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疏節錄18(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2-23 16:07:24
經【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普賢菩薩也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除這一門之外,普賢菩薩也找不到第二個法門,這
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佛確實對得起我們,把至高無上的法門傳給我們,我們自己不識
貨、不接受,罪過在自己,絕對不在佛菩薩。佛菩薩對得起我們,我們辜負了佛菩薩。
  『如是經於剎塵劫』,這一句講的時間。「剎」就是佛國土,佛剎;「塵」是微塵,
這是形容、比較。一粒微塵比喻作一劫,多少微塵?剎塵。剎是三千大千世界,把三千大
千世界磨成微塵,那微塵有多少!極力形容時間之長。『十方』是講的空間,說了時間再
說空間。無盡的時空裡面,菩薩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從來都是無疲無倦,永遠在做,永無休
止的在做。
  經【我常隨順諸眾生。】
  這一句是總,這八句裡頭這一句是總說「成熟眾生」。成熟眾生,就是你要想幫助眾
生,你一定要恆順眾生。眾生的業習煩惱非常之重,如來雖然有最殊勝的法門能令他立刻
就成佛作祖,奈何他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那用什麼方法?必須要知道他的業
習煩惱,幫助他逐漸消除。到他業習煩惱消除相當的程度,對於如來的大法,他一聽就醒
過來了,他就覺悟了。像世間人真的不曉得念佛修淨土是最大的福報、最大的智慧,念佛
的人雖然多,真正明白的人沒有幾個。
  經【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前面這一句是因,後面這句是果,『圓滿無上大菩提』就是成佛,這個地方所成的是
圓教究竟佛果,就是通常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要修普賢行。普賢行裡面包括前面講的十
大願,十條綱領,還要包含文殊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教給我們的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是
講事,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十個原則。而用普賢菩薩無量清
淨廣大平等慈悲的心來修十波羅蜜,這就是普賢行,這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佛道。再看五
十八面,看偈頌。
  經【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
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這個兩偈是「不離願」,也是「同意行願」,也叫「心行願」,這個要略略的說明一
下。第一句是總綱,『所有與我同行者』,這句話實在就是圓滿包含了大勢至菩薩所講的
五十二同倫。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從哪個世界去往生的,從實報土的上
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都是修普賢行。你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人「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全都是修普賢行。所以
我們要想親近文殊、普賢,華藏世界不容易找到他,什麼原因?我們沒本事去。峨嵋、五
臺塑的像在那裡,不是真的,見到它也不會說話。真正的文殊、普賢在西方極樂世界,諸
位不知道。我們念佛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迎接,文殊、普賢來不來?當
然來,沒有不來的道理。你問為什麼原因?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的同修,都是修文
殊十行、普賢十願。他們兩位在那裡幫助阿彌陀佛教導,觀音、勢至是幫助阿彌陀佛到處
去招生,他們兩個在家裡教學。如果你把西方極樂世界裡頭的狀況搞清楚了,你嚮往的心
會真的生起來,非常熱烈,那不一樣。「所有與我同行者」,凡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的,
都是普賢菩薩的同行。
  『於一切處同集會』,「同集會」就是念佛共修的道場。念佛共修的道場非常廣泛,
不是說哪裡建個念佛堂,這是念佛。除了念佛堂以外的共修道場就更多、更普遍,但是一
般人不認識,一般人不明瞭。只看到形式的,有形的,而沒有看到無形的道場,與菩薩同
心同願的統統都是道場。『身口意業皆同等』,三業清淨,三業專精。『一切行願同修學
』,「一切行願」就是指前面的十大願。
  下面一首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所有益我善知識』,「益」是利益,所有幫
助我的、利益我的這些善知識。承他們『為我顯示普賢行』,這是指誰?《華嚴經》前面
講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也許你聽了之後會很感嘆,「善財的
命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業障深重遇不到,一個也沒有遇到」。實際上你這個想
法完全錯了。善財跟我們不一樣的,善財認識那是善知識,我們天天跟他見面,不認識他
是善知識。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講我們現前社會這些大眾,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佛
把他分成五十三大類,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怎麼沒見到?你早晨起來,眼睛睜開就見
到了。由此可知,時時見到,處處見到,不知道他們是善知識,這就很可惜了。善財童子
聰明,他知道。我們所接觸的社會上這些大眾,現在我們知道有善人、有惡人,那難道都
是善知識嗎?都是的。
  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有善人、有惡人。勝熱婆羅門愚痴,大概你遇到的愚痴的人還
沒有像他那樣愚痴;甘露火王瞋恨心很大,稍稍得罪他,他就要置人於死地,殘酷,毫不
