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稿文字內容轉錄自 http://new.jingzong.org/masterspeech/list/68.html
以下皆同,不再贅述。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本經的經題跟品題合起來有二十個字,這個本子是民國初年徐文霨老居士,從大經清
涼《疏》當中節錄下來的。
現在社會已經進入到高科技時代,我們無論在哪個地區,都看到大眾生活的壓力普遍
都相當沉重,工作繁忙,分秒必爭。於是這些大經大論,確實心裡面想讀、想研究、想深
入,而環境、時間卻不容許,於是像這樣的節錄、精華在近代就出現不少。我們仔細觀察
底下一個世紀,這個世紀很快就要到來了,必定比今天更要繁忙、緊張。佛法的傳播如果
不力求簡化就很難普及,很難令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
在這樣一個大時代,佛告訴我們,一定要求專精才能夠得到利益。專精是原則,我們
究竟要在哪個法門、哪部經論上專修專弘?當然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菩薩只跟我們講
原則,並沒有為我們指定。雖然沒有跟大家指定,在《彌陀經》上再三的勸勉我們,應當
發願求生彼國,這樣的話在小小的一部《彌陀經》當中就曾經見到三次。尤其是淨宗法門
,《大經》就是《無量壽經》,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講,這個我們不必細說,在講《大經》
的時候都跟諸位詳細的介紹過。多次宣講,在四十九年說法當中只見到這一個本子,其他
經論都沒有見到佛曾經講過兩遍的,沒有,都是一生只說一遍,唯獨《無量壽經》講過很
多遍。
我們現在從五種不同的譯本仔細比較來看,古大德比我們現在人要細心,他們的看法
,原本(就是梵文本)至少有三種不相同。這三種不相同就證明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
《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次。但是中文的譯本還有七種失傳了,失傳我們就見不到了,假
如那七種要是都能夠發現的話,可能與這個五種還有很大的出入。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
就不只三次宣講,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對於這個法門的重視。換句話說,這個法
門深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必定得度。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極力的宣揚
,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都知道經中所說的都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法門是
以果為因,而且是圓教佛果,作為我們因地的行持,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這一會裡面,教導我們往生淨土的方法,往生淨土要具備哪些
條件,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如果想這一生要脫離輪迴,要求生淨土,這理論、方法
、因果,也就是說要具備哪些條件,那是不能不知道的;不但要清楚的明瞭,還要認真的
去修學。第三部所講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大主義是極力勸勉我們求生淨土,
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真正顯示他老人家苦口婆心。
在清朝康熙年間,彭際清居士告訴大家,《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這個話是
彭際清講的;換句話說,他發現了淨宗法門跟華嚴境界完全相同。《大方廣佛華嚴經》是
佛詳細介紹如來果地的境界,《無量壽經》文字少,是略說,內容並無二義,沒有差別。
《無量壽經》是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就是《阿彌陀經》。他把《大方廣佛華嚴經》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看成是一部經,只是講的詳略不同,裡面的義理、境界沒
有兩樣,這是彭際清居士發現的。其實比他老人家更早的,是明朝末年蓮池大師,我們看
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華嚴經》來解釋《阿彌陀經》,這樣的文字非常
之多,幾乎每個段落都能看到。只是蓮池大師沒有明白說明《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
,他沒有這麼說,但是你看他的註子引用《華嚴經》來解釋,那已經就肯定了淨宗經典跟
《華嚴經》的密切關係。
到了清朝晚年,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就將這卷經,我們現在手上拿的這卷經,附在淨
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是比彭際清又進了一步。彭際清說相同,但是還沒有
能合起來,魏源居士就乾脆把它合成一起,「淨土四經」。這是很有見地、很有智慧的做
法,對於後世修學淨宗的人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使我們對淨宗認識得更清楚、更明白,信
