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
印度迦毗梨國,有位外道"梵志",
他仰慕舍衛國人民,
在釋迦牟尼佛教化之下,
人人都能夠過著些安樂太平的生活,
他長途跋涉去舍衛國,
想一睹釋迦佛的慈容,聆聽世尊說法
他來到舍衛國城外一個村莊,
梵志因為走了很遠路。。
感覺到疲倦 於是坐下來休息。
他見到兩父子正在耕田,
突然間有條毒蛇出現,咬了青年農夫一口,
這位青年即是哀聲叫痛,
非常辛苦地在地上掙扎,
沒多久, 就一命嗚呼。
這位老農夫靠近去看,
青年農父已經死了,
但是他無動於衷地依舊耕作。
梵志見到這種情境,
感覺到很奇怪, 就上前問:
"這位青年是你貴親呀?"
"他是我的兒子"
"你兒子死了 為何你毫無悲傷呢?"
父親就說,
"人來到這個世界, 就好似住旅舍一樣
在旅舍相遇, 不論父子, 母子, 夫妻, 兄弟,姐妹, 朋友, 不過是假名而已。
各有各的因緣果報,
要早走,遲走, 都各有因緣,
有些來討債 還債 報思 報怨 受苦 受樂,
都是各有因緣的。
緣合則聚, 緣盡則散 。為何需要悲傷?"
梵志感覺到很奇怪,
父親可以放下親情的牽纏,
心境毫無感情的束縛, 真是很少有。
這位農夫就問
"先生!你想去那裡呢?"
"我想去舍衛城。"
農夫就說
"我家就在舍衛城城門之外
請你順路跟我的家人說,
中午帶一個人飯就可以了。
亦要準備些抬具, 要將這具屍體抬走"
梵志被委託 就來到他家裡,
首先就見到一位老婆婆,
就講 "剛才我在田裡面看見一位青年
他被毒蛇咬死了,
老農夫說要你們將屍體抬回來。"
老太婆很感激地說
"真多謝你來報訊!"
梵志就問
"這位青年是你貴親呢?"
老太婆就說
"他是我兒子。"
"你兒子死了, 為何你沒有半點悲傷呢?"
老太婆就答
"人來到塵世, 就好似宴會一樣, 有聚有散
各人有各人的任務。
完成了, 要先走一步, 誰也留不住誰,
悲傷亦無好處, 何必呢?"
梵志轉身向她的媳婦說
"妳丈夫被蛇咬死了 妳毫無半點傷心的嗎?"
媳婦就說了
"生為夫婦眷屬 ,如果能夠同修聖道
是累世結來的善緣.
他要先走, 離開塵世, 往生善處 ,是可喜的事。
如果是惡緣來, 討債還債.
結寃結仇無了期,
他走了,我們這段寃仇, 就完結了。
那麼又為何要悲傷呢?"
梵志聽了這段話, 內心有所感動,
亦很驚訝, 村民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之下,
心中穫得無憂愁, 無煩惱, 無束縛的解脫,能夠將死亡的哀傷和親情的愛欲放下的人,身
心真是自由自在。
梵志後來, 依釋迦牟尼佛出家,
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