這個意思就是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很可惜不團結。我在紐約講經,外國人拿這個話來問我,最後問我一句話,為什麼你們
中國人不團結?先誇獎你,後來貶你,說的語氣帶著諷刺、譏笑的語氣。我的答覆也出乎
他意料之外。他問我了,因為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我就告訴他:這是上帝的安排。他聽了
就愣住了:怎麼是上帝的安排?我就告訴他,中國人要團結起來,你還有飯吃嗎?他的氣
就下去了。中國人團結起來,他們都沒飯吃了,上帝的安排還讓他有碗飯吃,他也沒想到
我這樣答覆他。
中國的典籍太多、太豐富了,中國的歷史是全世界最完整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沒有
中國這麼完整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乾隆對於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貢獻,編了一套
《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翻印出來,像《大藏經》一樣,精裝一千五百冊。多少部
《大藏經》?十五部,我們這部《大藏經》一套一百冊,分量是十五套的《大藏經》。這
是我們列祖列宗寶貴的智慧經驗,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藏,我們要不能接受來應用,你說多
可惜,怎麼能對得起祖宗!
這部大書什麼人能看?我也買了一套,放在達拉斯佛教會,這裡簡居士代我去買的,
我委託他去買的。他去見到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總經理就告訴他,他說這部書,假設一
個小孩生下來就會看,他壽命也很長,活到一百歲,他也看不完。這是真的,是事實,確
實一百年都看不完,那多可惜!所以我就想,把它編成精華錄,一千五百冊編成一冊,那
我們每個人都享受到了。那一套書裡面的內容就太豐富了,什麼都有。
我們今天需要的是什麼?那就看我們最缺乏的是什麼。我們今天的社會缺乏倫理,缺
乏道德,我們就以倫理、道德為綱領,在《四庫》裡去蒐集古聖先賢這一類的教訓,編成
一冊。這些天天搞政治的,《四庫全書》裡面有專門講政治的,也可以把有關政治的節錄
,編成一本。每個行業都可以在古籍裡頭去節錄一冊,當然最需要的、最普遍的是倫理道
德的修養。所以我想找些人來發發心,把這個裡面寶貴的句子、教訓節錄出來寫成一本。
我們全書都讀到了,這幾千年的文化遺產,我們真的繼承了,真的拿到了,這都是這個時
代非常需要的工作,也是社會整體的教材。
我們在海內外提倡佛教教育,我們有方向、有目標,我們的方向目標是「四好」的教
學,四好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我們以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及我
們淨宗五科作為節錄的綱領,這就是我們在《大藏經》裡面要節錄哪些東西。我們以「五
科」為綱領,以「四好」為原則,五科就是淨宗學會所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
、十大願王。以這個為綱領、綱目,把《大藏經》編個節要,把這一百冊編成一個小冊,
這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卍 釋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一卷經的經題概略跟諸位介紹一下。『大方廣』這三個字是表法,表什麼?就是《
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代表本體,
宇宙森羅萬象、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根源是什麼?現代哲學家講這個根源叫做本體,哲
學裡頭有「本體論」,就是專門探討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根源。在本經用一個「
大」來代表,因為這個東西實在說不出,也無法形容。所以,這個「大」不是大小之大,
大小之大那就錯了,實在不得已用這麼一個字來讚歎、來顯示,它代表宇宙萬有的本體。
本體在佛經裡面用的名詞很多,譬如經上講的「真如」、「本性」、「真心」,《楞嚴經
》上講的「第一義諦」都是講這個,都是說的本體,也就是一般人講的真心本性。『方』
是講現相,現相非常複雜,這個相是從本體裡面變現出來的,現相,所謂森羅萬象。在佛
法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用這個字來代表,它講的是相。『廣』是說它的作用,它
現的相一定有作用,作用廣大無邊。
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解釋這三個字是體、相、用,這三個字如果我們還沒有法子
體會,我們可以用個比喻,諸位從比喻裡面細心去體會。譬如作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
的經驗,夢中的境界就是「相」。夢從哪裡來的?來源就是「體」,沒有來源怎麼會有夢
?夢中的境界,一切活動就是「用」,就是「廣」,我們從這裡頭細細去領會。整個的夢
境都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心是能變,夢境是所變,有能有所。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如
此,能變的是真性,是真如,所變的是萬象,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領略
。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心性所變現的,佛在《楞嚴經》裡面把這個事跟理說得很
透徹。所以,古人說開智慧的《楞嚴》,也就是說《楞嚴》裡面特別講得詳細,宇宙人生
