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19.復習
今天講述的是19頁,在還未進入主題之前,先復習「聲聞見道」的部分(15頁),「
聲聞見道」分成三個部分:
(1)「聲聞見道的根本定智」、
(2)「聲聞見道的後得位」、
(3)「既不是『根本定智』也不是『後得位』的聲聞見道」。
其中(2)與(3)後面才會說明,現在要說明的是(1)「聲聞見道的根本定智」。
(1)「聲聞見道的根本定智」又分為三個:
1-1.「聲聞見道的無間道」、
1-2.「聲聞見道的解脫道」、
1-3.「既不是『聲聞見道無間道』也不是『聲聞見道解脫道』的根本定智」。
其中1-1.「聲聞見道無間道」、及1-2.「聲聞見道解脫道」已說過了。
「聲聞見道無間道」就是八忍,也就是「正對治」“見所斷煩惱”的智。「聲聞見道
解脫道」就是八智,也就是「已斷除」“見所斷煩惱”,而且於此同時也會伴隨有滅諦。
這部分都已說過了,今天要看1-3.「既不是『聲聞見道無間道』也不是『聲聞見道解
脫道』的根本定智」。(19頁)
.非『聲聞見道無間道』與『見道解脫道』兩者任一的聲聞見道根本定智,「不是『
聲聞見道無間道』與『見道解脫道』兩者的任何一個的聲聞見道根本定智」當中,分三:
(1-3-1)聲聞見道者心續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空性」(諦實成立空)的根
本定智、
(1-3-2)他(聲聞見道者)的心續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二取空/
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根本定智、
(1-3-3)在聲聞見道後得位之後再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無我」(細品補特伽
羅無我)的根本定智。
這三種分類是從所緣的境來分,這三者(空性、二取空、無我)都屬於「不是『聲聞
見道無間道』也不是『聲聞見道解脫道』二者中任一的聲聞見道根本定智」。
「聲聞見道無間道」與「聲聞見道解脫道」,一定是以「補特伽羅無我」(細品補特
伽羅無我)為他的所緣,因此(1-3-1)、(1-3-2)就不會是「聲聞見道無間道」與「聲
聞見道解脫道」的任何一個了。
(1-3-3)為什麼也不是「聲聞見道無間道」與「聲聞見道解脫道」的任何一個呢?
因為他是出了根本定,到了後得位,然後由後得位再次入根本定,所以雖然(1-3-3)所
緣的是「補特伽羅無我」,但是已經不是之前根本定的狀態,因此(1-3-3)也不屬於「
聲聞見道無間道」與「聲聞見道解脫道」中的任何一個。
(1-3-1)聲聞見道者心續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空性」的根本定智,這一類
的行者通常是之前有修學大乘道,也了解過空性,了解空性並不會退失,主要是菩提心退
失。即他之前進入大乘道修行之後菩提心退失了,又退回小乘道或聲聞道,所以即使他證
得聲聞見道,還是習慣以空性作為根本定的所緣,但是以空性作為所緣的根本定,並不是
聲聞見道的無間道也不是聲聞見道解脫道,因為緣空性的根本定並不是聲聞行者的主修。
另外,還有一類如(1-3-2)聲聞見道者心續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
二取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根本定智的行者,這一類的行者就不一定是從大乘退轉,
這類各種情況都有可能,可能是走小乘道的,也有可能是從大乘道退轉,基本上就是他們
都了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這類了解二空的行者,在聲聞行者中也只有一部分,
並不是所有的聲聞行者都了解二空。了解二空的行者即使在證得聲聞見道時,有時候也會
去入緣「二空」的根本定,這不是聲聞見道無間道也不是聲聞見道解脫道,亦即緣二空(