心更深,願力更切。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又附在四經後面
,稱為「淨土五經」,淨宗經論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圓滿了。以後有沒有再加進去?沒有了
,確實沒有了。到印光法師,淨宗的經論有五部經,「淨土五經」,圓滿了。這五種東西
我們都曾經詳細講過,其中不乏講過很多遍的。
《華嚴經》,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無量壽經》一開端,在序品裡面,就看到
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就是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世界那些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
德」。這個話什麼意思?都是照《華嚴經》這本經裡面的教誨去修行。「普賢大士之德」
歸納起來就是「十大願王」,可見彭際清說的不錯,魏源居士把這本經收在三經後面也不
錯,都非常正確。印祖將大勢至菩薩這一章附在四經之後,作為淨宗經論的歸結,實在是
太完美了。歸結到哪裡?歸結到「一門深入」。大勢至菩薩提倡念佛法門,教給我們「都
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方法太好了,非常適合現代人的根性。現代人喜歡簡單,不喜
歡麻煩,喜歡省時省力,又要最高的成就。你看這麼多條件,這個法門統統能滿你的意,
這是諸佛菩薩徹底的悲心。那麼我們依據的經論有了。
有了理論的依據、修學的方法,要怎樣去做我們才能成就?這是關鍵當中的關鍵。跟
彭際清同時代有一位大法師,慈雲灌頂法師,他的著作很豐富,日本《卍字續藏經》裡面
收的有十幾種。他有《楞嚴經》的註解,就是《楞嚴灌頂疏》,是他老人家一部大著作。
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對於工作繁忙之人,實在沒有時間修行,他傳下來的十念
法。這個十念法是以一口氣為一念,念十口氣,這一口氣當中所念的佛號不拘多少。每個
人體力不相同,氣的長短也不一樣,以一口氣為一念,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傳了很久,
後人很多人提倡這個方法。這種方法一天早晚修兩次,一生當中一次都不缺,也符合《無
量壽經》上所講的「一向專念」。
這十念法,十口氣,現在還有人嫌它太長,沒有時間,那怎麼辦?我這一次在馬來西
亞、新加坡,也傳了一個修行的方法,比他那個還要簡單容易。大家聽了我這個方法之後
,依這個方法修學,過了兩個星期來告訴我,方法真好,真有效果。我這個也叫「十念法
」,十念十句,不是一口氣叫一句,就是十句,所以這一堂課一分鐘,這總有吧!早晨起
來,洗了臉、漱了口,再面向西方,不向西方也沒關係,合掌念「阿彌陀佛」十聲,我這
堂課就做完了。這堂課確實符合「淨念相繼」,因為這十聲佛號裡頭,的確可以保持到一
個雜念都沒有。一個雜念沒有,這是淨念,一念相應一念佛,我十念,十念相應十念佛。
但是我這個方法一天要修九次,缺一次都不行,所以它的效果就大了。九次怎麼個修
法?早晨起來修一次,這第一堂課。吃早飯的時候,第二堂課。我們現在吃飯的時候,大
家都念供養咒,「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實在講有口無心,沒效果
。不如合起掌來把一切念頭放下,念十句阿彌陀佛,這第二堂課。第三堂課是你工作上班
的時候。你在上班,坐在辦公桌前,還沒有開始辦公的時候,先合掌做一堂課,好啊!心
也定了,氣也平了,智慧也開了,處理事情一定處理得非常恰當,所以上班的時候修一堂
,第三堂。下班收拾好的時候再修一堂,第四堂;中午吃飯修一堂,第五堂;下午上班修
一堂,第六堂;下班的時候,第七堂;晚上吃晚飯的時候,第八堂;睡覺以前,第九堂。
一天九堂課一堂不可以缺,每一堂課只要一分鐘。時間短就是告訴你,隔很近的時間馬上
把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就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一天九次比我們早晚課效果大得
多。
早晚課再長,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念完了。何況在做早晚課的時候還有妄念,早晚
課不是淨念,效果就不大。早課做完之後,這一天就胡思亂想,所以功夫很難得力。我這
個「十念法」時間短,但是隔很短的時間就又有一次,一天九次,效果很顯著。有不少同
修照我這個方法做,做了一、兩個星期就來跟我說很有效。這是我傳給大家這個方法,你
們不妨試試看,試得果然有效,再教給別人,傳授給別人,這才能夠把這個法門真正在日
常生活當中收到修學的效果。
我們從古德這些作為之中,肯定了淨宗就是華嚴,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用最殊勝
、最簡易、最穩當、最快速的方法,在一生當中成就了華嚴的殊勝境界。彭際清另外還有
一個著作,《華嚴念佛三昧論》,現在這個本子我們印得很多,黃念祖居士有個講記,可
以幫助諸位理解《華嚴》是念佛法門。雖然講了許多法門,最主要的是念佛法門,歸結到
本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這多麼明顯,多麼清楚。
我們肯定這個法門,所以這次我在南洋傳授皈依,在原則上皈依三寶,三寶是「自性
三寶」;自性三寶是覺、正、淨,覺正淨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但是「住持三寶」也很重
