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攝類] 夏巴曲傑:學習《攝類學》&《量論》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1-08 21:50:40
: 夏巴卻傑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html
: 我們說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沒有過失的、功德圓滿的,要證明這些內容,順次第有四個
: 理路,逆次第也有四個理路。陳那論師在《集量論》的詮說禮讚——「已成量者欲利益眾
: 生,導師善逝救護虔禮敬」就陳述了順、逆次第的思維。
───────────────────────────────────────
■ 補充——「已成量者欲利益眾生,導師善逝救護虔禮敬」
摘自:《釋量論》2011TP 洛桑卻佩格西 張福成老師翻譯 (個人筆記摘要)
轉自:https://www.lamrimworld.org/index.php
《釋量論.成量品第二》
#1〔量謂無欺智(識)。〕
《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當中,「菩提心」和「空性正見」,
分別就是菩提道的「意樂」和「加行」。沒有菩提心,無法進入成佛之道,沒有空性正見
,成佛之道走不上去。
陳那菩薩在《集量論》中說:「依於圓滿的因,可以證得圓滿的果。」圓滿的兩個「
因」就是『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圓滿的兩個「果」就是『自利圓滿』和『利他圓
滿』。《三主要道》的次第,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就是這樣安立的。
為什麼在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出離心呢?也就是,你自己要先厭離整個生死輪回,
之後才能夠生起「如果一切有情都能遠離痛苦該有多好」的思惟。如果你自己沒有先厭離
整個生死輪回的痛苦,是不可能生起「一切有情若能遠離痛苦該有多好」的思惟的。
所以,一定是先為了自利的緣故而生起厭離生死輪回,之後才會生起令一切有情出離
整個生死輪回的心。因此,沒有出離心則不可能會有菩提心。
在《集量論》中,陳那阿闍黎說:「成就證量教示利眾生,導師如來怙主我頂禮。」
法稱菩薩的《釋量論》是解釋陳那菩薩《集量論》的著作,《釋量論》共有四品,第二品
是對《集量論》供讚文的解釋,第二品主要成立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位量士夫,以八個能立
的原因去成立。
“成量”是所立(佛陀是位量士夫),有四個能立因:1)欲利生、2)大師、3)善逝、
4)救護者。供讚文以四個原因成立導師佛陀是位量士夫。
“成量”有很深的涵義,意謂導師佛陀原本與我們一樣,也是位輪迴中的凡夫,受到
輪迴煩惱痛苦的逼迫,以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資糧,成為量士夫。
如何成為量士夫?首先「欲利生」,內心產生大悲心,對於眾生純粹出於利他的想法
,由大悲心推動,努力做禪修累積資糧。(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敬禮成量」亦表示,導師佛陀比外道導師更為殊勝。
外道認為,其導師原本就已經天然恆常存在,除此之外,本來不是的,而累積福德與
智慧二種資糧,然後成為一位導師、一位救護者,外道的主張中認為不可能。外道認為其
導師原本就存在,是位主宰,因此誠懇地向他祈禱請求,他才會救護我。
外道一般的情況,內心對於他們的救主非常熱切祈請、請求,除此之外,自己努力修
持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獲得一切相智(或譯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之佛果,這種情
況沒有,因為他們主張其救主原本就存在、天然、永恆。
而就佛教內道主張,佛陀成為量士夫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可是靠著內心努力
累積廣大福德與智慧資糧,而後成為量士夫,故我們是佛陀的追隨者,佛陀走過的道路,
我們一樣去走,圓滿了福德與智慧資糧,也會成為一位量士夫。
要成立所立法“成量”,為何將「欲利生」置於首先?導師佛陀原本不是位量士夫,
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作禪修,以後才成為量士夫?
首先,內心產生純粹為利眾生的想法,基於這個原因,而作禪修努力累積資糧。「欲
利生」直接開示了大悲心,間接開示了菩提心與菩薩行持。
內心純粹為了利益眾生,具有大悲心的幫助之下,還要具有了悟空性的無我勝慧。
「大師」代表現證空性,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去修證無我的心,圓滿證得空性無我勝
慧的果位為「大師」(佛陀的果位)。
這裡所指的現證空慧,不是聲聞獨覺行者內心的現證空慧,而是菩薩行者內心的現證
空慧。
「欲利生」產生了菩薩的行持,此是‘福德資糧’,「大師」要有證空慧的因,此是
‘智慧資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福德與智慧二資糧,透過以上這兩個因,成為
「善逝」的果位。
在尚未成為量士夫佛果位之前的學道位,依靠內心大悲心的禪修,廣大累積福德資糧
,在大悲心的幫助之下,依靠現證無我勝慧的禪修,廣大累積智慧資糧,經過三大阿僧祇
劫,努力精進行持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成就「善逝」的果位。
「善逝」分為兩項功德:‘斷德’與‘證德’。
「斷德善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