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根本定智,並不能算是聲聞見道的無間道,也不能算是聲聞見道的
解脫道。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境就是指外境成立空,亦即是心無外境的所緣。
(1-3-1)、(1-3-2)這二個所緣,一是緣「空性」,一是緣「二空」(二取空/能
取、所取異體空),二者都不是聲聞行者主要的所修,所以雖然緣此二境進入根本定,但
這個根本定不能算是「聲聞見道的無間道」,也不能算是「聲聞見道的解脫道」。
(1-3-3)雖然他所緣的確是「補特伽羅無我」,但是因為這個根本定的時機,是在
「聲聞見道無間道」及「聲聞見道解脫道」這二個根本定之後,然後到了後得位,之後才
入的根本定。是後得位之後入的根本定,因此雖然他緣的是「補特伽羅無我」,但是這也
不能算是「聲聞見道無間道」及「聲聞見道解脫道」。此是因為之前的「聲聞見道無間道
」與「聲聞見道解脫道」這二者是在同一座的根本定,而且這二個階段已經把「見所斷」
的煩惱都斷除了,亦即「聲聞見道無間道」是正對治「見所斷」,「聲聞見道解脫道」時
是斷除了「見所斷」。
從「聲聞見道解脫道」之後,出了根本定到了後得位,主要是透過身語意三門累積福
德資糧,所以在後得位之後,如果再次緣「補特伽羅無我」而入根本定,此時已經沒有「
見所斷」的煩惱需要對治或斷除,這時候雖然也是以補特伽羅無我為所緣境而入根本定,
但是它既不是見道無間道也不是見道解脫道,因為此時並沒有「見所斷」的煩惱要斷。
進入這樣緣「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根本定的目的何在呢?其實是為了後面
「修所斷」的斷除而做準備,因為行者在這個階段「修所斷」的煩惱還沒開始斷,所以入
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根本定,主要是為了斷除後面「修所斷」的煩惱做準備,當入此定
,一旦他開始能夠對治「修所斷」煩惱時,這個定就進入了「修道的無間道」,只要緣「
無我」的根本定還無法開始正對治「修所斷」煩惱前,都還屬於見道。一旦能夠對治「修
所斷」煩惱,就轉入修道,所以這個定的狀態是這樣,因此這個定的所緣雖然是「補特伽
羅無我」,但還不能算是「修道無間道」也不能算是「修道解脫道」。
一般而言,從聲聞的加行道轉移到聲聞的見道,從聲聞的見道進一步轉移到聲聞的修
道,或從聲聞的修道轉移到聲聞的無學道(阿羅漢果),這幾個階段的轉移,都是在根本
定中轉移,就如前述第三種情況類似,從見道要轉入修道也是在根本定轉移。(見19頁倒
數第二段第六行)
因此對於聲聞與獨覺來說,雖然有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空性」的根本定智,要
注意,這只是少數的聲聞行者與獨覺行者,並非大多數,大多數的聲聞與獨覺行者並不了
解空性,只是少數的有進入過大乘道,而且有瞭解過空性的聲聞行者與獨覺行者,這類行
者雖然有緣「空性」的根本定智,但是該根本定在聲聞或獨覺道中,不可能作為任何所斷
(「見所斷」或「修所斷」的煩惱)的正對治。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樣的根本定,雖然
是智慧資糧,但是如果要正對治任何所斷,除了要有智慧資糧之外,還要有菩提心與大悲
心來輔助,但是聲聞與獨覺這二類的行者卻沒有菩提心與大悲心來輔助。他們雖然有緣空
性的根本定智或是有智慧資糧,但是這個智慧資糧的功能不能發揮,是因為沒有輔助的大
悲心與菩提心。
(見19頁倒數第六行)這個原始科判在第15頁,「聲聞見道」若予區分,有三:(1)
聲聞見道根本定智、(2)聲聞見道後得智及(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聲聞見道。
至此已經把(1)「聲聞見道根本定智」說明完了,接著看(2)「聲聞見道後得智」
的定義。
.聲聞見道後得智....
(....待續....)