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30n1581
: 「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四種因、四種力。
───────────────────────────────────────
略述依「四緣」、「四因」、「四力」而生大乘發心 (3)
http://cn.t-karuna.com/shangshifabao/daocidijixianguan/2014-11-19/194.html
倉忠仁波切 講授
(參)【說明:從四力發心】
從四力發心,此四力是:(1)自力;(2)他力;(3)因力;(4)加行力。依此四
力而生起發心。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p210+4)文:「三、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
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
心,是名因力;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真實的去思惟)等長修善法,
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
(1)自力。
如文「由自功力欲大菩提」,即是說,並非是透過他人的勸請,而是由自己努力,為
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證無上菩提,亦即是:具足二種欲求的發心——欲求自利、利他圓
滿。(註)
(2)他力。
如文「由他功力希大菩提」,即是說,並非是依靠自力,而是透過他人的勸請,如善
知識的勸請等等,依此而生起欲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又有另外一種解釋,當中說到「由自
功力」、「由他功力」二者。「由自功力」者,是不觀待於必須具足他人之苦的思惟,由
是而生起的發心;「他功力」者,是必須觀待於具足他人之苦的思惟,由是而生起發心。
(3)因力。
此力亦稱為「串習力」。如文「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心」,
因為過去世強烈串習的緣故,今世依於聽聞到稱讚宣揚、讚美諸佛菩薩的身語意三門之功
德,依此勢力而生起發心。因此,此力亦可稱為「串習力」。
(4)加行力。
如文「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即是依於親近大乘善
知識,並於其座前聽聞教法、思惟,經過長時如是修善,依於此勢力而生起發心,即是由
「加行力」而發心。
總以上,說明由「四緣」、「四因」、「四力」而生起發心,共計有十二種。故知,
是可依於此十二種而生起發心。
【說明:堅固發心、不堅固發心】
又,依此十二種而生起的發心,是有「堅固發心」、「不堅固發心」二類,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p210+6)文:「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
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
依於以上總別八種因緣而生起發心,若是由「四力發心」中之自力、因力(即串習力
)而生起的發心,是為「堅固發心」;若是由「四力」中之他力、加行力,是為「不堅固
發心」。以上是《菩薩地》中所說。
又,本文續說:「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
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
於此現今最惡濁的濁世,佛陀的聖教以及能生起菩提心的大乘教法,已經是將近隱沒
消滅,於此時際,若是能生起「為饒益一切有情、為饒益佛陀聖教」的心,由是而生起發
心,是極為稀有。
因此,如本文又說:「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
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應當依於親近大乘善知識聽聞大乘教法,並且精勤於思惟修習之加行,不應只是依於
他人的勸請,也不應該是隨他人而轉、仿效規式而生起發心。
因為,菩薩道的最基本、最根本就是大乘發心。就是說,從進入資糧道直到十地菩薩
的最後剎那(十地菩薩的最後剎那=「金剛喻定」,又稱為「金剛後心」,意謂:「金剛」
喻定是有情續流最「後」剎那的「心」。金剛喻定是學道位最後續流一心專注於空性的三
摩地,是與現證空性的智慧相應的三摩地,十地菩薩最後續流的金剛喻定,是由菩提心攝
持現證空性的根本定智,於金剛喻定根本定智無間道斷除最後一品最微細的所知障,而於
下一剎那解脫道現證無餘斷障的佛果無學道),整個菩薩道的最重要根源:就是大乘發心。
(《大般若經》:「菩提心無間(從進入資糧道直到十地菩薩的最後剎那,大乘發心
(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無間含遍整個大乘資糧道、大乘加行道、大乘見道、大乘修道),
(修道位最後續流)入金剛喻定,得一切相智(佛果位智法身)。....諸菩薩摩訶薩若已
圓滿一切福德智慧資糧,....從此無間,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一切煩惱(煩
惱障)、所知(所知障)二障麁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