的真相,說得詳細。
『佛』是人,什麼人?覺悟的人,覺悟什麼?覺悟「大方廣」,換句話說,對於宇宙
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徹底覺悟的這個人就叫做「佛」。『華嚴』是比喻,「嚴」是莊嚴
。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真善美,真善美就是佛經裡頭講的莊嚴。「華」跟開花的花是一個意
思,古時候通用的,就是比喻像一個大花園一樣,一切品種統統齊全,一樣也不缺,這個
花園就太美、太壯觀了。把花比作森羅萬象,比作十法界依正,全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
那就莊嚴了,離開自性別無一物,這是「華嚴」比喻的意思。從這個題裡面我們就很清楚
明白的體會到,這部經的內容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
『經』這個字就不要多說了,我們道場裡面講得很多了。就是說明「大方廣佛華嚴」
這部經,這個課本。如果用現代的話,「經」就是佛家教科書,就是佛門的課本,這個就
更好懂了。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我們現在讀的這部分並不是全經,是全經當中的一品。「品」就好像我們中國古書分
做篇、章,一篇、二篇,篇章的意思。品是品類,凡是講哪一類的,把它歸納在一起,稱
之為品。這個品題在八十卷經裡面叫「入法界品」,這個品題簡單,可是意思跟我們這個
地方的意思相同。我們這個意思明顯,因為用的文字多,那個用的文字簡略,意思是一樣
的。「入法界」,我們看這個題也就曉得,什麼叫法界,這個題裡面叫『入不思議解脫境
界』。原來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就是法界,關鍵在你能不能「入」,關鍵在
這個字。入這個境界就叫佛,沒入就叫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別就在此地。入了你就得解脫
,「解脫」用現在的話來說,你就得大自在,清涼大師在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得大自在;沒入就一切都不自在,這兩個境界完全不一樣。
我們再從這個題裡面細細去看,入了就不思議了,所以他才自在。我們現在沒有入,
沒有入怎麼樣?一天到晚「思、議」,思是胡思亂想,議是胡說八道,一天到晚胡思亂想
、胡說八道,你怎麼會自在?你當然不自在。我給你解釋題意你聽了好懂,你看古註不好
懂,確實如此。不思議,你真的能夠不思不議,就是佛經裡面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心行處滅,不思;言語道斷,就不議。不思議就是這個意思,心真的定了,真的清淨
了。
我們的心為什麼定不下來?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亂?參禪不能得定?學教不能開悟?你
要去追究,什麼原因?心是動的,不是靜的,不是定的,心是亂的,不是清淨的,毛病就
出在這裡。心不清淨,知見就不正,就是迷而不覺,因為覺正淨這三個,得到一個,那兩
個都得到了。心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當然是覺,當然是正知正見;心不清淨,當然是迷
,當然是邪知邪見,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講修行,修的什麼?把我們錯誤的行持修正
過來,我們心不清淨,把它修正過來,讓心清淨;我們的知見不正,把它修正過來;我們
迷惑顛倒,把它修成覺而不迷,這叫真修。
如果我們一年比一年覺悟,也就是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長(覺就是智慧增長),一年比
一年身心清淨,你的修學有進步,你的修學功夫得力,有成就,有成績。假如我們的修學
,用的時間很長,修得很辛苦,可是一年比一年煩惱,一年比一年妄想多,那你就完全錯
誤了。你修的是什麼?你修的不是覺、正、淨,而是迷、邪、染,那就叫顛倒,那就是經
上講的可憐憫者,修錯了,叫盲修瞎練。
所以真正修行功夫得力,修得不錯的話,身心愉快,心地清淨,煩惱少,智慧長。你
的身體一定非常健康,為什麼?法喜充滿!我們世間人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
們身體什麼營養最好?歡喜,人常常歡喜就不會生病,不會衰老。所以你看看哪一位佛菩
薩長了鬍鬚的?哪一位佛菩薩白頭髮的?沒有,為什麼?歡喜,法喜充滿,我們真正得到
修學的利益,這不可以不知道。怎麼修?你就記住經題這個原則,不思不議,你就得解脫
,這個法子妙極了,你就入了;你還要思,還要議,保證你沒入。
‧普賢行願品
下面『普賢行願』。如果我們遵照「普賢行願」,就入這個境界,「普賢行願」是能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可是此地關鍵的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有能有所還沒有
入,還在門外;雖然很靠近,走近大門邊了,沒進去。必須能所雙忘就進去了,這一步就
進得去,所以要記住,能所不二才真正叫不思議。有能有所還是思,還是議,為什麼?能
所是二法,二就不能進去,進不去。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佛法是不二法,
起心動念就是二法,你就入不進去。剛才講了,你有思、有議,這二法,你入不進去;一
定是一法、一心,法界是一真。淨土經裡面講一心,《華嚴經》上講一真,一心就是一真
,一真就是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
我們可不可以去想?不能想,想了就是思。可不可以提出來討論?不行,討論就是議
了。可是諸位要知道,在不可思議裡面也能思也能議,那是什麼?過來了,先要到不可思
議,然後從那裡出來就是可思可議,佛才講這些經。所以這些經講給誰聽的?講給四十一