留情,也是善財的善知識;伐蘇蜜多女是妓女,善財童子也去參訪,也是他的善知識。這
三個人代表貪、瞋、痴,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甘露火王瞋恚,勝熱婆羅門愚痴。五十三
個裡頭,好人、壞人統統都有,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所以他是表法的。你看善財童子如
何跟他們相處,跟他們相處當中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清淨心,這看你會修不會修
!古大德常講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外面一切環境沒有好壞。再跟諸位說
明白一點,沒有善惡,善惡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外面境界是平等
的、是清淨的。
  所以古德稱《華嚴》為圓滿法輪,確實在一切經裡面,唯獨《華嚴經》講得非常完整
,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五十三參是表演給我們看,就是把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境
界融合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該如何處事待人接物,他做出樣子表演給我們看。這真正
是難得,讓我們在這裡面學習,在這裡面去領悟。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
是善知識,所有一切眾生所顯示的都是普賢行。你真正會修,你就叫善財童子,善財童子
不是專指一個人,善財童子是代表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那個修行人就叫做善財童子。我們
今天把善財童子看作一個人,這就看錯了,他是表法的。善是講善根,財是講福德,他有
善根、有大福德,真正修大乘菩薩行的這個人就叫善財童子。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他發這
個心、修這個行,都叫善財童子,八十歲也叫善財童子,女生也叫善財童子。用個名字做
代表,是這麼個意思,不可以把他看作一個人,那就看錯了,你就不懂他的意思。我們依
照這個方法修,我們自己就是善財童子。
  『常願與我同集會』,可見得我們不必離開城市去找個山洞,裡頭清淨,人跡不到的
地方修行,那叫修小乘;修大乘不是這樣的,大乘常常願意跟大眾集會在一起。你看五十
三參裡面的鬻香長者,鬻香長者是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他在哪裡修?他在市廛
,市廛就是現在講的市場,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逛市場,逛市場修禪定。打坐?他不是的
,哪裡好玩就到哪裡去,他修這個禪定。所以他那個禪定不是身在定,是心在定,最熱鬧
、最繁華的地方去逛,心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定
慧等學,人家這個修法,不是在禪堂裡面壁,那是初級的,小學生的方式。所以法身大士
的禪定,哪裡熱鬧哪裡去,哪裡繁華哪裡去,在那個地方修定修慧,他定慧在那裡修,那
個地方是他的道場。像現在的電影院、歌劇院、跳舞廳,這些是他的道場,他在這個地方
成就甚深的禪定般若智慧,他這麼個修法。我們一般凡夫看到他,他哪裡在修行!還要毀
謗他。所以不讀《華嚴》不知道,不曉得高級修行跟普通修行不一樣。「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再看底下一首。
  經【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遶。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
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這兩首是「供養願」。『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遶』,這兩句是見佛、見菩
薩。在供養裡面這是「福田大」,供佛、供菩薩是最大、最殊勝的福田,我們能辦得到嗎
?我們在世間,一個學佛的人天天盼望遇到一位凡夫的善知識,都不容易遇到,有幾個人
很幸運,一生當中遇到一尊阿羅漢、遇到一尊菩薩的?少有!你們念《慈悲三昧水懺》,
唐朝時候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那是位阿羅漢。近代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年譜》,
他老人家去朝山,三步一拜,拜到五臺。在半路上生病,文殊菩薩來幫助他,文殊菩薩化
身,化成一個乞丐來照顧他,遇到文殊菩薩。少數,太少了。遇到佛的還沒聽說過。可是
諸位一定要曉得,如果你真正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兩句不必等到到西方極樂世界
,你這個心一發,諸佛如來、一切菩薩就常圍繞你,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用什麼感?真誠的心願,願生淨土,願見彌陀,就行了。這個
心願要真實,十分的真實,就得一切諸佛的感應,決定不能摻雜一絲毫的虛假。所以這種
殊勝功德利益,我們現前確實可以得到。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只要做到這
四個字就行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沒有問題了,時時刻刻不離開諸佛菩薩,不離開諸
佛海會。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那一切諸佛我怎麼不離開?你到西方極樂世
界,就跟諸佛神通道力相當,佛有千百億化身,你那個時候也有這個能力千百億化身,每
尊佛的法會你都化身去參加,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現在苦,分身乏術,沒有辦法,無可
奈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大自在,哪個地方求你,分身就過去了,能滿一切眾生的心
願。
  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照佛在經上講,你要修行兩個阿僧祇劫之後
,證得七地果位就有這個能力。這是七地、八地菩薩的境界,需要修行兩個阿僧祇劫才能
到。兩個阿僧祇劫不是從我們今天開始,我們現在修行的不算,從哪天開始?從你證得小
乘須陀洹果位那天算起,如果這一生不能證得須陀洹果,這一生就不算。小乘須陀洹要斷
