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回-5(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3-13 16:45:18
(續:「五、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
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
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大乘教裡頭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總的綱領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眼
見色,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鼻嗅香,聞得清楚;舌嘗味也嘗得很清楚,酸甜苦
辣鹹,清楚,清清楚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造業了,就是凡夫了;不起心、不動
念,那你就是佛。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修,修如如不動,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那是自性般若。般若智慧,你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瞭,這是智
慧。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所以要開悟,開悟了什麼都知道,見到、聽到知
道,沒見、沒聽也知道,全知道了。這修行綱領要抓住!難!難在哪裡?我們用妄心用成
習慣了,不是這一生生下來就用妄心,不是的,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用妄心。所以妄心用
得很習慣,真心有,沒用過,這叫凡夫。佛告訴我們,調轉過來,不用妄心,全用真心,
恭喜你,你就成佛了。凡夫跟佛是一念之間,一念覺是佛,一念迷了是凡夫。《觀經》上
這兩句話好!
  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這是真心。妄心現在跟真心混在一起
,真妄是一不是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真心,起心動念就是妄心,攪和在一起,真妄不分
。靠近真心的,善業,跟真心相反的是惡業,善惡從這來的。不分別不執著,這心沒有善
惡,就是自性。自性遍法界,整個宇宙跟自性也是一體,我們物質身體跟起心動念,跟自
性、跟真心也是一體,沒有兩樣。所以成佛不難,只要在這個地方拐個彎就到了。這個要
肯定、要承認,沒有絲毫懷疑。我們能念的心就是如來果覺,果是成佛了,果就是什麼?
圓滿的覺悟。覺,常說有小的覺悟、有大的覺悟,大徹大悟,這裡要講圓覺,圓滿的覺悟
,圓滿的覺悟是佛。通常我們講大徹大悟是佛,徹悟,還不敢講大,菩薩。中國人講聖人
,大徹大悟;講賢人,聖賢君子,賢人,相當於佛經上講的菩薩,大覺;阿羅漢,我們儒
家下面還會講君子。聖賢君子,佛法講佛、菩薩、阿羅漢,中國這些名稱跟印度人不一樣
,意思完全相同。學習大乘的人一定要認識,儒家的聖賢君子就是佛法講的佛、菩薩、阿
羅漢。
  所以佛教是什麼教育?破迷開悟的教育,你學佛才像佛。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走
這條路,雖然學佛,不像。怎麼不像?從早到晚還是起心動念,你是標準凡夫。那真正學
佛是什麼?真正學佛是轉境界,這裡教我們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在用功夫,果報?果報
是本來是佛,所以你一定成佛。這八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你真念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
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你一定成佛,就這個意思。為什麼做不到?你沒有看破,你不知道
事實真相。我說的這麼多,說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知道了,功夫就得力。功夫是什麼
?不是不接觸,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要跟佛菩薩一樣,十法界統統接觸。怎麼修?十法
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可以幫助十法界眾生,教化他們。自己怎麼樣?如如不動,就
是在十法界現象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修行。離開一切相到哪裡修?沒得
修了。修行就在六道,哪一道都是菩薩修行的道場。
  我們今天藉著科技交通的方便,周遊列國,周遊這個地球。佛告訴我們,我們的意識
能量很大,不需要這些儀器,一切時、一切處可以遊覽十法界,真的不是假的,遊覽十法
界。哪些人?這些念佛的人,在家的、出家的,功底很深,經教很透徹,他盤腿打坐坐在
那裡幹什麼?遊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裡面,於一切法,上到佛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超越了。起心動念就黏上了,
不起心、不動念,黏不上。
  所以,海賢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所以他也沒什麼妄想。師父
只教他一句話,祕訣,超凡入聖的祕訣,「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了不得!教他一直
念下去,他念了九十二年,一百一十二歲自在往生。他的成就,是師父告訴他,給他授的
戒,不准說,不准表演,實際上海賢老和尚六種神通具足,不露。為什麼不露?師父不准
他露,尊師重道,一生都沒有露。只是往生,預知時至往生。那天晚上大家都睡覺了,他
還點著燈,還在念佛,到第二早晨吃早飯去請他,走了,這一看走了,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學佛目的何在?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出三界是脫離六道輪迴。輪迴太苦
了,還願意天天再受苦嗎?天天再受罪嗎?所以我們自己學佛,要不給自己定個標準,就