位法身大士聽的。那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已經入不思議境界,所以佛在那裡講經說法,
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這些菩薩們在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無
聽跟聽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他都入了。這個境界不能思惟,不能想像,一思惟想像就錯了
,唯一用清淨心。
這個法門的正行就是「信願持名」,普賢菩薩是教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在「往
生經」裡面把方法都說盡了,「信願持名」。我們除了正行之外,我們的身體不能離開社
會,不能離開人群,我們在這個社會、人群當中,怎樣和他們共處?怎樣度過歲月?普賢
菩薩十願就是個原則,十願叫普賢行。我們一看,這很普通!「禮敬諸佛」,我天天看到
佛像都拜三拜,我很禮敬了。算不算普賢行?不算,為什麼不算?你有思有議,如果你的
禮敬裡面不思議,那就是普賢行。為什麼?有思有議就有界限、有等差、有分別、有執著
;沒有思議,心是平靜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心跟虛空法界一
樣大。所以你在這裡禮拜,盡虛空遍法界的佛你統統都拜到了,沒有界限,那叫普賢行。
一有界限,我拜這尊佛,那尊佛就沒有拜到,那不叫普賢行。所以這個題的意思其深無底
,其廣無邊,真正不可思議。
『品』是品類。這一品經總共有四十卷經文,在第四十卷經文當中,這是最後一卷,
也就是這一品的總結。這一品是《華嚴經》的總結,這一卷是這一品的總結,可見得它是
全經的總結論,也是全經的精華,修行的綱領都在這一卷經之中。所以清涼大師參加翻譯
工作,翻譯完成之後,因為這部大經經文太多,不容易受持,特別將這一卷提出來別行流
通。勸人讀這一卷,等於讀全部的《華嚴經》;依這一卷經修行,等於全經修行的要領你
統統都掌握到了。所以這稱之為「不可思議」。
『疏』是註解經的,就是經的註解,疏是疏通的意思。怕我們遇到這個經文艱難,太
深了,自己不能夠通達,他以註解幫助我們,使我們對於經的義理能夠通達沒有阻礙,就
是現代人講的註解,這是「疏」。有的時候我們看到「鈔」,我們看到《別行疏鈔》的鈔
,鈔是什麼?鈔是解釋疏的。清涼大師雖然註解這部經,註還很深,那個註我們現在人往
往也有困難,看不懂,所以宗密大師再用鈔,鈔就是解釋疏,就是註解的註解叫鈔。
時間相隔一千多年了,大概有一千三百年,這部經翻譯的年代是唐朝德宗貞元十二年
。貞元十二年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現在是一千九百九十三年,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一
千三百年前,宗密大師解釋這個註解,這註解的註解,我們今天看起來還是非常困難,還
需要細細的講解,我們才能夠了解經中的大義。所以註解、註解再註解,我們才有辦法能
夠體會。真正能體會,那得的受用是不可思議,最怕的是曲解經義。
你看一開經,我們都念個「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萬萬不要曲解如來真實
義,誤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大錯特錯了。可是曲解、誤解的人真的大有人在。我發現很多
聽我講經,聽我的錄音帶,聽了好多,跑到這兒來問我,都把意思聽錯了。所以我很感嘆
,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多麼難得!為什麼聽了還不解?我自己感覺到我已經講得很清
楚明白了,為什麼把意思聽錯?聽誤會了?他有胡思亂想。真的,他如果用清淨心聽,不
要打妄想,他就有悟處。一面聽一面想,那就是胡思亂想,所以萬萬不可以把菩薩「三妙
慧」錯解了。
菩薩三妙慧是聞、思、修,聞慧、思慧、修慧。很多人搞錯了,把道聽塗說當作聞慧
,把胡思亂想當作思慧,把盲修瞎練當作修慧,你看看完全顛倒。佛菩薩聽了,看到這個
現象,怎能不嘆氣!怎能不流淚!三妙慧是什麼意思?三妙慧在一心當中求,就是不思不
議。譬如眼根接觸,看經,眼接觸,用一個字做代表,叫聞;我們聽講經,耳聽,這個叫
聞,接觸叫聞。一接觸就明瞭,為什麼?沒有妄念,心是清淨的,清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
,它照得很清楚,所以一接觸就明瞭,明瞭叫思慧,明瞭當然就不迷。所以,從不迷叫它
作修慧,從明瞭叫它作思慧,從接觸叫它作聞慧。可見得聞思修三慧是一念當中完成的,
沒有階段,不是先聞再思再修。我們現在把三妙慧變成三個階段,就是我剛才講的道聽塗
說、胡思亂想、盲修瞎練,菩薩搞這個還能成為菩薩嗎?
三學戒定慧是有次第的,三慧沒有次第,三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個慧的基礎上。由此
可知,沒有戒、定,哪來的慧?慧都沒有,哪來的三妙慧?妙慧是慧起作用。你就曉得戒
定慧的慧是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三妙慧是「無所不知」,般若
無知,無所不知。你沒有這個無知,無知就是此地不思議,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
的;這個起作用才無所不知,所以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出三妙慧。我們今天只
把經題介紹到此地,下次我們就入註解,註解不是完全的,是節錄的。
==
有思有議就有界限、有等差、有分別、有執著;
沒有思議,心是平靜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執著,
這個心跟虛空法界一樣大。所以你在這裡禮拜,盡虛空遍法界的佛你統統都拜到了,
沒有界限,那叫普賢行。
老法師把「普賢行」的核心精神講清楚了。
紅色小標示是我下的,簡單分段一下,方便學習。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