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得位不退,從這天開始,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這三大阿僧
祇劫成的佛,諸位要知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佛,天台家講藏通別圓,他成的是藏教佛,你
才曉得多難。再一比較起來,念佛多快,多容易!只要用上幾年工夫就追上人家三個阿僧
祇劫,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那些菩薩為什麼修那麼久還不能成功?我們這怎麼一下就成
就?我們的運氣好,他運氣不好,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這都是佛在經上說的,許多菩薩想
求這個法門,沒有機緣聞得。
  這是把供養的對象說出來,依照《華嚴經》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
圓種智,這個境界就更大了,更顯得圓滿,這是我們盡心供養的對象。『於彼皆興廣大供
』,這個「供」裡面有財供養、有法供養。『盡未來劫無疲厭』,這一句是供養的心清淨
廣大,無疲無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這一句是法供養。前面長行文裡頭講過,「一切供養當中,法
供養為最」。法供養菩薩給我們說了七條,第一條是「依教修行供養」,這就是依教修行
。遵守佛菩薩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就是法供養。「諸佛微妙法」是什麼?一切諸佛的微
妙法,跟諸位說清楚、說明白,就是淨土三經;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一句「南無阿彌
陀佛」,這是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第一微妙法。這個要認清楚,真的認清楚、搞明白,我們
得大利益,得最大利益,無比的利益。這不是我說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沒有任何利益
能夠超過它。
  你看得一切諸佛護念,我們世間人求的趨吉避凶,一切諸佛都護念你,你還會遇到什
麼不如意的事情嗎?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一切危險你一定遇不到。一切諸佛護念,諸佛護
念,菩薩是佛的學生,一切護法善神是佛菩薩的護衛,全部都來保佑你。所以你的福報是
第一大,比作大梵天王的福報還大,大梵天王也沒有這麼多人護衛,一百億個大梵天王也
比不上你。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接受?你肯不肯修?不肯接受、不肯修是你沒有福報,這真
的叫業障深重。法供養,所以這「微妙法」就是指淨宗法門。《華嚴經》到末後導歸極樂
,如果不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所以《華嚴》圓滿在西方極樂世界。
  『光顯一切菩提行』,「光」是智慧光明,「顯」是明顯,這是指前面微妙法,持一
切諸佛微妙法,這才「光顯一切菩提行」;「行」是指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本經裡面
所說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明顯看到念佛的,一開頭第一位德雲
比丘念佛,最後普賢菩薩念佛往生淨土,一個頭一個尾。這一頭一尾含義就非常之深,自
始至終就是一個念佛法門。當中這些善知識修行的法門都不一樣,代表無量無邊法門,這
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都歸到淨土,殊途同歸,表這個意思。我們在《四十華嚴》把這個意
思看清楚、看明白了,這四十卷經你真正得到了,你真正明瞭,你曉得怎麼修,你曉得怎
麼學。
  『究竟清淨普賢道』這一句是「功德大」,不是一般的清淨,是究竟圓滿的清淨,「
普賢道」。普賢道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那就是普賢道,究竟圓滿
。自己在生活當中、在應酬當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那就是普賢道。所以
諸位要曉得,大乘行是生活,沒有離開現實生活。五十三參各行各業,他哪一行業都做,
都是在修普賢道,都是在修究竟清淨。
  『盡未來劫常修習』,「時大」,無盡的時空裡面,菩薩的修行永無中斷,這種修行
得大自在,得大安樂。這些意思希望同修們細心去體會,希望我們都能夠應用在自己日常
生活當中,我們的生活才真正的幸福、快樂、美滿,這才是《華嚴》。學佛不是愈學愈苦
,愈學愈苦就不是離苦得樂,是離樂得苦,這不是佛法,這與佛法完全相違背。佛法是離
苦得樂,真的得真實之樂,清淨自在。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古大德常講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外面一切環境沒有好壞。再跟諸位說
明白一點,沒有善惡,善惡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外面境界是平等
的、是清淨的。
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墮)。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淨空法師:如何理解「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4/39787.html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2-23 16:52: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2-23 21:3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2-24 01:1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2-24 07:4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2-24 22:4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2-25 22:0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