沒有成績可言。最簡單的方法是念佛,念一萬聲、念兩萬聲、念十萬聲,這都給自己剋定
功課。為什麼要念這麼多?你不念佛就念妄想,就念分別執著,那就是是非人我,那就錯
了。那果報在哪裡?三途六道。我們既然嘗到三途六道的苦頭,一心一意想擺脫它,有地
方好去,西方極樂世界。這部經是極樂世界的說明書,是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讀這部
經也好,一天讀一遍、讀十遍、讀二十遍,行。經跟佛統統都念,都好。只要圍繞著極樂
世界阿彌陀佛這個中心,不跟他遠離,你就對了。
  此地跟我們講理,就是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修行,這方法靠得住嗎?這裡說得好,能
念之心就是如來果覺,就是本來成佛,這個意思深,這句話很深,這個意思。我們用心持
名,就用我們現前這個心,你不要去想它是真心是妄心,就老實念佛、想阿彌陀佛就好。
本來是佛,他本來就是佛,現在又念佛,所以佛菩薩看得清楚,你當下就是佛。直截了當
,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你無法想像,你想像不到。
  念老還有幾句,用很淺顯白話把這段的意思說給我們聽。「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
介爾是說很小,你不知道,這就是如來果覺。成佛就是這個心,心上所有的虛妄幻覺統統
放下,真心全體現前了,這就是佛。所以是心是佛,這個心本來是佛。那我們處事待人接
物用什麼態度?孔老夫子一生待人接物,五個字,「溫良恭儉讓」,無論在什麼地方見到
他,你看他溫和、善良、恭敬。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教給我們一切恭敬,不但對人恭敬,對
蚊蟲螞蟻,為什麼?牠有佛性,牠迷比我們迷得更深,我們到人道,牠到畜生道去了。牠
要是成佛了,牠本來是佛,可惜沒有機會,遇到緣了牠也能修行證果,怎麼能小看牠?怎
麼能不恭敬?再說花草樹木、植物礦物,統統要恭敬。為什麼?它的法性是佛,它是法性
佛,迷惑了才變成這些東西。關鍵就是個覺迷,覺大過迷,是佛菩薩;覺迷混在一起,自
己不能分開,就是六道裡頭的芸芸眾生。眾生小到什麼?小到我們肉眼看不見,原子、電
子、粒子,小到那麼小的。它是不是佛?是,怎麼不是?它從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
,一樣東西找不到。
  所以我們要把性德發揮出來,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就得到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有沒有常常想到,我有沒有享受到最高的享受?如果
沒有享到最高的享受,我們是迷而不覺。我們嘗到最高的享受是覺而不迷。覺是什麼?真
妄搞清楚了,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真的好,如如不動是定,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
內是智慧,外是能量,聰明,樣樣你都會做,沒有東西能難到你。科學家還用許多儀器,
修戒定慧的人不需要儀器。
  所以「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
可思議」。這幾句話文字很簡單,義理很深,初學佛的人不懂。什麼時候我們能體會到這
個境界,本來是佛,人人有分,個個不無。現在又作佛,現在學佛了,講究修行。行是起
心動念、言語造作,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動作是身業的行為,身語
意三業。現在我們面前的佛是什麼?是戒律。佛受戒,受戒律,佛所表演的就是戒律。戒
律是個覺悟的人,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給凡夫做榜樣。這裡頭兩句話說,當下就是
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是奇妙,特是特殊,殊勝。末後不可思議,你不能去想,想
什麼?妄想,你不能開口,你去說,說不出來。說不出來,你怎麼會聽得懂?佛法的妙處
,妙極了。
  希望我們同學有緣在一起,我們要真幹,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海賢老和尚為我們示
現,受佛的囑咐,在這個世間住世一百一十二年。佛沒找我們,我們是迷而不覺的凡夫,
我們所示現的是六道凡夫,不是佛菩薩。他所示現的是佛菩薩。我們如果明白了,搞清楚
了,像他一樣學習。戒律,抓住綱領,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就是教化眾生。佛法深入淺
出,教化一些有緣眾生,功德無量,世出世間頭一等的好事。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短短數十
年的時間,好好的抓住,不要空過,一天都不能空過。佛法的核心就是慈悲,宗教的核心
就是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佛菩薩大慈大悲,是一個意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我們自己學佛,要不給自己定個標準,就沒有成績可言。
最簡單的方法是念佛,念一萬聲、念兩萬聲、念十萬聲,這都給自己剋定功課。
為什麼要念這麼多?你不念佛就念妄想,就念分別執著,那就是是非人我,那就錯了。
那果報在哪裡?三途六道。
老法師最近一直在強調戒律。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3-13 16:59: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3-13 19:3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3-13 20:5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3-13 21:3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edros0605 (pedros)   2018-03-14 00:2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3-14 01:3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3-14 15:1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