要,住持三寶落實在淨宗,淨宗三經都教給我們要「一心」,《無量壽經》教我們「一向
專念」,一!《觀無量壽佛經》教我們「一心繫念」,一心,《彌陀經》上教我們「一心
不亂」,這個重要。若不是一心修就沒有感應,若不是一心修就不能成就三昧,淨宗稱為
念佛三昧,可見得一心、一向非常重要。
而三寶是我們修行的大方向,總綱領,像我們航海一樣,那是指南,我們不至於迷失
。佛寶就落實在阿彌陀佛,我們皈依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經典就落實在淨土五經,我們的
法寶就是淨土五經,其他的統統要放下,這樣專才能往生。我們不是小看其他法門,那就
錯了,我們對於其他法門尊重、禮敬,我們暫時不學。為什麼?沒有時間,沒有這個精神
,我們要把時間、精力集中修一門,一門深入。皈依僧,僧寶也要落實在我們淨宗的大德
,所以我跟大家介紹三位菩薩,聖賢僧,第一位是觀世音菩薩,跟他學大慈大悲;第二位
是大勢至菩薩,跟他學專精,一門深入;第三位是普賢菩薩,我們跟他學習拓開心量,經
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就是普賢菩薩。這三位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我們要向他
學習。
我們的道場成立以來,最初成立,我們道場名稱是「華藏講堂」,取華藏的意思就是
專弘《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在經太大,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宣講,我過去講《華嚴經》,
至少講了三千個小時,《華嚴經》才講了一半。這些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斷斷續續
,這部經的進度就非常困難。所以這部大經我們就中止了,改講《行願品別行疏鈔》,《
別行疏鈔》確實是大經的精華,清涼大師註得好。《疏》是清涼大師註的,《鈔》也非常
之好,是清涼的學生宗密法師作的,這都是華嚴宗的祖師。我們讀《別行疏鈔》實在感到
經義的博大精深,連《疏》帶《鈔》一齊講,我們也講了很長的時間才講到經文。
這一次我在海外,這邊同修打電話給我,希望能有個短的時間,十幾二十次就能把《
行願品》跟大家做個介紹。我說那好了,又得從頭講起了。我們把《別行疏鈔》暫時放下
,為什麼取這個本子?《華嚴經》找註解,他們找了七種本子來問我,傳真給我,我選這
個本子。這個本子是《別行疏鈔》的節錄,所以特別用這個本子,還是講《別行疏鈔》。
節錄的本子,剛才跟諸位說過,在底下一個世紀會很流行,就是大家工作愈來愈繁忙,愈
來愈緊張,愈來愈需要精簡。
我今年在加州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要解》、《大勢至圓通
章疏鈔》,都做了節錄,只有《普賢菩薩行願品》我還沒有作。這位徐居士做了,他做了
我還嫌它太長;換句話說,還要再精簡,才能契合這個時代大眾的根基,也就是大眾的需
要。再從這個節錄裡面節錄,但是實在講他只節錄《疏》,《鈔》裡面還有很多好的教誨
,應當從《疏鈔》裡細心的來為現代人做個節本,這是很有必要的。我這個節錄本編成之
後,在舊金山講過《無量壽經》我的節錄的本子,在新加坡講《觀經》的節錄本,在馬來
西亞首都吉隆坡講《大勢至疏鈔》的節本,確實受到了聽眾的歡迎。
今年我們做了這個試驗,大家聽得非常歡喜,歡喜的原因不難而知。因為任何一部經
論,裡面總有許多與我們實際的生活不相關的,但是講的時候又不能不講,聽的人又不能
不聽,聽這沒用處。所以往往聽經有高潮、有低潮,這段經文我們聽了很有受用,在日常
生活當中非常需要,就高潮,用不著就低潮。我們節錄的是字字句句都用得著,換句話說
,永遠是高潮,沒有低潮。凡是用不著的我們都捨棄了,取的標準就是與我們的修行與日
常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最重要的教誨、教訓。用這種方法來講,聽眾人數是一天比一天多
,沒有冷場的時候,往後弘經必定要走向這個趨勢,這是節錄本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我在五年前就想到節錄本的重要,世尊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寶藏,《大藏
經》,如果我們不能把《大藏經》詳細的讀一遍,你說多可惜!讀了一遍,讀了前面,不
知道後頭,讀到後面,前面忘光了,那還是沒有用處。所以我就想到,如何能把《大藏經
》節錄,這一百冊變成一冊,那我們每個人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訓統統都受用到了
,這很有必要。《大藏經》要節錄,要編成一本。現在其他的宗教都說佛教的經太多了,
我們看看也都害怕,不敢、不肯去摸它,不敢動它。請《大藏經》的人很多,都擺在家裡
書架上好看,哪個人去念?有沒有一個人念了一本?恐怕都找不到,你看這多可惜!假如
我們把《大藏經》節錄成一冊,我相信讀的人就非常多,為什麼?每個字、每一段、每一
句都是我們生活所必需的,這個我們念起來才有興趣。
==
淨土五經裡面,我們只差《普賢行願品》沒有一起在版上學習過,
剛好《無量壽經》和《報恩談》都結束,所以就決定開始這一回功課。
淨空法師講淨土宗五科裡面,其中一條就是普賢十願,
《無量壽經》也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換句話講,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是我們遵行的實踐,也是戒律。
所以希望大家一起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吧!^^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